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及文艺复兴时期到17-19世纪的成果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及文艺复兴时期到17-19世纪的成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战祸较多,外族的入侵使玻璃制造水平有所衰退。图6.9赛贡花瓶表6.1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土的古代玻璃的平均化学成分从表6.1可见,不同年代玻璃的主要成分的比值,还是比较稳定的。可以认为这些出土的玻璃都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制造的。图6.11展示了用压铸法制造的阿门诺菲斯第二的玻璃头像,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一块玻璃头像[22]。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及文艺复兴时期到17-19世纪的成果

图6.5 由蜻蜓眼釉砂和玉石组成的项链(公元前1500年,开罗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图6.6 狮子型釉陶砖墙(前604—前562,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6.1.1 两河流域古代玻璃

根据考古发掘,最早的古代玻璃发现于幼发拉底河(Euphrates)和底格里斯河(Tigris)之间的两河流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最早的制品还不是玻璃态的,即称为玻砂。随着玻璃熔制温度的提高,到青铜时代的后期,即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人们已经能制备全为玻璃质的制品。最早用卷芯法(core forming)制备,制备过程见图6.7,即用黏土有机物(如粪便)做成芯子,然后芯子上浇铸或卷粘熔融玻璃后成型,在未凝固玻璃表面可以再粘上不同颜色的玻璃丝或条,形成多色的卷丝。

贝克(H.C. Beck)[19]根据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在伊拉克出土的几块玻璃碎片,认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玻璃制造始于公元前2500年,玻璃碎片现收藏英国大英博物馆。完整的玻璃器如图6.8所示,为公元前1300年出土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Ur)地区名叫Kassite墓的玻璃瓶子,是当时典型的制品。

公元前16世纪从美索不达米亚出现的玻璃器皿制造技术,很快传播到叙利亚(Syria)、塞浦路斯(Cyprus)、埃及和爱琴(Aegean)海地区,成为当时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

自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战祸较多,外族的入侵使玻璃制造水平有所衰退。但是到公元前9世纪,在犹太王国(现耶路撒冷,Jerusalem)大卫王(King David)和所罗门王(King Solomon)时期,玻璃制造又有所复苏。这时已采用浇铸技术(casting),并且浇铸的制品经过热焊接并进行冷加工,能制成如图6.9所示的玻璃花瓶(前725—前705),造型比较复杂,制品比较精美,花瓶以亚述王赛贡二世(SargonⅡ)命名。

图6.7 卷芯法制造玻璃容器的过程
1—卷芯的制成;2—围绕卷芯粘上玻璃丝带;3—将玻璃带滚均匀;
4—将彩色玻璃丝带再粘上;5—将表面拉成羽毛状;6—装上手柄成制品

图6.8 最早用卷芯法制备的瓶子(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根据Neumann和Turner公布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早期(公元前800年左右)的玻璃化学成分[6—7](表6.1),其为典型的钠钙硅酸盐玻璃。作为钠钙硅酸盐玻璃系统,当时制备玻璃的原材料是石英砂。其作为SiO2的来源,来自海边和河滩,其中也包含一些甲壳纲动物的外壳,以碳酸钙(CaCO3)为主,可能为CaO的天然来源,当然石灰石(CaCO3)矿物也普遍存在。碱金属氧化物(Na2O、K2O)最早来源于草木灰,以后发现了天然的泡碱(Na2CO3),包含K2O和MgO。氧化铝(Al2O3)和氧化铁(Fe2O3)是作为石英砂的杂质掺入的。但是可以看到,与以后埃及古代玻璃成分相比[6—7],该地的玻璃具有较高的氧化镁含量,这主要与当地的玻璃原料有关,也可作为美索不达米亚制造的玻璃的特征。J. Henderson在他新出版的Ancient Glass(《古代玻璃》)一书中详细叙述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以及埃及和叙利亚最早的玻璃化学成分[20]

图6.9 赛贡花瓶(前725—前705,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表6.1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土的古代玻璃的平均化学成分

从表6.1可见,不同年代玻璃的主要成分的比值,还是比较稳定的。可以认为这些出土的玻璃都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制造的。

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土的古代玻璃中,有一件事对研究中国古代玻璃是很有意义的。在尼姆罗特(Nidmrcud)地区出土的大概属于公元前6世纪的玻璃中,氧化铅(PbO)已作为主要成分,并且已应用CoO和Cu2O分别作为蓝色和红色玻璃的着色剂,见表6.2[19,21]。如果这结果是准确的话,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含铅玻璃。氧化铅的来源可能是方铅矿(galena),即为硫化铅(PbS)。

