文化资源是电影创作的宝库,电影是实现文化资源现代性转化的有效载体,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中国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题内应有之义,同时也是电影文化主体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12]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这为我国电影创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的步伐在加快,越来越多具有“中国气派”的电影精品不断涌现,这对拓展延伸电影作品的精神内核,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电影产业发展实践的几个经典案例进行介绍。
【案例一:《百鸟朝凤》】
影片《百鸟朝凤》是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吴天明的遗作,改编自作家肖江虹的同名小说,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唢呐展开,讲述了在传统式微、世风浮躁的时代背景下,唢呐王焦三爷和徒弟游天鸣——新老两代唢呐匠坚守信念、传承技艺的艰辛故事。2016年影片正式上映,累计票房超过8600万元,成为国内罕见的高票房文艺片。同时,该影片在国内国际的许多电影节上荣获多个奖项,如在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获得“评委会大奖”“最佳故事片”,在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入围原创影片大赛奖项,获得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法国tours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在釜山国际电影节、东京电影节中成为官方展映影片。[13]作为一部典型的非遗题材电影,影片中所演绎的唢呐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境遇,内涵意蕴耐人寻味。
1.唢呐艺术的集中呈现
在影片中,唢呐和唢呐曲《百鸟朝凤》既是道具,也是连接人物、构成影片的重要主线,具有强烈的典型意义。在影片中,唢呐曲《百鸟朝凤》一共出现了六次:第一次是游天鸣从师娘那里知道了《百鸟朝凤》是送别逝者的最高礼节;第二次是游天鸣偷偷回家时听到的父亲对邻居的吹嘘,炫耀游天鸣正在学习《百鸟朝凤》;第三次是在焦三爷的传声仪式上,焦三爷将代表着《百鸟朝凤》的金唢呐传给了游天鸣;第四次是在游天鸣第一次出活挣钱的时候,他带着礼物去探望师父,师父在酒足饭饱后非常激动地演奏了一段《百鸟朝凤》;第五次是在窦村长的丧葬仪式上,焦三爷与游天鸣师徒二人协力为德高望重的窦村长演奏了一段《百鸟朝凤》;第六次是游天鸣在师父的墓前吹奏《百鸟朝凤》,以此表达对师父的哀思。[14]唢呐曲《百鸟朝凤》的每一次出现都蕴含了深刻的情感,或激动,或哀伤,或惋惜,勾连起师徒二人学艺、演艺、授艺、交班的故事细节和据德成艺、艺以载德的精神信仰[15],不断推动电影情节向前发展,完整地叙述了民间艺人对唢呐传承、坚守的故事。
2.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始终有着对于“匠心”的追逐和敬仰,这种工匠精神在《百鸟朝凤》影片中也有所体现。影片主人公焦三爷是一位唢呐老艺人,在焦三爷看来,唢呐是一门匠活,吹唢呐不仅是养家糊口的行当,更是对文化的传承,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在挑选唢呐的接班人时,焦三爷表现得极为严格与慎重,他的徒弟众多,其中也不乏像蓝玉这样天赋过人者,但蓝玉做事马虎,缺乏耐心,所以尽管天赋很高,仍然没有机会得到焦三爷的真传。因为在焦三爷看来,“继承人必须把唢呐这门手艺作为自己的生命去捍卫”。按照规定,不同德行的人配得上的唢呐仪式也不同:一般人只能用得起四台,而《百鸟朝凤》的受用者只能是德高望重、口碑极好的人。影片中焦三爷在查村长的葬礼上,拒绝吹奏《百鸟朝凤》,因为查村长自私自利,更算不上德高望重。而窦村长去世时,焦三爷破天荒地要为其吹奏《百鸟朝凤》。在焦三爷眼里,只有窦村长这种无私奉献、有着高尚品质的人才能真正受得起《百鸟朝凤》,即使他身患重病,吹到吐血,但依然坚持用生命维护唢呐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正是由于焦三爷的坚持,《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才有了它的价值,这也体现了唢呐匠人对唢呐这门技艺的极高崇尚与敬畏。
3.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这种对文化的坚守在《百鸟朝凤》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名唢呐匠,焦三爷和游天鸣把唢呐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所以当唢呐变得不再流行时,他们依然对传统唢呐技艺表现出了执着的坚守。在电影的最后一段,焦三爷被诊断出肺癌晚期,他让游天鸣把自己家里最值钱的一头老牛给卖了,而卖牛的钱,焦三爷却说:“这钱是要给你置办一套新家伙。”在生命尽头,焦三爷想的还是唢呐的传承,而且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这种为了艺术坚持,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也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下去的精神令人钦佩。焦三爷的这种坚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代,当唢呐变得不再流行,唢呐艺人无法再以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时,游天鸣不听师兄弟和父母的劝告,仍然坚守着唢呐,坚守着曾经对师父许下的诺言。游天明不止一次说过他是跟师傅发过誓,一定要撑起游家班,尽管前路曲折难走,但他依旧坚持。正是有着成千上万这样的民间艺人,才使得中国传统民俗乐的灵魂和精神得以延续。
