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14-2016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报告:问题与成果

2014-2016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报告:问题与成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和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状况相比,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但是结合三者的发展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在《一期计划》的实施期间,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整体滞步不前,甚至有所退步的情况。目前还未有调查表明为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出现停滞,但归结起来,与各级政府对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重视不足有关。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财政性经费收入这一指标,可以灵敏地反映各地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情况。

2014-2016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报告:问题与成果

2014年初《一期计划》颁布后,各地加大发展特殊教育的力度,因地制宜制定了推进随班就读、新建和/或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提升残疾学生教育保障条件等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少年得到了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中小学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人数增加明显。2013年全国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人数为36.81万人,此后在校生人数逐年稳步增加,到2016年,全国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人数达到49.17万人。但是,这一增长趋势主要是由小学阶段的在校生人数增加引起的。2013年小学在校残疾学生人数为25.91万人,2016年达到35.82万人,增幅为38.2%;2013年初中在校残疾学生人数为9.90万人,2016年为12.35万人,与小学阶段增幅相比,初中阶段在校生人数增幅下降了13%左右。相比之下,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高中在校残疾学生人数分别为1万、0.99万、1.10万和1万人,几乎没有明显变化。本书第一章的图1-4反映了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年级在校残疾学生的人数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从小学到初中阶段,在校生人数下降明显,而从初中到高中阶段,人数锐减,呈现“断崖式”下滑的趋势。这其中,又以西部地区高中阶段人数滑落趋势最为明显:2016年,东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残疾学生人数占本地区中小学残疾学生人数的比例分别是3.64%、1.42%和0.95%。

我国长期以来以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为主要工作目标。2014年《一期计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重点任务是“提高普及水平。针对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残疾状况和教育需求,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这一文件明确指示了2014年到2016年我国特殊教育的工作方向。已有数据表明,在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方面,我们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大力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方面,各地还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取得的工作进展不大。

《一期计划》中提到“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但是,和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状况相比,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不乐观。

2013年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是198个,2014年是197个,2015年大幅减少至100个,2016回升至118个。从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数量看,2013年到2016年不增反减,且减幅高达40.40%。

2013年到2016年,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在校生数以及毕业生数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以毕业生数下降趋势最为明显。2013年毕业生数量为7772人,2014年是7240人,2015年的数量减至5123人,2016年毕业生人数比2013年人数减少了一半,仅为3855人。除毕业生人数减少外,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的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也明显下降。由2013年的80%左右降至2016年的57.2%,降低了22.6个百分点。

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的减少、毕业生人数的减少,以及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人数占比的下降,任何单一因素不足以判断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但是结合三者的发展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在《一期计划》的实施期间,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整体滞步不前,甚至有所退步的情况。这一情况和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残疾人数少有密切关系。部分残疾人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难以或无法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对于他们而言,未来最大限度确保自己能够自理自立、融入社会的途径是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目前还未有调查表明为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出现停滞,但归结起来,与各级政府对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重视不足有关。

2016年,全国在校残疾学生数中,女生约17.67万人,占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35.94%。这一比率多年持平,例如,2012年在校残疾女生占残疾学生总数的35.38%,2015年这一比例则是35.56%。从地区分布看,西部地区的在校残疾女生占残疾学生总数的比例最高,其中西藏最高(44.01%),新疆居次(41.45%),青海第三(40.65%)。在校残疾学生中女性占比低的省(区、市)依次为广西(33.72%)、广东(31.38%)和吉林(29.12%)。吉林的比例比西藏的比例低了14.89%。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女性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的48.81%。(6)从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看,女性残疾人口占残疾人总数的48.45%。(7)2015年,我国小学阶段女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46.37%,初中阶段女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46.44%。(8)从这些数据推测,残疾女生占残疾学生总数的比例应当在45%以上,但实际上我国残疾女生的就学率比这些比例至少低了10个百分点,而且这一情况已延续多年。此外,西部地区残疾女生就读比例相对高,但在教育程度高的东部地区,残疾女生就读比例反而较低,这也值得未来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对而言,女性人口接受教育面临更大的社会障碍,因此女性教育多年来是教育界关注的议题。从目前情况看,残疾女生接受教育比普通女生更为艰难,这对提高残疾女性人口的整体素养、减少残疾女性人口的贫困发生率非常不利。(www.xing528.com)