表6.2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铅玻璃的化学成分 (%)

6.1.2 埃及古代玻璃

古埃及制备釉砂的历史很早,可以追溯到埃及古王朝以前的前朝时代(Predynasty)的巴达文化(Badarain,公元前2500年)时期,它一直延伸到古埃及王朝的覆灭,详见文献[18]。

埃及的玻璃制造一般认为从新王国开始和发展,早期最普通的玻璃制品为玻璃珠。公元前16世纪已有单色珠出现,到公元前15世纪也有彩色珠,而到公元前10世纪后,镶嵌珠(俗称蜻蜓眼)也已流行。图6.10为制备镶嵌玻璃珠的示意图,先制备套色的玻璃棒料(图6.10a),然后把切下的套色的“玻璃眼”镶入尚未完全固化的玻璃珠上(图6.10b)。上、下埃及再次统一后,埃及与两河流域有较多的贸易来往,玻璃器制造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除了用卷芯法制备外,也用压铸法制备玻璃,从无模压铸发展到有模压铸。用耐火黏土作压模,使玻璃制品日益精美。特别在18王朝(前1570—前1293)及以后的时期,玻璃制品被法老(pharaoh)、贵族和主教用于装饰和葬礼,十分精致,如埃及年轻法老图坦卡蒙(Thtankhmun,前1334—前1325)的陪葬品用十分名贵的黄金面罩,蓝色眉毛用青金石,黑色部分用黑曜石,而假发的蓝条用玻璃。这种蓝色玻璃就是著名的“埃及蓝”或“尼罗河蓝”。图6.11展示了用压铸法制造的阿门诺菲斯第二(Amenophis Ⅱ,前1453—前1419)的玻璃头像,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一块玻璃头像[22]。玻璃是蓝色的,表面由于风化等原因变为黄褐色。图6.12展示了用改进的卷芯法制备的玻璃瓶,表面用不同颜色的玻璃镶嵌,并已做了玻璃手柄,制造时间约在公元前200年。

由于战争和饥荒,在公元前1200年后一段时间,古埃及也受到冲击,城市文化以及玻璃制造业水平下降,古埃及玻璃制造技术逐步移向地中海地区。

图6.10 镶嵌玻璃珠的制造流程
(a) 套色玻璃料棒的制备;(b) 镶嵌玻璃珠的制备

图6.11 阿门诺菲斯第二的玻璃头像(前1453—前1419)

图6.12 有手把的、经浇铸和镶嵌的玻璃花瓶

从60多种古埃及玻璃的化学分析结果可以看到[15],玻璃的化学成分是比较一致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6.3。氧化铅(PbO)都是微量,有几个样品的含量在5%以下。氧化钡(BaO)的含量也是微量。玻璃的主要着色剂为铜(Cu)和锰(Mn),很少使用钴(Co)。所以,“埃及蓝”主要用Cu2+着色,并以天然矿石(硅酸盐钙铜)为原料。从表6.3可知,这是典型的钠钙硅酸盐玻璃(20R2O·12RO·68SiO2),其中K2O和MgO的来源较少,可能碱的主要来源为埃及知名的泡碱(Na2CO3)。

表6.3 埃及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统计

6.1.3 克里特(Crete)及地中海沿岸的古代玻璃

克里特为地中海的一个岛,处在爱琴海与地中海之间,因此成为海运和海上贸易的中转和集散地。虽然地区不大,但有古老的米诺斯文明,大部分的居民和技术来自西亚,所以玻璃制造技术在此发源于公元前1000年。在这时期,地中海沿岸地区如叙利亚也提高了玻璃制造技术(卷芯法),使产品更为精美。图6.13为该地区用卷芯法制造的玻璃瓶,尺寸也比较大(3~4 in),这时已是古典文明的早期。

图6.13 卷芯法制备的地中海地区玻璃瓶(前600—前100)

6.2 古典文明时代的玻璃

古典文明时代当然以希腊和罗马作为代表。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文明。希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800—公元前500年,接着又一个短暂的亚历山大帝国(Alexander,前336—前323)。约于公元前500年,罗马形成了独立的城邦。在公元前260年至公元前30年间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帝国,至395年划分为东、西罗马而终止。玻璃的制造技术在这个时代有重要的发展。