4.尊师重道的人文精神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尊师重道的人文精神在《百鸟朝凤》影片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在影片中,当游天鸣第一次出活儿挣了钱后,立马买了礼物去看望师傅师娘,临走时还把所有的钱都留给了师父;当蓝玉没有被选为接班人要离开师父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孩子,但是他明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理,磕头跪谢师父师娘的培育之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礼仪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礼仪,不管是在过去的封建社会还是现代,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论电影〈百鸟朝凤〉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16]整理而成)
【案例二:《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拍摄的电视纪录片,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是在原同名热播电视纪录片的基础上,经过重新剪辑制作而成。作为与故宫主题有关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影片跳脱出以故宫为主体的宏观叙事方式,站在故宫文物修复师的视角,展示古老文物的修复过程以及文物修复师的生活故事,重塑有关故宫历史记忆的人物符号。2016年12月16日,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正式上映,借助之前电视纪录片打下的良好基础,电影一经上映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1.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影片在选题上不再单纯展示故宫的恢宏之态,而是另辟蹊径,采用平民化和故事化的叙事视角,将镜头对准一群个性鲜明的文物修复师,讲述他们平凡而真实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把有血有肉、生活化、职业化的修复师形象刻画在观众心中。比如,杨泽华师傅休息的时候喜欢弹吉他以放松心情;屈峰师傅在辽金代观音木雕像修复完成后的炫耀;王有亮在完成工作之余,急切地骑上电动车来到故宫门外,只为抽上一口烟,缓解高强度工作的疲劳;当观音像被搬走时,全体木器组员工难舍难分的心情;漆器组闵师傅和徒弟坚守割漆的传统技法;一位女师傅花了10年时间只为临摹一幅《清明上河图》……每个人物都是浓墨重彩的呈现对象,他们组成了文物修复工作的完整意义,使得故宫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博物院,而是有人气、有生命的存在,消弭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种朴实无华的叙事风格,使整部片子给人一种舒适轻松之感,也打动着观众的内心。
2.工匠精神的呈现与传承
影片以文物修复为主线,自始至终都在围绕耐心、执着、敬业、严肃认真、不计得失、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向观众传递情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影片中着重强调了师徒关系、师徒技艺与精神传递。比如青铜器组的师傅王有亮和徒弟高飞的故事为观众讲述了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二是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比如钟表组的王津老师在修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时,不仅恢复了钟表的走时功能,还恢复了它的演艺功能。三是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王五胜在修复唐三彩马的时候,由于唐三彩马破损严重,需要进行创造性修复,他寻求木器组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的年轻人的帮助,并专程前往陶瓷馆寻找灵感。四是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杨泽华在修复书画时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现代活力融入古书画的修复中。
3.基于新媒体的立体交互式传播[17]
以往电影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新闻发布会、路演、点映等线下方式进行前期宣传,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各类视频网站、影视论坛和社交平台使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作为由爆款电视纪录片拍摄的电影,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自宣布拍摄开始就一直受到国内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借助之前电视纪录片打下的良好基础,2016年12月16日,影片一经上映就获得了各大平台的广泛关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轮番推动,形成纵深式、垂直式、立体化的整合传播。在微博上的阅读数超过2800万,众多微博红人相继推荐、转发和评论,《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的官方微博也加入传播中,形成#我在故宫修文物#话题讨论;在微信公众号中有关文章也超过400篇,其中众多文章阅读量过万;在知乎上,“如何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为精华问答。通过多平台的口碑传播,《我在故宫修文物》迅速火爆,广受关注。
