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资源学:理论与案例,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果

文化资源学:理论与案例,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的科学化工程,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支撑。为此要从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入手,多管齐下加快打造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才队伍。中国历史文物分布于各地,故宫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待遇不错,但其代表的并非行业平均水平。这样说并不是不承认故宫以自身努力唤起年轻人参与文物修复工作热情的努力,更不是不承认调动全社会一起关心文物修复工作的必要性。

文化资源学:理论与案例,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果

文化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的科学化工程,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支撑。人才是一切工作的关键,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专业人才匮乏与断层的现象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为此要从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入手,多管齐下加快打造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才队伍。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育工作。从各级教育体系入手,努力将文化资源保护与各级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一是可以通过在高等校院校或高等职业院校成立相关院系、开设相关专业的方式,培养专门从事文物修复与保护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办文化遗产保护高等教育的国家,早在1990年就创建了一所专门从事与文化遗产有关的科研、教学与培训的大学。此外,意大利、韩国等国家也开办了专门培养文化资源保护人才的学校或研究机构。这些学校主要以招收和培养文化资源保护相关的专业型人才为主,学制一般为3~4年,主要开设文物修复、考古学有机化学、文物分析技术、文物法律法规课程。二是借助高校智力资源积极开展与文化资源保护相关的培训、研讨活动,比如通过“国培”“省培”计划对从事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还可以构建“订单式”的培训活动,做到精准培训,不定期地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重视拔尖人才的引进工作。各地可以结合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完备的人才引进机制,疏通人才引进通道,从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入手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要不断优化人才政策,出台专项人才激励、考评机制,充分激发引进人才的内生动力。

【知识拓展】

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根据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激发了很多年轻人的热情——2019年有4万名年轻人报考故宫,想来故宫参加文物修复工作。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推开厚重的宫门,让公众看到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文物的修复技艺,展现了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让此前较为冷门的文物修复火了起来。

国家文物局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文物系统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我国真正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员,全国也不超过2000人,许多博物馆里几乎没有专业文物修复人员,补齐文物修复人才缺口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之急。不过,补上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多招人,正如专家所言“招人容易,但真正合格的少”。光是书画修复就有3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其他种类文物修复同样工序繁杂。细节决定成败,从业者没有耐心、毅力和责任感怎么行?文物修复行业有特殊性,必须经过长期培养才能上手,光有热情可不行。(www.xing528.com)

人才怎么培养?目前,很多地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依然沿袭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技艺传承方式。一对一、点对点,多种模式并进、系统性培养的体系还没建立起来,这在客观上造成文物修复工作的小众性。加之很多文物修复师在学术、社会、经济地位方面并不尽如人意,人才流失现象比较常见。此前就有“修复青铜器的工作人员辞职跑去修空调”的报道,这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中国历史文物分布于各地,故宫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待遇不错,但其代表的并非行业平均水平。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厚待人才、善用人才的机制不能缺位。

古人云:“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强调的是能工巧匠的专业性、重要性,文物修复人才培养必须尊重这种专业性,注重长期艰辛培育的过程。这样说并不是不承认故宫以自身努力唤起年轻人参与文物修复工作热情的努力,更不是不承认调动全社会一起关心文物修复工作的必要性。相反,在由衷承认这些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故宫成为“网红”、报名到故宫修文物者踊跃等热闹场景的另一面——我国文物修复人才缺口总体上依然巨大,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根据《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任重道远》[4]整理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