6.2.1 希腊的古代玻璃

经过以腓尼基等船队的贸易交流,从铁器时代开始(公元前1000年左右)玻璃制造技术通过地中海和克里特岛从西亚传至希腊(Greece)。希腊古代玻璃制造技术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趋于成熟。卷芯法制备的玻璃瓶往往是仿希腊陶器的花纹,用来装香水和油膏。同样用浇铸法成形,然后再用冷加工的方法(研磨和抛光)制成尺寸更大的透明玻璃碗,如图6.14所示。

玻璃制品的应用日益广泛,希腊人生产的精美餐具已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但是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并没有多大改变,还是以Na2O—CaO—SiO2系统为主,并且K2O和MgO的含量皆低,PbO和BaO为微量。在着色方面,开始引入CoO和NiO。玻璃制品西边向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乃至西班牙扩散,东边向叙利亚、土耳其(Turkey)以及波斯(Persia)即现在的伊朗发展,为古典文明时代的两大主要帝国——罗马和波斯的玻璃制造技术打下基础。

图6.14 古希腊浇铸的抛光灰绿色玻璃碗(公元前200年)

6.2.2 罗马的古代玻璃

罗马古代玻璃至今闻名于世,主要由于在这个时代制造的玻璃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玻璃的制造技术也有新的飞跃,具体如下。

1) 玻璃吹制技术的诞生

玻璃吹制技术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0年左右,最早在叙利亚产生,以后在罗马帝国内流传,成为制造玻璃的主要方法。吹制技术的过程如下:先用铁管沾上玻璃液,用人工吹制成玻璃器件。开始是无模具的自由成型,以后采用模具坯件从模中取出后,还可以趁热加工玻璃器皿的口、边、底等,然后再退火。图6.15为人工吹制玻璃的工场示意图。至今玻璃吹制技术仍为生产玻璃器皿的主要方法。只是机械代替了人工,整个生产过程已经自动化和智能化。玻璃吹制技术的诞生,使玻璃器皿可大量生产、价格也降低、应用也普及,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平民也拥有了简单的玻璃器皿。图6.16展示罗马时代生产的各种玻璃器皿。薄壁的玻璃香水瓶在当时是很流行的。吹制和模压技术相结合可以生产各种异形的制品。如图6.17所示,用吹制法可以在模具上自由成型(图6.17a),也可用压铸法,浇入玻璃液后用上、下模具压制成型(图6.17b)。技术持续发展到罗马帝国的末期。

2) 雕花玻璃(cameo glass)

图6.15 人工吹制玻璃的工场

图6.16 最早的罗马吹制玻璃器皿(1—4世纪)

因为有了吹制技术,在玻璃壳上可以一层层套色。罗马玻璃制作注意到多种颜色和造型的套色玻璃。如果在套色玻璃器上用机械加工,把上层玻璃进行雕花并显示出底层的色彩,这就制成了雕花玻璃。雕花玻璃始于公元前,在罗马早期和希腊晚期,如知名的莫根玻璃杯(Morgan Cup),这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早期雕花玻璃[23],见图6.18。罗马最著名的雕花玻璃为波特兰花瓶(Portland Vase),见图6.19。对于波特兰花瓶的来历、图案解释及保存历史,详见文献[24]。它是在用Co2+着色的深蓝色的玻璃上套上乳白色的玻璃,然后在乳白色玻璃上雕刻图案,用蓝色的玻璃作底色。

3) 镶嵌玻璃(mosaic glass)

图6.17 用吹制法(a)和压铸法(b)制备玻璃盆示意图
(a—1)单面模具,(a—2)吹制玻璃泡,(a—3)自由压型,(a—4)玻璃盘;
(b—1)玻璃浇铸,(b—2)双模压型,(b—3)玻璃盘

图6.18 莫根雕花杯(公元前1世纪,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藏)

图6.19 罗马最著名的波特兰雕花玻璃花瓶(公元前1世纪,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镶嵌玻璃是把不同颜色的玻璃块按图案拼接一起,目前也称为马赛克(译音,用作建筑的材料)。最早的镶嵌玻璃产生于公元前15—公元前10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已有镶嵌玻璃杯碎片出土。完整的镶嵌玻璃目前出土于巴勒斯坦和埃及,如象征埃及神Osiris的Apris水牛镶嵌玻璃。罗马帝国时期,镶嵌玻璃较广泛地应用于教堂、宫廷浴室和墙面装饰。图6.20为英国巴斯(Bath)的罗马时代宫廷浴室的镶嵌玻璃。图6.21为耶路撒冷洛克(Rock)教堂的顶部(dome)的镶嵌玻璃。该类玻璃的发展推动了颜色玻璃的制造技术。