《一期计划》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达到每年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标准已经高于每年6000元的地区不得下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上述标准执行。这一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很多地方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标准。但是,特殊教育学校办学,除了依靠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外,还需要依靠其他项目经费的投入。由于我国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经费的90%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因此各地学校的教育经费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

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财政性经费收入这一指标,可以灵敏地反映各地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情况。2013年,上海的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财政性经费平均收入最高,是2.09千万,河北最低,为0.20千万,两者相差近2千万。2016年,最高和最低的依旧分别是上海和河北,前者收入达2.31千万,后者仅为0.30千万,两者相差还是近2千万。东部各省(市)除了河北之外,其他地方的特殊教育学校财政性经费收入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但是中西部也有例外的地区,比如西藏、宁夏、新疆,这几个地区的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财政性经费收入水平比东部的部分地区还高。这些数据表明,各地政府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财政性投入,不仅存在东中西部的差异,还存在区域内的明显差异,这反映出各地政府投入的不均衡。

此外,虽然我国特殊教育投入的绝对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与普通小学教育投入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相对于普通学校而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教育成本高,如果政府投入不足,特殊教育学校将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甚至在经济发达、特殊教育学校事业性经费投入高的地区,随着所招学生的残疾程度越来越重,学校所需要的事业性经费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尽管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总体增长比较快,但未来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以满足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

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首先是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教职工总数由2013年的55096人增加至2016年的62468人,增幅达到13.4%;2016年共有专任教师53213人,增幅高达16.6%。其次是师资专业水平明显提升。这主要体现在高学历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上。2016年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为62.74%,比2013年增加了7.83%;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数量也比2013年增加了382人,占比增加了0.5%。此外,专任教师接受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比例也提升了,2013年有61%的教师接受培训,到了2016年比例增长为69%。

尽管从整体上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依旧难以满足特殊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首先,从专任教师增加的方式来看,主要是“调入”方式,其次是“录用毕业生”。2013年调入2324人(占当年增加人数的50.4%);录用毕业生1381人(占当年增加人数的30.0%);2016年调入2506人(占当年增加人数的46.8%);录用毕业生2014人(占当年增加人数的37.6%)。每年调入的来自普通中小学或其他机构的教师,通常缺乏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而在录用毕业生中,也只有部分学生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其中来自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更为稀少。这说明每年新增加的教师,还必须经过一段时日的培训才能胜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其次,随着随班就读的发展,残疾程度轻的学生会更多地选择普通学校就读,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学生,其残疾程度会越来越重。对于重度残疾的学生,学校不仅需要掌握特教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还需要掌握相应的康复知识和技术的教师。从目前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仍以特殊教育教师为主,缺乏康复训练人员。最后,随着随班就读规模的扩大,普通学校也需要大量具备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专业素质的教师,其中包括普通学校所设资源教室所需的资源教师。因此,特殊教育教师的缺口还是非常大的。

送教上门由谁来送?怎么送?送什么?这些是送教上门工作中突出的问题。

首先是“谁来送”的问题。特教学校普遍缺少专任教师,在有限的教师中再匀出力量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是非常难的事情。有些地区尝试开展了购买社会服务,即由政府出资,聘请教育机构或退休老师组成送教队伍。但这些人通常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因而难以承担送教责任。有些地区由于没有设立特教学校,或者由于特教学校教师人手不足,因此将送教任务分派给残疾学生所在区域的普通学校。这看似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但是可能造成更大的困扰:一是普通教师同样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二是普通学校通常也缺乏足够的教师。这些造成了送教上门教师队伍人数不足、专业服务能力不高的情况。

其次是“怎么送”和“送什么”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密切相关。送教上门的学生,大多是残疾程度比较严重、难以走出家门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需要接受专业的康复训练,学习生活自理技能、社会沟通技能,以及职业技能。此外,送教的家庭通常在边远山区,送教教师通常是一周或一个月才能到家庭送教一次,短短的几个小时送教时间,加上送教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送教活动通常演化成“送温暖、送慰问”。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隐性剥夺了儿童应有的受教育权。送教过程中,教师还经常面临着家长不愿意配合、交通费与课时补贴标准过低且发放政策落实情况不佳等问题,进一步造成送教上门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