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1年,杨坚(即隋文帝)代北周称帝,国号隋。开皇三年(583年)定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开皇九年(589年)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300多年割据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是,隋代仅存在37年,继而唐代建立,国家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一个强盛的唐代为其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汉代相比,唐代的手工业不仅分工更细、门类更全,而且商品生产的比重明显增加,几乎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对玻璃业的发展无疑产生了影响。隋、唐时期玻璃技术的主要特点表现在:① 玻璃的化学成分与汉代铅钡玻璃不同,主要是高铅玻璃和钠钙玻璃两种,以适应于制造器皿的生产工艺技术,而且玻璃的透明度和表面光泽度明显提高。所以,这个时期的玻璃与以往相比,已表现出晶莹透亮的质感效果。② 南北朝(420—589)时,引入了西方的吹制技术,即文献所记述的“公元5世纪从波斯来了玻璃制造工匠,引进了玻璃吹制技术”[1],使玻璃器在陈设观赏品、生活用品等主要方面的制作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如玻璃瓶、玻璃茶具、玻璃酒具、玻璃碗盘等的器形,还因为受到了当时佛教的影响,同时出现了大量的舍利玻璃用品。③ 中外交流发达,不但有大批的西方玻璃制品输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带进了玻璃制造技术,使之出现了西方技术、东方形式,中国制造的具有本国器形特征的玻璃产品,以满足社会上各个不同阶层的需要。
以下根据近代出土发掘的玻璃器物的具体情况作一分析。
11.1.1 出土的隋代玻璃
根据文物考古界的资料,在已出土的隋代墓葬中,发掘出土玻璃器物的墓有11处,其中陕西占5处,新疆、宁夏、山西、湖南、河北和广西各有1处。上述11处墓葬中,几处主要墓葬出土的玻璃器物列出如下。
1) 陕西西安东郊清禅寺舍利墓出土的玻璃器物
该墓为清禅寺主人圆寂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时而建。在《西安东郊隋舍利墓清理简报》[2]中提到:“此墓虽小,结构简单,但随葬器物却很丰富。除陶、瓷器外,还有大宗的玻璃、玛瑙、水晶石、琥珀等珍贵的玉珠宝器”,其中,玻璃器类28件。
玻璃器:1件。绿色透明,模制,器身结构复杂。
玻璃彩珠:10颗。5颗为绿色,珠体内有红色彩带数道;5颗为黑色,珠体内有黄色彩带数道。9颗形体大小相同,中穿小孔;1颗黑色的略小。
玻璃棋子:13个。通体绿色,平底尖顶。
玻璃饰件:3颗。深蓝色,呈扁状。
玻璃饰:1件。深蓝色,两头尖,中间隆起,似枣核状。
2) 陕西西安西郊李静训墓出土的玻璃器物
该墓主人为年仅9岁的少女,卒于隋大业四年(608年),其外祖母是隋文帝长女,所以此墓具有典型的隋代贵族墓葬特点。《唐长安城郊隋唐墓》[3]中介绍了隋代李静训墓发掘出土的随葬品,“玻璃器:有瓶、杯、盒、蛋形器以及珠饰品等,共24件”,其中有7件玻璃器,保存完好无损。
玻璃瓶:2件。一为小瓶口,厚唇外卷成圆形,无颈,平底绿色;一为瓶口呈椭圆形,其唇部作凸棱型,颈部较直,圆底绿色,底中心有吹烧拉结瘤。
玻璃蛋形器:2件。两器形状相同,仅大小各异,中空绿色。
玻璃杯:2件。一为蓝色半透明,杯口圆形,底附矮圆足;一为带绿的淡蓝色半透明,仅腹之下部较前者略粗,两器形状相同(图11.1)。
玻璃盒和圆形盖:1件。通体呈扁圆形,小圆口圆底,圆形盖,盒口和盖口都有磨平痕迹,绿色(图11.2)。
图11.1 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隋代玻璃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玻璃管形器:1件。已残,中穿通孔,一端孔径较小,中心孔径较大,两端有磨平条痕,草绿色。
玻璃杵形器:1件。一端较大,似杵形;另一端已残,呈黄色,有小气泡。
玻璃长形珠:10枚。体有四棱,通体近似枣核形,黄色全透明。
玻璃小珠:5颗。形状全同,绿色。
3) 陕西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下同)舍利塔基出土的玻璃器物