4) 搅料玻璃(twisted glass)

搅料玻璃也称绞丝玻璃,是指把不同颜色的玻璃绞在一起(有时加入金属丝),软化成型后冷加工(抛光)。这种工艺产生于罗马早期,图6.22展示了彩带玻璃碗。

罗马帝国时代虽然在玻璃制造的工艺上有很大进展,但是在玻璃的化学成分上变化不多。罗马帝国的领土范围极广,但各地制造的玻璃化学成分比较一致。根据33个地方的600种玻璃样品成分的分析结果来看[15],基本属钠钙硅酸盐玻璃(接近20R2O·10RO·70SiO2),其中K2O和MgO的含量比较低,Na/K比的统计平均值为20,Ca/Mg比的平均值在15,接近埃及古代玻璃。PbO和BaO为微量。玻璃的着色剂主要为MnO、CuO、Fe2O3,一些深蓝色玻璃中含CoO。Sb2O3作为熔化过程的澄清剂(清除玻璃中的气泡)。据说古时制造乳白玻璃时常加入骨粉,这是引入氧化磷(P2O5)作为乳白剂。有些Sb2O3含量高的玻璃,Sb2O3也可作乳白剂。金(Au0)和银(Ag0)的纳米颗粒已在一些玻璃中作着色剂,即金—红和银—黄。这是在应用着色剂方面的一大进步。

6.2.3 波斯的古代玻璃

图6.20  英国巴斯浴池的海上野兽镶嵌玻璃(公元前1世纪,英国巴斯罗马浴池博物馆藏)

图6.21 耶路撒冷洛克教堂顶镶嵌玻璃装饰(公元前1世纪)

图6.22 彩带玻璃碗(前1—公元1世纪)

从公元前9世纪起,波斯与西亚的亚述和巴比伦等国家已有不断的战争和来往,玻璃制造技术已经从西亚流向波斯。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交流就更为广泛。以后再经亚历山大帝国的统一后又分裂。波斯文化经常被划在罗马帝国范围内。但是从玻璃文化和技术背景来看,波斯在公元前的玻璃制造技术主要来自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很早已有卷芯法和浇铸法这些制造玻璃的技术。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保存着公元前8世纪的高足玻璃瓶,被认为从叙利亚或亚述传入,另有刻花玻璃盆,是公元前5世纪产于波斯的。在罗马帝国期间,玻璃制造技术和产品又有很多交流。建立在帕提亚(Parthia)的阿尔萨息王朝(前247—公元226),中国史书称之为安息国,古丝绸之路这条商道西段都在安息国境内。在伊朗吉兰(Gilan)高原,出土不少属帕提亚王朝的古代玻璃,对研究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中外交流很重要。伊朗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到萨珊王朝(Sasanid Empire,3—5世纪),已有很高的水平,特别在切割和琢磨技术方面。图6.23展示了面切割和琢磨(蜂窝形)的玻璃花瓶,显示了波斯文化风格。它是以球腹部有成排的圆形纹饰口为特征,以无模吹制技术制备。至今最完整的萨珊王朝的六角形切面玻璃杯,在日本奈良正仓院长期密封保存,没有风化。波斯的古代玻璃制造技术和玻璃品的风格为以后伊斯兰玻璃打下了基础。

波斯玻璃的化学成分基本上是(Na2O+K2O)·(CaO+MgO)·SiO2系统,其中K2O和MgO的含量较高,Na/K比值在5左右,而Ca/Mg比值在1~3之间。从Na/K和Ca/Mg的比值可知,波斯的古代玻璃成分接近美索不达米亚的玻璃。

图6.23 蜂窝形面切割的波斯玻璃花瓶(6—7世纪,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藏)

6.3 中世纪文明时代的玻璃

中世纪的1 000年是战争频繁、宗教势力增强、政教合一的封建时代。这1 000年中玻璃技术的进步并不很大,但宗教对玻璃文化和艺术的影响颇深,出现了所谓“教堂(或清真寺)玻璃”,形成了以基督教为中心的东罗马的拜占庭玻璃(Byzantine glass)和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伊斯兰玻璃(Islamic glass)。

