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除了具有效益性、共享性、消费性、融合性、可利用性等一般资源的特征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吴圣刚认为,文化资源具有无形性、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效能最大性、递增性等特征。[24]李树榕、王敬超和刘燕认为,可用于文化产业的资源,具有存在样态的丰富性、社会历史的记录性、精神价值的承载性,又具有地域或民族的独特性、可资利用的无限性。[25]胡兆量认为,文化资源具有潜在性、滞后性、整体性和区域性。[26]
本书将从文化资源的精神性、传承性、共享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符号性等特性入手,对文化资源的特性进行分析。
(一)精神性
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资源,在与其他资源相比时表现出明显的无形性、隐形性和潜在性。虽然文化资源的构成中也有物质的、有形的部分,但其意义并不是依赖其所具有的物质属性,而是通过附着于其中的精神、观念、理论、情感等内容来呈现。因此,它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其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中,且主要是以精神的形态存在。
文化资源对个体及社会的精神气质的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过程,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优秀的文化资源给人以美感、激情和力量,具有强烈的冲击力、震撼力和感召力,能够升华思想,激扬精神,淳化道德,陶冶灵魂。[27]这类文化资源不但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传承性
文化资源的传承性是指文化资源世代传递,是文化在时间上的表现形态,有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遗传基因”。作为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资源,其会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生长、不断递进,并对现存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传承性使得文化资源在保持一定的稳固性的同时,又可以作为某种文化要素实现不断创新。
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文化资源的传承,实现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比如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一经形成就深深地刻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进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以我国传统节日为例,其作为一种较为稳固的文化资源,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演进,产生新的内涵。文化资源呈现的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相互统一的文化,人们既不能强调社会发展的现代性而抛弃传统,更不能全盘接收传统而舍弃现代性。时代在变,人们在传承中不断推陈出新,人类文化就会得到丰富与发展。
(三)共享性
作为一种不受时空限制、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精神文化,文化资源一经形成即为全人类所共有,是可供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在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资源的共享性尤为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资源没有产权归属,与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存在着明确的产权归属,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知识产权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当然,随着人类文明演进,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产业化进程加速,文化资源产权归属将趋于淡化和模糊化,并逐渐走向全人类共享。
在数字化时代,知识、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让文化资源的共享程度进一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共享的时代,如果一味地强调文化资源的富饶,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整合与创造性开发,就会被别人无偿地借用,从而造成文化资源的流失。[28]
【知识拓展】
好莱坞“拷贝”中国: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www.xing528.com)
1998年,迪士尼根据中国古老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故事拍摄了动画片《花木兰》,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中国。影片上映后,西方观众的认可和中国观众的诟病对比鲜明。10年后,美国梦工厂利用中国“熊猫”和“功夫”等元素拍摄了动画片《功夫熊猫》,掀起了一阵全球功夫熊猫热,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赢。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两部动画片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中国。虽然10年间两部动画片在中国获得的反响不同,但是《花木兰》和《功夫熊猫》都是在中国元素外衣的包装下,植入了美国式的价值观。好莱坞并没有简单地复制、呈现中国,而是在片中巧妙地注入了美国元素。这种东方取向与价值观的共谋形成了近年来好莱坞“拷贝”中国的一种模式。
在全球化语境下,好莱坞采取融合中国文化的策略将家喻户晓的中国女英雄搬上了荧幕,将熊猫与功夫进行了结合。这是好莱坞利用他国题材,通过全方位植入其他文化元素,实现国际认同、获取商业利益的一种手段。
《功夫熊猫》和《花木兰》本质上仍是好莱坞影片,并不肩负主动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两部动画片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完全是美式的主流观念,东方取向只是服务于美式价值观的塑造和传递,是西方文化眼中被动的他者。花木兰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功夫是中国的,可是,荧幕上的熊猫和花木兰却是美国的。
(根据《好莱坞“拷贝”中国: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29]一文整理而成)
(四)整体性
文化资源作为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类文化的总和,其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建筑风貌的整体性、自然背景的整体性、社会活动的整体性。[30]文化资源的存在是以特定的自然环境作为衬托,表现为一种整体的景观。此外,文化资源的存在还与周围的产业发展、文化传统、政治因素等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例如,民俗文化资源是一种包含了建筑、服饰、习俗、歌舞等综合要素的文化资源,破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有损于民俗文化资源品相的整体性。因此,只有树立整体观念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资源内涵的充分表达。
(五)区域性
文化资源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资源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正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表现出强烈的本土性。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欣赏情趣不但具有普遍性的一面,更具有地区和民族差异性的一面,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价值,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这就决定了文化资源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31]以当前地域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问题为例,城市文化作为一个城市形象的灵魂所在,对解决千城一面问题、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如多彩贵州、老家河南、好客山东等城市宣传口号的提出,正是基于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梳理。又如《云南印象》等大型歌舞剧也是以区域民族元素为依托创作出的文艺作品,通过融入民族文化特点,充分展现出了区域内少数民族的特质。
(六)符号性
符号是某种口语的或非口语的事物,在一个特定的语言或文化中,用以代表某些其他事情。文化是符号的,人类学家怀特认为,当我们的祖先获得使用符号的能力时,就是文化萌芽时。文化资源是文化的转化和阐释,是一种特殊资源。它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区域,反映了特定人群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特质,涵盖了有关历史、民俗、技艺、文学等资源,这些资源又通过丰富的符号系统表现出来。文化资源呈现为各类文化符号的不同功能,或为实用功能,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起操作、沟通、表达的作用;或为审美价值,在群体的生活中起扩展、传播、表现的作用;或为价值意义,在维护群体的生存发展中起引导、取向、协调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