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建立“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制度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慢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但尽管我国双向转诊发展趋势良好、转诊量和基层医疗服务量不断提升,总体上患者偏向选择到大医院就诊的基本现象仍然没有彻底扭转,在需要进行双向转诊时,“转诊不通畅、上转容易下转难、单向转诊”的现象在慢性病患者就诊过程中仍然非常突出。这不但会增加社会以及患者自身的经济负担,增加医疗费用,更会让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闲置甚至浪费。目前大医院门庭若市一号难求,而基层医疗机构却门可罗雀,卫生资源闲置的现状还随处可见,主要原因还是基层医疗机构无论是在卫生技术人才还是医疗设备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医院。对卫生技术人才的吸引就是一大明证。《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0—2016年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才拥有量增长率为11.68%,这一数据在医院是28.69%。如再详细分析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医院更是相距甚远。从医疗设施讲,2016年全国医院拥有的床位数和万元以上设备台数分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3.4和6.5倍。同期,基层医疗机构入院人数占全国入院人数的比重由27.86%下降到22.38%,医院的这一比例维持在67%左右。
众所周知,同样病种,高级别医院费用肯定高于基层医疗机构。蓝英(2017)实证分析发现,西部某市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在医院级别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三级医院住院费用明显高于二级和一级医院。当前应该以分级诊疗为契机,大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引进高级卫生技术人才,购置必备的检查仪器设备,再配合医保报销支付的经济杠杆,让患者安心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今后国家应严格控制医院的投资,适当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长,不管身处何处的居民都有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权利。只有基层医疗机构硬软件资源配备改进了,服务质量提升了,患者才愿意主动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分级诊疗制度才能真正落实。(www.xing528.com)
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017年8月15日在《求是》刊文说:“目前,我国卫生与健康领域资源供给不足,配置结构仍然失衡,优质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少中高端医疗器械、高值医用耗材以及药品严重依赖进口。”刘延东在文章中说,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增强创新能力,同时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健康供给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加普惠、更有效率的健康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