395年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 Constantine)在位于希腊古城拜占庭(Byzantine)旧址建立新罗马即东罗马,而城市的名称也改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Istanbul)。东罗马历时1 000多年,直到1453年落入土耳其奥斯曼(Ottoman Turk)人手中而结束。拜占庭帝国最强盛时,领土包括西亚、地中海沿岸各国,以后逐渐衰落。基督教为其国教,那时兴建了许多宏大的教堂,一部分在伊斯兰教传入时改为清真寺,但大部分欧洲教堂还保留至今。所谓教堂玻璃因此时而起。

7—9世纪,伊斯兰教的出现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伊斯兰教出现和兴起于阿拉巴半岛,以后向东进入波斯,向西进入埃及,至中世纪末,已横跨欧亚大陆。伊斯兰教文明融合了犹太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和波斯文化,因此玻璃制造技术也融合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罗马和波斯的玻璃制造技术。伊斯兰玻璃器皿也用无模吹制,发展了刻花、上釉、描金等技术,而在玻璃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却呈现了伊斯兰教的文化特色,以后也作为清真寺的主要装饰品和礼仪用具。

围绕着教堂玻璃,有两种玻璃制造技术在中世纪兴起:彩绘玻璃技术和珐琅化玻璃技术。

6.3.1 彩色玻璃(stained glass)技术

彩色玻璃,也称着色玻璃。其作为教堂的窗户,是教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图6.24~图6.26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彩色玻璃窗。耶路撒冷的洛克大教堂建于5世纪左右(图6.24);德国科隆大教堂建于12世纪(图6.25);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彩色窗户建于14世纪(图6.26)。当然,这些教堂玻璃历经气候风化和战争破坏,已经过多次装饰和更换,只保留了图案。

用于彩绘玻璃的平板玻璃是用吹制法获得。先吹制一个大的柱形玻璃壳,然后剖开摊平。因此,平板玻璃的尺寸由人工吹制能力所决定,不可能太大(1 m左右)。在平板玻璃上用颜料(pigment)进行彩绘,然后再次升温加热使颜料扩散而永久保留在玻璃上。由于玻璃尺寸不够大,因此要窗框镶嵌后拼接。彩绘玻璃窗发展至今,已成为专门的玻璃行业。它们的制作、修复和保护也已成为专门技术[25]

图6.24 耶路撒冷洛克大教堂的彩绘玻璃窗(5世纪)

图6.25 德国科隆大教堂的彩绘玻璃(12世纪)(www.xing528.com)

彩绘玻璃的基板玻璃成分随时代而有所变化。10世纪或以前的为钠钙硅酸盐,其中K2O的含量较少,Na/ K比值在10~20之间;MgO含量也不多,Ca/Mg比值在5~10之间。SiO2+Al2O3+Fe2O3的总量在65%~70%之间。以后的基板玻璃中K2O的含量超过Na2O,作为钾钙硅酸盐玻璃,Na/K比值在0.1~0.3之间。玻璃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使玻璃熔体的黏度随温度的变化慢(俗称料性长),易于成型。少数彩绘玻璃采用含PbO的硅酸盐,属K2O—PbO—SiO2系统,化学成分范围如下:SiO2+Al2O3 40%~45%、K2O 15%~20%、PbO 25%~35%。铅硅酸盐玻璃也有较宽的黏度—温度范围,易于加工。但是,含K2O玻璃的化学稳定性较差。

最近三四年来,干福熹有机会访问了较近代的欧洲和北美的一些著名教堂,见到了一些有特色的“彩色玻璃”。例如,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图6.27),它的建筑面饰是由镶嵌的马赛克和彩色玻璃拼接构成的。较少用大理石雕塑油画。教堂中十分著名的祭坛四周面板用148块彩色涂金马赛克构筑制成。法国巴黎整个建筑用彩色玻璃构成的圣礼拜教堂(图6.28),是与巴黎圣母院同时代的皇家教堂。美国纽约三位一体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户(图6.29)、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eal)圣母院由彩色玻璃构成的豪华主厅(图6.30),都是16—17世纪建造的。

图6.26 巴黎圣母院的彩色窗户(14世纪)

图6.27 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彩绘玻璃(14世纪)

图6.28 法国巴黎圣礼拜教堂的各部分彩绘玻璃照片(14世纪)

图6.29 美国纽约三位一体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户(16世纪)