据《陕西长安和耀县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4]一文介绍,“1969年4月耀县照金公社寺坪队社员在村中平整土地时,于距地面深2 m处发现一座舍利塔基,内有置放塔铭的石函”。其函盖面上篆书“大隋皇帝舍利宝塔铭”九个字,塔铭“十二行、行十二字,记年为仁寿四年(604年)”。塔铭下的涵洞内,在一件涂金方铜盒(高8 cm)内放有一件绿色带盖的玻璃瓶,瓶高5.8 cm,口径1.2 cm。出土时瓶内装着淡红色的浓稠状液体。出土的还有料块1件,玻璃珠2枚。
4) 河北定县静志寺塔基出土的玻璃器物
河北定县博物馆在1969年先后发掘两座宋代塔基, 在《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5]一文中介绍了对该塔基的年代和有关历史考证:“这个塔基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所建的定州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塔基中的文物是由几个时代的遗物合到一起的,其中有北魏兴安二年(453年)所埋石函,有隋大业二年(606年)重葬时埋入的石函……这些器物中有的经过几次迁葬,每次迁葬都增添了不少随葬器物。最后一次迁葬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 可见定县静志寺塔基内所藏器物几乎从北魏至宋,其中5号塔基中的“天蓝色玻璃瓶”就是隋大业二年藏于塔内的。有一铜函的四壁铭文云:“大隋仁寿三年(603年)五月二十九日,静志寺与四部众修理废塔,掘得石函,奉舍利有四,函铭云大代兴安二年十一月五日,即建大塔,更做真金宝碗、琉璃瓶等,上下累叠,表里七重,至大业二年十月八日内于塔内。”
根据5号塔基出土文物简表,玻璃器部分有37件:玻璃缸3件,玻璃盆2件,玻璃葡萄1串,玻璃瓶7件,其他24件。其中天蓝色半透明玻璃瓶为隋代制品。
5) 陕西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出土的玻璃器物
《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6]一文介绍,20世纪50年代在陕西郭家滩发现了隋代姬威墓。根据墓志,姬威卒于隋大业六年(610年),墓中的随葬品有不少玻璃器物,全部被打碎,其中能复原的只有3件。
玻璃小罐:1件。质坚胎薄,呈嫩绿色,半透明,口径3 cm。(www.xing528.com)
玻璃小杯:2件。嫩绿色,半透明,器形与李静训墓出土的玻璃小杯相似。一件高3 cm,口径3.8 cm;另一件高2.5 cm,口径3 cm。
6) 陕西西安郊区隋吕武墓(M586)出土的玻璃器物
图11.2 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隋代带盖玻璃盒(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吕武官拜隋代大都督、左亲卫车骑将军,卒于开皇十二年(592年)。墓中出土的一件高足玻璃杯,绿色半透明,含有较多气泡。器形不甚规整,杯为侈口深腹,下有喇叭形高足,高6.1 cm、口径4.8 cm。
7) 广西钦州久隆一号(M1)隋唐墓出土的玻璃器物
1977年广西钦州久隆公社青草大队刘屋村双墩第1号砖室墓出土一件高足玻璃杯[7]。玻璃杯为绿色半透明,杯口微内敛,深腹,高足把为竹节形,足部喇叭形,实心,高8.5 cm、口径6.3 cm、足径3.2 cm。
此外,还有山西太原斛律彻墓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出土的青绿色珠6颗、新疆库车县森林赛姆石窟出土的波斯萨珊式样的贴饼高足玻璃杯、湖南长沙隋墓出土的玻璃戒指一枚等。
11.1.2 出土的唐代玻璃
在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发现出土有玻璃器物的墓约40多处,分布在中国16个省内,其中山西省就有16处之多。此外,还有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北的甘肃、宁夏,西南的西藏、四川、云南,华东的江苏、浙江、福建,华中的湖北、湖南、河南和华北的河北。
从玻璃器物看,唐代墓葬出土的进口玻璃制品主要是伊斯兰玻璃,而国产的玻璃除小型珠饰外,主要器皿为薄胎吹制的玻璃小瓶及玻璃球等,多为佛教用器。当时玻璃器具的应用不是十分普遍,尤其作为生活用品的器具更为罕见,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玻璃制品可能只是贵族及寺院的专用品。
下面所列为几处主要墓葬出土的玻璃器物。
1) 陕西三原县唐李寿墓出土的玻璃器物
