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文化资源的管理是伴随着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而逐渐展开的,经历了由政府部门完全主导到以文化市场发展为导向,再到国家、市场与社会等多元力量参与治理的转型发展历程。随着政府部门的简政放权,文化市场力量的不断壮大,文化管理工作也逐步迈入文化治理的阶段。
(一)奠基期:1949—1977年
1949—1977年是我国文化资源管理工作的奠基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落后、政权不稳、内忧外患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文化资源管理的传统,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必须要以巩固新生政权、弘扬国家意志为核心。因此,在此阶段我国的文化资源管理工作主要以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为主,并呈现出高度的集权化与鲜明的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这是符合实际的必然选择。
在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下,我国所有文化相关事务都由政府部门如政务院、文化部、宣传部等集中管治,几乎没有民间力量参与。政府部门主要通过命令、指令、计划、制度、决议等行政手段,强制性地配置各类文化资源,主办各类文化事务。政府充当了多重角色,既是文化政策的制定者、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文化资源的配置者,又是文化单位的所有者、文化成果的拥有者与文化资金的提供者。
在这一时期,我国对文化资源的管理主要通过通知、条例、办法、指示等方式进行,且侧重于物质类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例如:1949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收集革命文物的通知》,提出要对革命文物加强收集整理工作;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为禁运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对文物图书的出口建立起了严格的限制与审查机制;1951年5月,《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出台,使我国大批的地方戏曲、传统剧目等戏曲文化资源受到保护;1953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对处理“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与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95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提出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工作;1961年,国务院出台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保护文物的范围,明确了分三级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全面的国家文物保护法规,依据此条例又先后出台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暂行办法》《革命纪念建筑、历史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修缮暂行管理办法》《古遗址、古墓葬调查、发掘暂行管理办法》等,共同构成了我国文化资源管理初期的文物法规。
从1949年至1977年,在“双百”方针的指导和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下,我国文化资源管理工作不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并涌现了一大批研究作品与文物保护成果,成立了一些文物研究机构,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资源管理机制。
(二)转型期:1978—2001年
1978—2001年是我国文化资源管理工作的初步转型期。在“二为”工作方针的指引下,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兴起,政府部门不断放权,文化市场开始作为主体力量参与到文化管理工作中,推动了文化建设由政府部门的计划性管控向以文化市场发展为导向转变。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各类民间行业协会如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等也陆续出现,民间管理力量不断增强,加快了文化管理由早期的政府一元力量主导管理向政府、市场、民间等多元力量参与治理的转型发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我国自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社会经济各方面逐步得到发展,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文化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也在有序展开。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迅速兴起,由此拉开了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序幕。1980年,我国第一家歌舞厅在深圳出现,随后各类自发形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大众娱乐场所陆续出现,推动文化市场的形成。1988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在官方层面提出了“文化市场”的概念,预示着文化市场开始作为新的主体力量参与到文化治理的工作中。1989年,文化部文化市场管理总局正式成立,表明国家开始以立法者和执法者的身份参与到文化市场活动和文化产业发展中。[10]同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和深化文艺体制改革,扩大各文艺事业单位的自主权,引进竞争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双轨制”的改革思路。1998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式迈入了由政府推动发展的新阶段。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出台,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首次在官方文件引入“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政策”的概念,标志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同年,《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出台,提出要通过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方式,着力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文物普查、颁布与修订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等方式,加快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1981年,国家发布通知,决定于1981—1985年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和文物复查工作。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出台,其中对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的内涵做了界定,并提出文物保护要注重与周边环境之间的整体性保护。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公布了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83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通知》,对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详细说明了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紧接着于1986年和1994年公布了第二批、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于1994年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至此,在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重新修订,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
(三)发展期:2002年至今
2002年至今是我国文化资源管理工作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文化市场和民间文化管理等多元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文化资源管理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行政手段,而是朝着国家、市场与社会多主体对话、协商与合作的方向迈进,并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参与性、批判性的特质。[11]这一时期,文化资源管理方式日趋多样,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并逐步实现从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的发展转型。
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是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区分开。2004年,文化部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这对拓展多元力量参与文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8年,文化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系统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迈向新的发展高度。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要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推进和实现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标志着当代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文化治理中国的历史新阶段。[12]2014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审议通过,进一步明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工作格局与发展轮廓。2017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出台,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发展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18年,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表明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2020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梳理能够发现,随着文化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对文化体制的改革工作也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进一步推进再到深化的发展过程,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二是加强文化立法工作。依法治理是文化资源管理迈向现代文化治理的重要体现,自2002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修订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等法律法规,不断推动文化资源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三是积极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在此期间先后开展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通过普查基本掌握了文化资源的基本信息,建立起了完整的管理档案,这对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陆续出台了多项文化资源保护与管理的行动计划与管理意见。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不断加快对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的步伐。
五是引导民间行业协会主动参与文化资源管理。国内与文化管理相关的行业协会主要有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等,它们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并承担了部分文化资源管理任务。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这对实现民间行业协会自主发展,扩大民间行业协会参与管理的自主权,调动民间行业协会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