6.3.2 珐琅化玻璃(enameled glass)技术

珐琅或称为搪瓷,是在金属上涂釉后烧成,一方面给金属涂上保护层,另一方面给金属以不同色彩。8—12世纪,珐琅技术用在玻璃器上,结合玻璃器表面涂金,给予玻璃器不同的风格,即玻璃的颜色与涂层和珐琅的色彩混合在一起。图6.31为制造于11—12世纪的一个镀金的和珐琅化的深色的玻璃碗,图案是罗马文化风格。图6.32为制造于14世纪的清真寺的吊灯,在烟灰色玻璃上珐琅化,这是伊斯兰文化风格。

珐琅化玻璃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釉彩的制作技术,因为涂层上的釉料与陶器上的釉料不同,它的颜料也与彩绘玻璃的颜料不同。珐琅化玻璃的化学成分基本上是钠钙硅酸盐玻璃,并且以低K2O和MgO含量为主。

罗马溃灭后,西方基督教世界作为一种文明在欧洲的延续是加洛林(Calorine)帝国,最主要的是查理曼领导的法兰克(Frank)王国。加洛林时期虽然不是高度文化和文明繁荣昌盛的时代,但作为手工业性质的玻璃制造技术尤其吹制和雕刻技术有不少发展,特别在其统治的西欧地区(目前的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早期的法兰克锥形开普敦酒杯(图6.33),是德国代表性的玻璃制品,锥长26 cm,杯口绕上玻璃丝。图6.34展示了意大利的牛角形酒杯(6—7世纪),这是件精美的制品,先吹制成锥形,然后弯成牛角形,用乳白色玻璃丝绕在容器外部并粘上深蓝色的玻璃带。另一种在欧洲颇具代表性的是厚壁玻璃碗,碗面上还雕刻出突出的圆碟,见图6.35。这种造型起始于6—7世纪的波斯。12—13世纪进一步改进成用镀金的金属做碗框,以增加美观。

图6.30 加拿大蒙特利尔圣母院由彩色玻璃构成的豪华主厅

图6.31 镀金的和珐琅化的玻璃碗(11—12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藏)

图6.32 珐琅化的烟灰色玻璃吊灯(14世纪,英国伦敦瓦伦收藏室藏)

图6.33 法拉克锥形开普敦酒杯(5—6世纪,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图6.34 意大利的牛角形酒杯(6—7世纪,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图6.35 碗面具有突出圆碟的厚壁玻璃碗(12—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藏)

在中世纪制造的460种伊斯兰玻璃和拜占庭玻璃样品的分析中,绝大部分为钠钙硅酸盐玻璃,化学成分比较一致。只有几种含PbO的玻璃,PbO含量高达60%~70%,而K2O、Na2O含量很少,属PbO—SiO2玻璃系统。这是10—11世纪的玻璃器,未提到出土的来源[15]

6.4 文艺复兴时期及17—19世纪的玻璃

6.4.1 威尼斯玻璃

文艺复兴(Renaissance,14—16世纪)最初开始于意大利,它对玻璃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威尼斯(Venice)玻璃制作中心的兴起。威尼斯水晶玻璃是指薄壁、无色透明的钠钙硅酸盐玻璃,工艺技术流传至今。威尼斯的玻璃制品十分华丽,对珐琅化玻璃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图6.36、图6.37分别展示了镀金和珐琅化的水晶玻璃高脚杯及用玻璃龙(西方的龙)作茎秆的高脚杯,分别产生于16世纪与17世纪。威尼斯玻璃制造技术在欧洲颇有影响,也推动了玻璃制品的应用,如17世纪建造的法国著名的凡尔赛宫(Palace of Versailles)中就有全用玻璃做装饰的(玻璃吊灯、玻璃壁镜、镶嵌玻璃顶等)玻璃大厅。这时期很多的玻璃制品现藏于意大利威尼斯的玻璃制作中心—慕兰诺(Murano)岛上的玻璃博物馆。威尼斯玻璃基本上属钠钙硅酸盐玻璃系统。

图6.36 镀金和珐琅化的水晶玻璃高脚杯(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慕兰诺玻璃博物馆藏)

图6.37 龙作茎秆的高脚杯(17世纪,意大利威尼斯慕兰诺玻璃博物馆藏)

图6.38 磨光水晶玻璃花瓶(19世纪,捷克布拉格装饰艺术博物馆藏)

图6.39 科尔姆高脚杯(19世纪,波西米亚造)

