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2 1993年出土于海港城市Hakata的12—13世纪的玻璃容器(Fukuoka考古中心藏)
井上晓子等近期研究了建于1052年的平等院9—12世纪的玻璃,以及出土于日本海港城市Hakata的12—13世纪的吹制玻璃容器残片(图7.2)。这些古代玻璃的成分大部分属钾铅硅酸盐系统,与中国宁波天一阁出土的玻璃器皿相似,认为是从中国传入。当时已有中国商人在海港城市居住。
中世纪日本与外界交流甚广,很多玻璃制品流入日本,为王室和贵族们所收藏,现多保存于日本的著名博物馆,如东京国立博物馆、奈良国立博物馆等。其中值得提出的是正仓院收藏的玻璃,它们的由来和日本古代玻璃的东、西交流详见文献[17]。至今正仓院所收藏的约万件宝物中有6件玻璃器皿,其制作地和制作年代已经考证,见表7.5。图7.3展示了作为正仓院宝物的棕色表面切花的玻璃碗,这是一只典型波斯造型的玻璃碗,用切割制得表面的凸纹[18]。
表7.5 日本奈良县正仓院宝物玻璃器
日本玻璃器皿的生产起源于江户(Edo)时代(17—19世纪),这时欧洲文艺复兴,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通过传教,将西方的科学文化传入日本。玻璃的吹制技术也输入日本,首先在九州的鹿儿岛及天平等地建立基础,以后在长崎、大阪等地建立知名的玻璃作坊如玉屋、加贺屋、播磨屋等。中国的含铅硅酸盐玻璃制造技术也引入并投产。根据对江户薄壁玻璃杯的化学成分分析,PbO含量高达44.5%,K2O含量为10.6%, Na2O含量很少,为典型的K2O—PbO—SiO2系统。图7.4为江户时代生产的玻璃壶,是典型的薄壁吹制品。
19世纪经过明治维新时代,欧化的浪潮席卷日本,采用了新技术产业化。在玻璃器皿上进行刻花和印花的技术流行,并出现用颜色玻璃制造船桅灯罩及信号灯。日本参加了1873年的万国博览会,已有玻璃制品展出。留学生归国并聘请英、德技术人员,建立采用西方近代技术的工场,并逐步扩大了玻璃制造的工场的规模,还出版了诸如《硝子制法集说》(马场佐十郎著,1810年)和《玻璃精工全集》(花井一好著,1829年)等有关玻璃制造的技术书籍,从而奠定了日本在现代玻璃制造业中的地位。
图7.3 日本正仓院收藏的棕色表面切花的玻璃碗(8世纪)
图7.4 生产于日本江户时代的薄壁玻璃壶(18世纪)
7.3 朝鲜半岛的古代玻璃
朝鲜半岛早期(前1—公元3世纪)出土的玻璃大都是玻璃珠,绿色或棕黄色,有些是描绘的彩珠,一般比较重,为铅钡硅酸盐玻璃(PbO 40%~55%, BaO 6%~15%)。再迟一些时期(4—6世纪)的玻璃珠为高铅硅酸盐玻璃(PbO>70%)。这与中国从西汉至东汉时期的含PbO和BaO的玻璃到只含PbO的玻璃成分的变化十分接近,可以认为这些玻璃珠是从中国传入的。
从朝鲜半岛出土玻璃的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8,18],1—6世纪的玻璃珠和碎片的化学成分还有两类:一类为钠钙硅酸盐玻璃系统,不过Al2O3含量偏高(3%~10%),有一些CaO含量偏低(1%~5%)、另一些CaO含量又很高(5%~20%);另一类为钾硅酸盐玻璃系统,其中K2O含量在10%~17%之间,Na2O、CaO、Al2O3含量都在1%~2%之间。可以认为这些古代玻璃可能从东亚经海路传入。所以朝鲜半岛的古代玻璃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朝鲜半岛很多玻璃器皿的出土文物皆属于4—7世纪。这一时期朝鲜半岛与国外的交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陆地和海运与中国来往,从中国南北朝开始到唐代,先后有10余次向中国朝贡,也带回中国制造的玻璃制品;同时有商业性来往,如中国浙江省的宁波市与朝鲜半岛西海岸城市开展商贸活动。另一方面,新罗水军力量较强,商船队经中国山东半岛南下至东南亚诸国,曾到过马六甲海峡,由此带回罗马玻璃器皿以及玻璃吹制技术。图7.5、图7.6分别展示了新罗时代的凤首形玻璃瓶和波状纹玻璃杯,出土于庆州皇南洞98号墓,皆为典型的罗马造型[19]。另一件很有名的出土文物,是从庆州松林寺石砖塔出土的舍利瓶(7世纪)[20](图7.7),玻璃瓶的密度为4.5 g/cm3,属含铅硅酸盐玻璃,可能从中国传入。根据李英淑的分析[21],历史上形成了亚洲海上的玻璃珠和小件玻璃器的贸易,钾铅硅酸盐玻璃是主要的材料和工艺制品。
图7.5 凤首形玻璃瓶,出土于庆州皇南洞98号墓
