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开发与实施,获得的实践经验

课程开发与实施,获得的实践经验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翔乡乐园”乡土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们都有了自身的深切感悟,以下是宝翔幼儿园部分教师的感悟总结。主要创设了“课程基地”和“节庆”两条主要的课程运行途径,推进了“翔乡乐园”乡土课程的构建,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幼儿实际发展需求的“翔乡乐园”乡土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与实施,获得的实践经验

在“翔乡乐园”乡土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们都有了自身的深切感悟,以下是宝翔幼儿园部分教师的感悟总结。

课程文化 文化课程

严 斐

幼儿园课程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优质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一所幼儿园的课程文化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成效。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文化更应体现出幼儿园的特色和个性,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课程文化。

宝翔幼儿园开园几年来,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成立了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祥”文化建设,注重从文化的角度考量幼儿园的持续发展,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祥”文化浸润到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课程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重视以“祥”文化为引领,同时又不断丰富“祥”文化的内涵,使课程文化建设张扬着个性与特色。

一、课程文化——在特色课程文化的架构与实施中孕育“祥”文化

追随“祥”文化,幼儿园结合“以‘翔乡乐园’为抓手,构建凸显翔韵的课程体系”的工作目标,开发出以“翔乡乐园”命名的特色课程。在特色课程架构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以“祥”文化为引领,并不断丰富着“祥”文化的内涵。

1.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构建特色课程

2011年,宝翔幼儿园围绕嘉定区区级课题“幼儿园乡土文化课程构建与运行的实践研究”,开始了“翔乡乐园”乡土课程的研究与实施。研究历时三年,我们扎实工作,结合专家的建议和指导,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创设了“课程基地”和“节庆”两条主要的课程运行途径,推进了“翔乡乐园”乡土课程的构建,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幼儿实际发展需求的“翔乡乐园”乡土课程体系。课题于2015年初顺利通过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室的验收,圆满结题。

前一轮的课题虽然已经结题,也初见成效,但是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许多问题。例如内容预设性过强,忽视了幼儿的经验和兴趣;教师目标意识过强,忽视了幼儿的生成性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学前教育专家郭宗莉老师和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室崔云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结合课程新理念,我们将结合新一轮区级重点课题“幼儿园‘翔乡乐园’课程生态化实施的研究”,进一步优化特色课程,持续发展特色课程,不断凸显课程文化。

另外,在龙头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成立了项目组,将龙头课题进行了分解,生成了“乡土文化在中班幼儿活动中的渗透运用”“乡土文化对大班个别化学习推进作用的实践研究”“借助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家园共建乡土课程的实践研究”等子课题,将课题研究和教师的教学实践融合在一起,让课题真正解决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些子课题涵盖了小、中、大班每个年龄段,涵盖了幼儿活动的各个领域,也涵盖了家长工作,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将个人课题与幼儿园的龙头课题紧密联系起来,使整个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有主线、有分支,改变了教师们自顾自研究的局面。

2.以环境创设为手段,营造特色氛围

为了让幼儿充分感知南翔的本土文化、了解南翔的人文景观,幼儿园整体环境设计以“翔乡乐园”为中心,探索环境与课程、环境与教学、环境与幼儿以及环境与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以此实现环境与家长、幼儿的“对话”,使幼儿始终处于特色环境之中,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例如:我们在教学楼的门厅中创设了展板,展板正面的一张张照片充分展现了幼儿知南翔、唱童谣、展个性的过程,而展板反面家长创编的一首首童谣更是反映出家长与我们特色课程的互动;二楼走廊的宝祥阁中陈列了南翔的一件件“老货”,虽然幼儿并不认识其中的许多物品,但是在爷爷奶奶的讲解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幼儿受到了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的熏陶;在楼梯上我们展示了幼儿绘画的有关的作品,供大家欣赏;游戏室中的南翔饭店、大昌成等模拟店面的创设,更是将幼儿带入了南翔老街的情境,在富有特色的小吃店中,幼儿们自然地感受到了南翔本土的饮食文化。此外,利用植树节活动,宝翔幼儿园与牵手单位上海古猗园合作,让“竹”韵“石”景落户宝翔幼儿园。金镶玉竹的种植不仅美化了园景,更为幼儿和教师们欣赏竹、了解竹、绘制竹、开展“竹”活动提供了方便,受到幼儿们的喜爱。