(根据《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看国产纪录片的成功之道》[18]整理而成)
【案例三:《风语咒》】
《风语咒》作为“画江湖”IP系列首部动画电影,是基于2012年上映的大型三维动画连续剧《侠岚》继续创作而成,主要讲述了侠客明朗寻母救母、拯救苍生、匡扶正义的故事。影片于2018年8月3日正式上映,上映首日票房突破3000万,位居同期票房榜季军,最终获得了1.13亿的票房收入。同年,影片在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荣获最佳美术片奖。在先进动画技术与成熟产业的支持下,《风语咒》跳出了国产动画的低幼化模式,在题材选择、价值观念、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均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新华网曾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作为一部完全由‘中国制造’的动画电影,《风语咒》展现了鲜明的民族气派”,“成人向动画电影的市场定位愈发清晰,而《风语咒》正是沿着这条路线的新探索”。
1.题材选择:侠义精神的呈现
影片以中国武侠精神为内核,主要讲述了朗明封印“饕餮”、保护人间安宁的故事。几千年前,四大凶兽之一的“饕餮”被上古侠岚用失传已久的秘术“风语咒”封印,阴险狠毒的大反派假叶却为了一己私欲,将“饕餮”解封祸乱人间。此时,从小就认为自己掌中有侠岚印记的失明青年朗明,因为相依为命的母亲梅姐失踪,从而踏上了充满危险的寻母之路。历经成长的磨难,朗明参透了“风语咒”的要义,再次成功封印“饕餮”,击败假叶,并且真正成为“愿以己身,保一方净土”的侠岚。影片正是通过对这样一群身怀高强武艺、保卫一方安宁的侠客的描绘,展现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和努力拼搏的品质,体现出中国古代兼济天下的侠义精神。
2.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风语咒》集中展现了我国传统侠义之道、孝亲之道。一是侠义之道。武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表现民族正义的文化符号,体现着中华民族行侠仗义、不畏强权、除暴安良的文化精神。在影片中,朗明之父在没有成为侠岚的情况下,仍然还是选择帮助他人、造福地方,最终被村民们视为神明,受人尊敬。若干年后,同样不是侠岚,甚至在年幼时因为眼疾而常常被人欺负的朗明也挺身而出,救孝阳岗和村民们于水火,这正是值得赞扬的刚毅勇敢的侠义精神。二是孝亲之道。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在影片中,朗明与母亲梅姐的孝亲之情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的地方“孝阳岗”便可见一斑。从表面上来看,朗明没大没小,直呼母亲“梅姐”,母子二人甚至还常常斗嘴,但两人的母子之情确实极为深厚。梅姐在明知朗明眼睛治不好的情况下,仍然到药店买了2333次药,后来也正是因为对朗明复明的愿望太过强烈而变为怪兽,但即便如此,她还是惦记着朗明的眼睛有没有恢复。而朗明在母亲失踪后毅然踏上了寻母之路,在看到母亲变成的罗刹即将掉入悬崖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前去抢救,这些正是血浓于水孝亲之道的体现。
3.艺术表现形式:保持民族化的格调
《风语咒》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展现了民族文化格调。首先,在画面呈现上,整个影片无论是山水风光、房顶的瓦当、街井的山墙、牌坊、飞檐、石拱桥,还是云烟缭绕的玖宫岭,乃至人物衣着发型,再到各类细节,都呈现出一种华美、浓重的民族化风味。如小孩子喜爱的零食糖葫芦、墙壁上的书法、祭祀典礼上的三星堆人像、朗明爸爸送给朗明并被朗明一直珍藏的风车礼物等,细致入微地传递着东方美学的内涵。其次,在角色设定上充分运用了五行元素,如影片中五位侠岚的服饰颜色青、白、红、黑、黄分别代表着其在五行中的属性木、金、火、水、土这五种元素,便于观众分辨出侠岚的属性与能力。除此之外,在侠岚与敌对势力战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理念,例如侠岚手中的侠岚印记是侠岚身份的象征,是根据传统易学文化中的“左旋”概念设计而来的,也可理解为“气旋”。[19]另外,电影中“那个村”举行祭祀仪式时,岸边的祭司所戴的面具以及身上穿的祭服的设计灵感均来源于三星堆文化。最后,在电影的音效上,为保障影片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气质,绝大部分使用的都是中国民乐,如扬琴、唢呐、秧歌、竹笛、锣鼓等,电影中只有最后主人公顿悟风语咒那段使用了圆号、大提琴等交响形式。为了增添中国风音乐的时尚元素,剧组邀请著名音乐人方文山加盟创作,为影片带来富有青春活力又极具民族色彩的插曲。
(根据《民族文化体系下的〈风语咒〉》[20]、《浅谈〈风语咒〉对中国国产动漫发展的启示》[21]整理而成)
【知识拓展】
华语电影五大奖项(www.xing528.com)
(1)中国电影华表奖。始于1994年,两年一届,前身为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由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办,是中国内地电影最高政府荣誉奖,采用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为奖杯造型,设置有优秀故事片奖、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男女演员奖、优秀数字电影、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奖、优秀境外华裔导演奖、优秀境外华裔演员奖等奖项。