6.4.2 波西米亚玻璃

在奥匈帝国时期,德国、奥地利和捷克的玻璃制作有了很大进展。这个地区的玻璃统称为波西米亚(Bohemia)玻璃。德国玻璃用草木灰作原料,K2O含量高,因此为钾钙硅酸盐玻璃。黏度—温度范围比较宽,因此易于成型,而且制备厚壁玻璃制品不易失透(结晶)。因为碱的原料来自森林,所以也称森林玻璃(waldglas)。17—18世纪玻璃雕刻工具和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因此雕花玻璃不仅质量很高,并且已大量生产、普遍应用。同时酸处理的磨砂技术也已产生,使雕花图像更美观。捷克以玻璃冷加工著名,盛产雕花玻璃。图6.38展示了19世纪捷克生产的磨光玻璃瓶。这也奠定了捷克以后在世界艺术玻璃中的地位。图6.39为著名的波西米亚玻璃高脚杯,称科尔姆高脚杯,它综合了精细的雕刻、刻画、彩绘和珐琅化技术。高脚杯是为纪念拿破仑战争中的科尔姆战役而命名的。

6.4.3 俄罗斯玻璃

公元元年前后釉砂制品从地中海传入俄国,6世纪已出现自制的镶嵌玻璃。从中世纪莫斯科公国开始,欧洲玻璃技术进入俄罗斯,彩绘教堂玻璃开始盛行。在文艺复兴后,俄罗斯的自然科学家们也重视玻璃的制作,最著名的是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罗蒙诺索夫(Lomonosov),他从科学的角度研究玻璃的着色原理,并且亲自制作了几块著名的镶嵌玻璃,如彼得大帝像(图6.40)和波尔马夫斯基(Polmavski)战役(俄国打败瑞典的著名战役)等。16—19世纪镀金和珐琅化的玻璃制品已成为王室与贵族的装饰和收藏品。玻璃制造技术也提高到新的水平,大部分的玻璃制品仿威尼斯玻璃,如图6.41所示的镀金和珐琅化的高脚玻璃杯。文献[26]、[27]系统介绍了该地区早期玻璃的发展。

图6.40 罗蒙诺索夫制作的彼得大帝像(18世纪,俄罗斯圣彼得堡爱尔美达什博物馆藏)

图6.41 镀金和珐琅化的高脚玻璃杯(19世纪,俄罗斯圣彼得堡爱尔美达什博物馆藏)

6.4.4 英国玻璃

罗马时代在英国已有玻璃制造技术,上面提到的英国巴斯宫廷浴池的镶嵌玻璃为证。但作为玻璃器皿的蓬勃发展,还是在17—19世纪。英国在玻璃制造方面特别重视餐具的制作。作为水晶玻璃餐具和灯具,选用了含铅玻璃系统(K2O—PbO—SiO2系统)。由于玻璃有高的折射率,因此特别当在灯光照射下时,玻璃闪烁明亮。因为制作餐具和灯具,英国发展了有自己风格的雕刻技术。这些都奠定了后来英国玻璃在国际上的地位。图6.42展示了18世纪时制作的镀金和珐琅化的玻璃高脚杯,茎秆是像棉带扭拧的装饰。图6.43展示的雕花玻璃盆,由两层玻璃组成,一层为乳白色,另一层为杏子色,由于雕花后乳白色玻璃层的厚度不同,底层看起来像蓝色;其雕花的制作十分细致,反映了19世纪雕花玻璃的工艺和艺术的水平。

图6.42 镀金和珐琅化的水晶玻璃高脚杯(18世纪,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图6.43 雕花玻璃盆(19世纪,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6.4.5 法国玻璃

在17世纪末的法国,已采用浇铸法制作玻璃镜子,以后法国的玻璃镜子工业在欧洲颇有名气,在法国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中的玻璃就应用很多大尺寸的玻璃镜子作装饰。18世纪法国的玻璃制造业有很大的崛起。法国的玻璃也是用植物灰作为碱的来源,很像德国制造的玻璃,也称“森林玻璃”,这是钾钙硅酸盐玻璃。含氧化铅的水晶玻璃制造于法国,始于18世纪末叶。

19世纪法国玻璃的风格是威尼斯玻璃的复兴。法国在这一方面很有特色的玻璃制品为压纸玻璃(paperweight glass),也称“千朵花”(Millefi ori)玻璃,即把一些细块的颜色玻璃合模于水晶玻璃中。制作压纸玻璃需要优秀的技工去做不同形状和图案的颜色玻璃制品。这种玻璃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在罗马帝国所属的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已有制作。后来法国成为制造压纸玻璃的中心,到19世纪末才逐渐在美国兴起,其著名的技师还是从法国去的。图6.44展示了著名的带有火蜥蜴的镇纸玻璃。火蜥蜴是玻璃制造工防止火灾的保护神。