图7.6 波状纹玻璃杯,出土于庆州皇南洞98号墓
图7.7 舍利玻璃瓶,出土于庆州松林寺(7世纪)
7.4 中亚地区的古代玻璃
中亚地区是陆上中西文化和贸易交流必经的地区。这里主要包括阿富汗和苏联的原中亚加盟共和国,如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
苏联学者M. A. Besborodor和A. A. Abdurazakov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中亚地区包括塔什干(Tashkent)、撒马尔罕(Samarkand)、布哈拉(Bukhara)等地出土的玻璃,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见文献[22]、[23]。如表7.6所示[24],在523种玻璃样品中,有标记的为194种,其中公元前4世纪以前的玻璃样品很少(4种)、公元前4—公元9世纪的玻璃样品也不多(55种),主要是10—14世纪的玻璃(119种)。由此可见,中亚地区自己生产玻璃的时间可能在8世纪以后。玻璃的化学成分为Na2O (K2O)—CaO(MgO)—SiO2系统。有1/3样品为K2O(>4.5%)和MgO(2.5%~6%),含量较高;另外1/3样品主要为Na2O,含量较高(13%~19%);其余玻璃样品中Na2O/K2O的比值在6~9,可能取决于碱的来源。表7.7列举了7—11世纪不同时代的玻璃样品,在出土时和风化后的化学成分[25]。
表7.6 中亚出土的不同时代玻璃样品的化学成分
注:① 1—青铜时代后期和铁器时代早期;2—古典文明时代(前4—公元6世纪);3—中世纪早期(6—9世纪);4—中世纪中期(10—14世纪);5—14—18世纪。
② 分母为样品总数,分子为有标记的样品数目。
表7.7 7—11世纪玻璃风化前后的化学分析 (%)
注: 样品1—无色玻璃盒底部,7世纪,产于Kuva;样品2—绿色玻璃器底部,7—8世纪,产于Pendjikent;样品3—绿色玻璃碎片,10—11世纪,产于Afrasiab;样品4—无色玻璃碎片,10—11世纪,产于Afrasiab;样品5—绿色玻璃器底部,10—11世纪,产于Afrasiab。
根据R. H. Brill收集的阿富汗出土的3—4世纪至7—11世纪的玻璃碎片的化学成分来看[26—27],皆属Na2O—CaO—SiO2系统,其中K2O和MgO的含量较高,估计碱部分来源于植物灰。SiO2的含量在60%~65%,Na2O在15%~20%,CaO在5%~10%;其中Na2O/K2O的比值在3~6、CaO/MgO的比值在0~2。玻璃的化学成分接近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的古代玻璃成分。
图7.8展示了阿富汗出土的一批吹制的玻璃器皿,十分精美,大概是7—11世纪的制品。可见玻璃的吹制技术已从地中海传至中亚,有可能是通过商贸往来而传入的。
图7.8 阿富汗出土的一批吹制的玻璃器皿(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
7.5 东南亚地区的古代玻璃
东南亚地区主要包括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古典文化时期,东南亚大陆的泰国、越南与中国和印度有较多来往,历史记载也较清楚。但是,古代文化时期东南亚的文化起源问题有较大争议,与玻璃技术发展有关的青铜器的出土问题就是一个例子。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泰国东北部的满庆村出土了约3 600年前(约公元前1600年)的青铜矛头,比最早使用青铜的中国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还早。关键的问题是确定其年代。根据对同时出土遗骨的鉴定,认为应该是公元前750—公元前50年,这与最初的推论就相差很多。有一些报道认为,东南亚地区最早的古代玻璃的出土年代可以推至公元前千年,但至今很难说明准确的年代[4—5],大部分出土的玻璃都是在12世纪后、16—17世纪。
7.5.1 越南
