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0.5 湖北鄂城121号墓出土的玻璃碗
1997年,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市城东太平门,即富贵山西南麓发掘6座六朝时期的墓葬,其中东晋墓M4出土了一件玻璃碗[26]。淡蓝色透明。圆唇,侈口,束颈,球腹,圆底稍内凹。20条隐隐隆起的凸棱从底部延伸到下腹部。这件玻璃碗没有经过化学检测,但从器形及底部凸起的装饰来看,很可能是来自伊朗的萨珊玻璃。
4) 南京仙鹤观6号晋墓
南京仙鹤观6号晋墓出土了2件玻璃碗。其中一件复原后,为磨花玻璃碗,淡黄色透明,器形与鄂城121号墓玻璃碗相似,侈口,束颈,球腹,圆底。纹饰与鄂城121号墓玻璃碗稍有差别,腹部三排纵椭圆形凹球面磨饰,上下相错,排列较稀疏。南京仙鹤观6号晋墓出土的玻璃碗的来源也应该和鄂城碗一样,为伊朗高原的产品。
5) 江苏句容春城刘宋墓
江苏句容春城刘宋时期一墓葬出土一件磨花玻璃碗,该墓的墓主人刘宗,埋藏的年代为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27]。这件碗的器形为侈口,颈微收,球腹,圆底,口径8.5 cm、腹径9.1 cm、高6.3 cm。腹部有6排小凹球面作装饰,由于6排小凹球面有规律地相互错叠,所以从正面看不是成排的联珠纹,而是由小六边形构成的龟甲纹。碗的底部也有一个外缘呈五边形的凹球面。这件玻璃碗无色透明,几乎不含任何色调,内含气泡少而小,像水晶一样洁净晶莹,说明玻璃原料经过精选,熔制温度比较高。碗壁较薄,器形规整,可能是有模吹制法成型的。碗的腹部和底部的纹饰都是采用冷加工工艺、琢磨抛光而成的。(www.xing528.com)
这件玻璃碗的器形与鄂城121号墓玻璃碗一样,腹部的纹饰与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的白琉璃碗一样,小凹球面互相错叠,构成六边形的龟甲纹,是伊朗高原萨珊王朝的典型产品。
玻璃是易碎材料,古代玻璃更是娇脆。正是由于玻璃的脆性,历史上的许多玻璃珍品没能保存下来。中国出土的完整玻璃器皿大多保存在石棺或石函中,句容碗在木质棺椁中居然完好地保存下来真是一个奇迹。一般来说,玻璃的化学稳定性比较好,但在潮湿的环境里,尤其在碱性土壤中,天长日久,玻璃里的硅酸钠就会水解、析出。因此,出土的古代玻璃表面往往受到严重的侵蚀:或凹凸不平,出现虹彩现象;或附着厚厚的风化层。句容玻璃碗的外表在多年化学侵蚀的影响下仅稍稍发乌,没有附着风化层,也没有明显的虹彩现象,这可能是由于1 500多年来它一直浸泡在酸性水中的原因。伊朗高原出土的100多件类似玻璃容器,大多失去了当年的光泽和丰彩,无法与句容春城出土的这件玻璃碗媲美。因此,可以说这件玻璃碗是世界现存的最精美的萨珊玻璃器之一。
6) 山西大同北魏墓
山西大同南郊北魏时期墓葬M107中出土一件玻璃碗[28](图10.6),器形为侈口,颈微收,球腹,圆底,与句容玻璃碗相似。口径10.3 cm,腹径11.4 cm, 高7.5 cm。碗的腹部和底部均有磨饰,图案稍有变化。腹部共4排磨饰,上部3排磨饰为纵椭圆形凹球面磨饰,长径1.3~1.5 cm、短径0.7 cm左右,每排35个,上下相错。最下一排为6个横椭圆形凹球面磨饰,长径约3.1 cm、短径2.8 cm。圆底中心为一个直径3.4 cm的圆形凹球面磨饰。玻璃碗无色透明,稍泛黄色,内含气泡很少,是质量很高的萨珊玻璃。保存状况也相当好,除外壁略有风化斑点外,其余部分光洁如新。
大同南郊北魏时期墓葬M107除了出土这件玻璃碗外,还出土了银罐、鎏金刻花银碗、金耳环、玻璃珠等,都表现了很强的异域特色。特别是鎏金刻花银碗壁上捶拓出四个人像,虽形象各异,皆深目高鼻、西方人的形象和服饰。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各国,成为第一个可以和南方汉族政权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政权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近百年的经营中,大力学习汉族文化,并占领控制了河西地区,使丝绸之路向东延伸到平城。依据出土的陶器和墓葬形式,M107的年代应早于孝文帝执政,即不晚于5世纪中叶。在大同北魏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出土萨珊玻璃,说明北魏与西亚关系相当密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