(2)大众电影百花奖。简称百花奖,是以百花盛开命名,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是由周恩来特地指明举办的电影大奖,始创于1962年,1963年停办,1980年恢复举办。该奖是由观众投票产生的群众性电影奖项,因而被称为“观众奖”。百花奖设置有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主角奖等奖项。
(3)中国电影金鸡奖。创办于1981年中国农历鸡年,以金鸡啼晓激励电影工作者为我国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的兴旺发达而奋发努力,由电影界各门类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进行评选,因此又被称为“专家奖”。1992年,在中国电影金鸡奖与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奖、颁奖基础上创办了金鸡百花电影节。目前,中国电影金鸡奖设置有最佳故事片、最佳科教片、最佳美术片、最佳纪录片、最佳男女主角等奖项。
(4)香港电影金像奖。创办于1982年,每年一届,由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组织颁发,是华语电影界较重要的奖项之一,旨在鼓励优秀香港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目前,设置有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奖项。
(5)台湾电影金马奖。创办于1962年,每年一届,由中国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语电影,由专业人士投票讨论后选出得主。设置有最佳导演、最佳剧情长片、最佳男女主角以及终身成就奖、特别将等奖项。
国内外各类电影节
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是国际性电影制片行业的组织机构,由电影业相对发达的23个国家组成,现有国际团体会员26家,是国际电影行业最具权威的组织。中国于1992年加入该国际组织。根据FIAPF的划分标准,电影节共有A、B、C、D四类,即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非竞赛型电影节、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目前,被评为A类电影节的共有15个(见表10-2),其中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被合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
表10-2 国际A类电影节
【注释】
[1]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张燕,谭政.影视概论教程[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尹鸿.关乎人文化成天下——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2).
[4]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5]刘正山.中国电影产业70年创新发展经验回顾及转型升级研究[J].中国电影市场,2019(10).
[6]周斌.新中国70年电影产业的变革与拓展[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7]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8]侯光明,刘正山.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现状与发展新思考[J].中国电影市场,2020(1).
[9]武玉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成功之处及时代意义[J].电影艺术,2019(1).
[10]刘汉文,陆佳佳.2019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J].当代电影,2020(2).
[11]打造献礼建党百年电影精品扎实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国电影工作会在京召开[N].中国电影报,2021-03-03.
[12]李立,高慧燃.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影视剧艺术创作[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报),2010(7).
[13]庄艳梅.从工匠精神到文化自信——对电影《百鸟朝凤》的新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14]张艳蕊.唢呐曲《百鸟朝凤》在吴天明电影遗作中的多重隐喻[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9(2).
[15]杨海明.电影《百鸟朝凤》主题的“生存论-存在论”诠释[J].四川戏剧,2017(7).
[16]孙媛,黎若楠.论电影《百鸟朝凤》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大众文艺,2019(1).
[17]刘锦宏,阳杰.新媒体时代文化纪录片传播效果影响因素浅析——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12).
[18]李颢宇.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看国产纪录片的成功之道[J].出版广角,2020(8).
[19]张燕妮.《风语咒》中糅合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造型分析[J].大众文艺,2019(4).
[20]王茹.民族文化体系下的《风语咒》[J].电影文学,2019(2).
[21]李帮儒,贺迎秋.浅谈《风语咒》对中国国产动漫发展的启示[J].电影文学,2019(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