阮长奇(Nguyen Truong Ky)在他的专著《越南的古代玻璃》中,对20世纪70—80年代发掘出土的越南古代玻璃做了很好的介绍。认为从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至2—3世纪为越南玻璃技术的初始阶段,出土的大部分为玻璃珠(Hat Chouj);从33处出土的7 749个玻璃样品中,珠子有7 694个,其他为耳珰、耳环等,和中国一样作装饰和墓葬品。它们分别属于东山文化(Dong Son,前5—公元3世纪),在越南的北部; 沙萤文化(Sa Huynh,前5—公元3世纪),在越南海岸地区;同奈文化(Dong Nai,前5—前3世纪),在湄公河下游三角洲地区。《越南古代史》一书也提到[28],在东山文化时期的遗物中出土过彩色的玻璃珠和淡青色的耳坠等,属于公元前4世纪。图7.9展示了目前藏于越南历史博物馆的长耳、兽头玻璃耳珰,出土于越南胡志明市,属于公元前4—公元前1世纪的沙萤文化时期,是最早的越南古代玻璃样品。
根据R. H. Brill的分析结果[4,8],沙萤文化早期(公元前4世纪)出土的为非玻璃体(属釉砂或玻砂),其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30%,MgO 10%~30%, CaO 3%~10%。后期也有钠钙硅酸盐玻璃,18个玻璃样品的化学成分的范围为SiO2 65%~72%、Na2O 15%~20%、CaO 2%~3%、MgO 0.5%~2%、K2O 2%~3%,由Cu、Fe着色,比较接近西亚的古代玻璃成分,可能从印度流入。
图7.9 长耳、兽头玻璃耳珰,出土于越南胡志明市(www.xing528.com)
越南地质总局的化验所对越南鼎村出土的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光谱分析,结果见表7.8,这是典型的钾硅酸盐玻璃[28]。年代为距今(1990±85)年,相当于中国西汉与东汉相交之际,当时在越南属第一次北属(前111—公元43)[29]。越南第二次与第三次北属时间分别为43—544年、603—939年。
表7.8 越南鼎村出土的古代玻璃化学成分 (%)
16—18世纪越南已经掌握玻璃的吹制技术,出土的玻璃有三类不同的化学成分。22个玻璃样品中,3个为铅硅酸盐玻璃(SiO2 55%~56%、Na2O 2%~2.5%、CaO 3.6%~3.8%、K2O 7.3%~9.6%、PbO 27%~29%);5个为钾硅酸盐玻璃(SiO2 66%~80%、Na2O 2%~10%、CaO 0.5%~3%、K2O 16%~20%、MgO 0.3%~1.6%);14个为钾钠硅酸盐玻璃(SiO2 55%~60%、Na2O 2%~10%、CaO 10%~15%、MgO 3%~4%、K2O 6%~15%、Na/K 0.5~1、Ca/Mg 3~4)。
所以,可以看到越南古代玻璃的来源为多方面的。至于早期玻璃是传入技术后本地制造还是引进成品,尚待进一步考证。
7.5.2 泰国
最早的泰国古代玻璃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全为玻璃珠。14个玻璃样品中,8个有化学分析的结果[4,8]。玻璃化学成分范围为:SiO2 75%~80%、Na2O 1%~3%、K2O 12%~15%、CaO 3%~6%、MgO <1%、 Al2O3 1%~2%。所以,基本上是钾钙硅酸盐玻璃。
公元前1—公元2世纪出土的4个玻璃样品也全为玻璃珠,化学成分是以Na2O为主的硅酸盐玻璃,化学成分为:SiO2 65%~70%、Na2O 11%~19%、CaO 2%~6%、K2O 3%~5%、PbO 0.2%~5%、Al2O3 2%~8%。有几颗钾硅酸盐玻璃样品,可能为公元前1世纪出土的,其化学成分为:SiO2 76%~79%、K2O 17%~18%、Na2O <1%、CaO <1%、 MgO <1%、 Al2O3 2%~4%、CuO 1%~3.7%,其化学成分与越南鼎村出土的古代玻璃十分相似,可能是同一来源。
7.5.3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玻璃样品的来源较广,如来自苏门答腊(Sumatra)、加里曼丹(Kalimantan)等。有关玻璃成分分析数据有很多,但都是9世纪以后的。玻璃主要为钠钙硅酸盐玻璃(SiO2 60%~70%、Na2O 12%~20%、CaO 3%~10%、K2O 2%~4%、 MgO 3%~7%、 Al2O3 2%~5%),也有铅硅酸盐玻璃(SiO2 40%~45%、PbO 37%~53%、K2O+Na2O 5%~15%)[29]。这些玻璃器皿可能大多为在海运过程中转时留下的。
[ 1 ] Turner W E S. Study of ancient glasses and glassmaking process[J]. J. Soc. Glass Tech., 1954(38): 445; 1956(40): 162.