近年来,干福熹有机会由欧洲玻璃历史研究会派人陪同,参观了意大利威尼斯的阿尔金诺国家考古博物馆及莫兰诺玻璃博物馆,考察了数百件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后的古代玻璃。

综上所述,目前论及西方玻璃的发展时,都以美索不达米亚为最早的发源地,埃及次之,以后在地中海地域扩展。表6.4列举了各个文明时代西方玻璃制造技术的扩展。

图6.44 带有火蜥蜴的镇纸玻璃(19世纪,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藏)

表6.4 各个文明时代西方玻璃制造技术的扩展

参考文献

[ 1 ] Gadd C J, Thompson R C. A Middle-Babylonian Chemical Text, Iraq[M]. Vol III, part 1, Spring, 1936: 88—96.

[ 2 ] Oppenheim A Leo, Barag Dan, Axel von Saldern, et al. Glass and glassmaking in ancient Mesopotamia[M]. New York: The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1970.

[ 3 ] Winckelmann J J. Geschichte der Kunst des Altertums[M].[S. l.]:[s. n.] ,1764: 2.

[ 4 ] Benrath H. Die Glasfabrikation[M]. Braunschweig:[s. n.], 1880, s.2.

[ 5 ] Neumann B. Antike Glaser II[J]. Zeitschrift fur Angewandte Chem, 1927(40): 363.

[ 6 ] Neumann B.Der babylonische-Assyrieche Kunstliche Lasursteirs[J]. Chem.Zeit, 1927(51): 1013—1015.

[ 7 ] Turner W E S.Study of ancient glasses and glassmaking process[J]. J.Soc.Glass.Tech, 1954(38): 445; 1956(40): 162.

[ 8 ] Turner W E S. Ancient glasses and glassmaking[J]. Proc. Chem. Soc., 1961(93): 4.

[ 9 ] Maruyama T.Study on ancient glasses[J]. Ceramics (Japanese), 1968(3): 19, 195, 367, 541, 750, 921; 1969(4): 37, 217, 418, 618, 780, 965, 1054; 1970(5): 44, 218, 776, 986.

[10] Douglas R W, Frank S. A history of glassmaking[M]. G.T.Foulis & Co. Ltd., Oxfordshire, U.K., 1972.

[11] Klein Dan, Lloyd Ward. The history of glass[M].[S. l.]: Orbis Publishing Limited, 1984.

[12] 由水常雄.“ガラスと文化”[M].[S. l.]: NHK出版社, 1997.

[13] КАЧАΛОВН. СΤΕКΛО[M]. ИзД. АН СССР, МОСКВА, 1959.

[14] Zerwick Chloe. A short history of glass[M]. New York: The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1980.

[15] Brill R H. Chemical analysis of early glasses[M]. New York: The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1999.

[16] Stavrianos L S. 全球通史:上、下册[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17] Kaczmarczyk A, Hedges R E M. Ancient Egyptian faience[M].[S. l.]: Warminister, Aris and Philips, 1953.

[18] Nicholson P T. Egyptian faience and glass[M].[S. l.]: Shire Publication LTD., 1993.

[19] Beck H C. Glass before 1500 B.C. [M].[S. l.]: Ancient Egypt and the East, 1934: 7—21.

[20] Henderson J. Ancient glas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85—93.

[21] Caley E R. Analysis of ancient glasses[M]. New York: The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1962: 83—85.

[22] Goldstein S M. A unique royal head[J]. J. Glass Studies, 1979(21): 9—16.

[23] Goldstein S M, Rakow L S, Rakow J K. Cameo glass[M]. New York: The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1982.

[24] Haynes D E L. The Portland vase[M].[S. l.]: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Limited, 1975.

[25] Brill R H. Scientifi c studies of stained glass — a progress report[J]. J. Glass Studies, 1970(12): 185—192.

[26] Schuler Frederic. Ancient glassmaking techniques[J]. Archaeology, 1959(12): 47—52, 116—122; 1962(15): 32—37.

[27] Shelkovnikov B A. Russian glass in the fi rst half of nineteenth century[J]. J. Glass Studies, 1964(6): 101—1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