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与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与发展概况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中国古代玻璃的描述在很早的史料中已有记载。这说明2 000多年前中国已能自制和加工玻璃,与出土文物的情况是一致的。10—15世纪世界玻璃制造业发展并不快,中国正值宋、元、明初,玻璃制造技术以及产品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也没有系统性的有关玻璃的论述和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对古代玻璃缺乏科学考古的工作。

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与发展概况

有关中国古代玻璃的描述在很早的史料中已有记载。最早出现的名词,有“璆琳琅玕”“琉琳”“流离”“玻璃”等,以后使用“琉璃”这一名词较为普遍。据《石雅》作者章鸿钊的考证,“琉璃”是从“琉琳”音转变而来的。近代有关玻璃的书籍中,“硝子”“料器”等名词也有应用。中国古代史籍,如《尚书·禹贡》《盐铁论》《论衡》《魏书·西域》《太平御览》《旧唐书》《北史·大月氏传》等,其中皆有中国自制的和从外国传来的玻璃器的记载。这里最值得提出的是东汉王充(1世纪)的著名古代科学著作《论衡·率性篇》中讲到,用聚光镜点火,其材料是用熔炼得到的玻璃经过加工制成(“消炼五石,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这说明2 000多年前中国已能自制和加工玻璃,与出土文物的情况是一致的。另一篇为《魏书·西域》中所讲,请外来工匠熔炼玻璃,其品质优于国外(“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

10—15世纪世界玻璃制造业发展并不快,中国正值宋、元、明初,玻璃制造技术以及产品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也没有系统性的有关玻璃的论述和记载。15世纪后,中西文化发展和交流比较活跃,中国宫廷和民间的琉璃(包括琉璃瓦)制作发展较快。特别在17世纪,清康熙初年就下诏,内务府下设造办处,建立“玻璃厂”,名称上和组织上与制造琉璃瓦的“琉璃厂”分开。在山东,以淄博的博山琉璃厂为主,博山地区在明初就有相当规模的琉璃制造业[3]

中国17世纪孙廷铨编纂的《颜山杂记》卷四物产篇所述“琉璃”一文,后人冠以篇名《琉璃志》,内容包括生产琉璃的原料、熔制、着色、产品分类及制作工艺等,其中包括琉璃历史的考证,因而《颜山杂记·琉璃》不失为一部系统性的琉璃制造著作。对《颜山杂记·琉璃》的解说和校注,近来已有很好的文章[4—5]。可见当时玻璃已作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其制作技术已有专门介绍。(www.xing528.com)

中国有关古代玻璃的介绍和起源的讨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有一些比较详细的文章,但大多数作为史料分析和介绍,如胡肇椿的《琉璃辩》[6]、刘敦桢的《琉璃窑轶闻》[7]、森汉的《中国古代玻璃》[8]等,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玻璃制作起始于战国西汉。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对古代玻璃缺乏科学考古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