[ 2 ] Klein Dan, Frank Susan. A history of glassmaking[M]. Oxfordshire: G.T.Foulis & Co. Ltd., 1972.
[ 3 ] Brill R H. Scientifi c investigation of ancient Asian glass[C]//Nara Symposium International Congress’91 UNESCO Maritime Route of Silk Roads,1991: 70—79.
[ 4 ] Brill R H. Scientifi c research in early Asian glass[C]//Proceedings of 17th on Glass, 1995(1): 270—279.
[ 5 ] Brill R H, Fang D M, Lange D E. Chemical analysis of some Asian glass[C]//Proceedings of 1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lass, 1995(1): 463—468.
[ 6 ] Rowlinson H G. Intercourse between India and the west world[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6.
[ 7 ] Warmington E W. The commerce between the Roman Empire and India[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8.
[ 8 ] Brill R H. Chemical analysis of early glasses[M]. New York: The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1999.
[ 9 ] Caley E R. Analysis of ancient glasses[M]. New York: The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1962: 83.
[10] Brill R H. Chemical analysis of some early India glasses[C]//Proceedings of Archaeology, Session of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lass, New Delhi, Calcutta, India Cer. Soc., 1987(1): 1—25.
[11] Lal B B. Examination of some ancient Indian glass specimens[J]. Ancient India, 1952(8): 17—27.
[12] Blair D L. A history of glass in Japan[C]. Kodansha International, Ltd., and the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1973.
[13] Yamasaki K. A brief history of glassmaking in Japan[C]//Glass and Religion Man ed. by Anita Engle, Reading in Glass History, 1982(13/14): 95—103.
[14] 山崎一雄,室住飞世.中国古代玻璃与日本弥生时代古墓中出土的玻璃之间的关系[C]//干福熹.中国古玻璃研究:1984年北京国际玻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7—52.
[15] Kolzuka Takayasu, Yamasaki Kazuo. Investigation of some K2O—PbO—SiO2 glasses excavated in Japan[C]// Proceedings of 1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lass, Sec. Glass Archeology. San Francisco: The America Ceramic Society, 1998.
[16] Kolzuka Takayasu, Yamasaki Kazuo. Detection of Han blue pigment in blue lead-barium glass beads excavated in Japan[C]//Proceedings of 1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lass, Vol2. Extended abstracts, Edinburgh, Scotland, 2001: 2.
[17] 由水常雄.ガぅスの文化[M].东京:[s. n.],1997.
[18] Lee InSook. Chemical analyses of some ancient glasses from Korea[C]//Annales du 12e Congres, de 1’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Pour 1’Histoire du Verre, Vienne-Wien, 1991(26—31):163—176.
[19] 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古代 ガぅス[M].东京:东京国立博物馆,1980.
[20] 由水常雄,棚桥淳二.东洋のがぅス[M].东京:株式会社三彩社,1977.
[21] 李英淑.亚洲海上的玻璃和珠子贸易[M]//干福熹.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8—57.
[22] Щапова. Ю А. Очеркц Историй Древней Стекол Делия[M].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83.
[23] Абдуразаков А А, Безбородов М А, Заднепровскии Ю А.Стеклоделие Среяней Азии в Древности и Средневеков[M]. Ташкент.Изд-во АН УЗССР, 1963.
[24] Abdurazakov A. The origin and the main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glassmaking in Central Asia[C]// Proceedings of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lass, Leringrad. Section: Archaeometry, 1989: 26— 31.
[25] Abduvazakov A. Weathering and chemical durability of medieval glass of Central Asia[J]//Proceedings of 1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lass, San Francisco. Section: Archaeometry, The America Ceramic Society, 1998.
[26] Brill R H. Report on chemical analysis of some glasses from Afghanistan[J]. Transaction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2, 62(4): 51—53.
[27] Brill R H. Thoughts on the glass of Central Asia with analyses of some glasses from Afghanistan[J]// Proceedings of XV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lass, Leningrad, Section: Archaeology, 1989: 19—24.
[28] 陶维英.越南古代史:下册[M].刘统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317.
[29] Mc Kinnon E E, Brill R H. Chemical analysis of some glasses from Sumatra[C]//Proceedings of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lass, New Dehli, Section 2, Archeometry Session, 1986: 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