据《唐李寿墓发掘简报》[8]介绍:“李寿(字神通,577—630)墓位于陕西省三原县陵前公社焦村生产队,1973年3—8月对该墓进行了发掘。……(三)随葬器物,在小龛和墓室内共出土陶、瓷、金、铜、铁、玉、料、玻璃等质地的器物333件。大部分为彩绘陶俑及生活用具。其他,还有玉珠、料珠、玻璃瓶(残)等。
“玻璃瓶(残),一为淡黄色,一为翠绿色,半透明,经土蚀,表面起还原变化,透出银白色光彩。”
安家瑶在《玻璃器史话》[9]中认为,李寿墓玻璃残片“经核对发现是三件不同腹径、不同颜色的玻璃残片。一为淡黄色,透明,外壁附着白色风化层,器口残破,颈径约3 mm,底部残缺。一为翠绿色,透明,外壁附着黄白色风化层,圆底,底中心有一小尖,上腹部及颈部都残缺。另一个为淡黄色,不透明,颈部与腹部都残缺”。 所以,实际是三件薄胎小玻璃瓶,其最大腹径分别为:淡黄色瓶2.7 cm、翠绿色瓶1.5 cm、淡黄色不透明瓶1.6 cm。
2) 湖北郧县唐李泰墓出土的玻璃器物
李泰为唐太宗之子,封魏王。贞观十七年(643年),“皇太子承乾废,魏王泰亦以罪黜”,“居均州之郧乡”,即被贬到湖北郧县。永徽三年(652年)卒并葬于湖北郧县。李泰墓中出土4件玻璃器皿。
矮颈玻璃瓶:2件。黄色透明,壁厚薄不均,为1.5~ 2 mm,表面附有不透明的风化黄斑。两个瓶均为无模吹制成型。
长颈玻璃瓶:1件。绿色透明,气泡较多,表面附有白色风化层。器形为小口细长颈、球形腹、圆底圈足,高24.6 cm、口径3 cm、最大腹径12.4 cm、壁厚0.25 cm。
直筒玻璃杯:1件。绿色透明,平口直壁,圈足,口沿呈火烧圆唇,高约8 cm、口径10 cm、壁厚0.3 cm。
长颈玻璃瓶和直筒玻璃杯均为无模吹制成型,圈足为后黏结玻璃条而成。
3) 宁夏固原县唐史诃耽夫妇墓出土的玻璃器物
该墓位于宁夏固原县南郊乡小马村,根据出土的墓志,史氏家族不少人在隋代和唐代做官。唐史诃耽夫妇墓出土的玻璃器物共5件,其中有绿色六曲玻璃碗及玻璃花结,还有异型玻璃珠。最令人惊叹的是玻璃花结的花瓣是用绿色或黄色玻璃料吹制而成,其花瓣均为薄壁,而花蕊则用玻璃珠和金属(铜)丝、片黏结而成,玻璃与金属组合制成的玻璃装饰花,在初唐出现可谓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制品,是难得的玻璃艺术品之一。
4) 河北定县静志寺5号塔基出土的玻璃器物
在5号塔基的出土文物简表中,玻璃器部分有37件,属于唐代的,即有“唐大中十二年(858年)重葬的石棺和唐龙纪元年(889年)葬入的石函”中的玻璃制品,主要有:直筒杯2件,一为无色透明,一为蓝色;细颈瓶2件,一为淡黄色,一为白色;方形无色小瓶1件;刻花细颈瓶1件,淡蓝色。
5)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玻璃器物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约10 km的法门镇。据 《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发掘简报》[10]介绍,1981年8月因淫雨等原因,一座十三级八棱砖塔倒塌,为重建此塔,须对其塔基部分进行发掘清理。在“发掘清理了明代及明代以后的扰坑、明代塔基及唐代地宫基槽之一部分,发现了地宫后室内的大批珍贵文物”。文献记载,“地宫重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
在出土遗物中,“玻璃器:出土20件”,玻璃盘有13件,其中刻花蓝色玻璃盘4件、黄色花卉纹玻璃盘1件、透明蓝色玻璃盘(图11.3)1件等。玻璃瓶(图11.4),1件,瓶口贴花。杯,2件,菱形双环纹,直壁,蓝色。茶碗、茶托,各1件,淡黄绿色(图11.5)。
正如简报中所述,这是一次唐代皇室集群性文物的重大发现。“玻璃器在出土文物中占很大比重。从产地上说,有东罗马、西亚、中国之区别。时代则以东罗马的盘口贴塑玻璃瓶为最早,大约是5世纪时期之物,而淡黄色茶杯、茶托则是唐代9世纪下半叶产品,其余的刻花玻璃盘、素面玻璃盘等器物,应属在国内罕见的伊斯兰早期玻璃器,大约是9世纪初中叶的产物。所有玻璃制品都有使用铁棒整修口沿的痕迹。茶托上之铁棒整修痕迹明显,说明这项技术至少在9世纪已传入中国,也说明直至晚唐时代,长安与西亚仍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10]。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玻璃器中最使人疑惑的是一套中式茶具,属进口还是自制的呢?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用pXRF测量,测出其化学成分为钠钙硅酸盐玻璃,属进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