3.以社会实践为途径,开展特色活动

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因此在“翔乡乐园”乡土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我们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幼儿的需求为追求目标,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带领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使幼儿从封闭的园所环境走向开放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特色活动以年级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如二月结合元宵节,带领幼儿到古猗园观赏元宵灯展;三月结合妇女节,带领幼儿外出为妈妈购买一枝花;六月结合儿童节,组织“小眼看南翔”亲子活动;九月结合小笼包文化节,带领幼儿参观老街,参与小笼包体验馆活动;十月结合国庆节,组织幼儿参观武警支队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在体验节日的喜庆气氛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为自己是南翔人而自豪。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园内“翔乡小舞台”和“翔乡小广播”,将特色童谣、故事等创编内容用表演或朗诵的形式展示出来,使活动的特色更加凸显。

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家乡资源,使活动更加顺利和丰富,宝翔幼儿园将上海古猗园、南翔老街以及苏民学校作为“翔乡乐园”乡土课程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借上海古猗园进行了签约及揭牌仪式,为带领幼儿走进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以园本教研为基础,打造特色团队

伴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幼儿园结合课题研究,立足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园本教研工作,注重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积极探索适合幼儿园发展的新路,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翔乡乐园”园本培训的教研模式。

例如:由于宝翔幼儿园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化,教师多为80后,因此园内几乎没有成熟型、经验型教师。基于这一现状,我们成立了课程研发组,以骨干教师和经验型教师为主,采用课程研发组先行、备课组解决问题、各班跟进实施的“一课三研”研讨模式,使新教师也参与到特色课程的实施中,从而提升教育智慧,促进专业成长。

“翔乡乐园”乡土课程园本培训模式给每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都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培训使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得以凸显,在促使教师成长的同时也推进了幼儿园的发展。

5.以家园互动为补充,丰富特色内容

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我们更是感受到了家园合作对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为此编撰了《翔乡乐园家园互动手册》,分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分册,突破幼儿园教学的封闭性,充分体现了“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这一理念,将“翔乡乐园”乡土课程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之中,达到零距离沟通与合作。

另外,我们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家长资源,比如邀请爷爷奶奶来园给孩子讲过去的事、组织家长创编童谣、参与小笼包体验馆活动、享美食活动、自编乡土特色故事图书等,使家长参与到我们特色课程的开发中来。

二、文化课程——在一日活动中不断融入和升华“祥”文化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认为只有找到课程与文化之间的结合点,拓宽教育途径,才能真正使幼儿的课程活动超越时间和空间,不断将“祥”文化升华。因此,在实施“翔乡乐园”乡土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本着“一日活动皆课程”的宗旨,将特色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祥”文化真正渗透到幼儿的心里。

1.在生活中辐射“祥”文化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综合组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要求园所教育机构将幼儿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宝翔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生活中蕴藏的教育契机,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体会到“祥”文化的内涵。

例如:进入每一间教室,可以看到教师充分利用餐厅的墙面进行了生活特色环境的创设,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年龄段尝试不同的主题。小班凸显认识小笼包的内容,中班凸显吃小笼包、数小笼包的内容,大班则凸显特色的饮食文化及童谣的创编。

2.在运动中体现“祥”文化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体质,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锻炼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了在运动中融入特色课程,宝翔幼儿园结合孩子的兴趣设置了富有特色的内容,使“祥”文化得到了有机体现。

例如: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创编了富有本土特色的律动操:如小班年级组以南翔特产“小笼包”为主题,在朗朗上口的童谣中,用夸张可爱的肢体动作展现了南翔小笼包的制作过程,弘扬了南翔小笼包的美食文化;中班年级组创编的“你好,南翔”韵律操,展现了南翔的吃、喝、玩、乐,凸显了南翔的特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律动中加深对南翔的了解,增进对南翔的喜爱之情;大班年级组则根据南翔的吉祥物白鹤的形象创编了一套简单易学又富有浓郁家乡特色的韵律操,展现了宝翔幼儿对仙鹤的信仰和对善与美的追求。

3.在游戏中体味“祥”文化

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心理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为了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萌发对家乡文化以及幼儿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们为幼儿创设了相应的游戏场所,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例如:二楼开辟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游戏室,小班的自主游戏室中创设了小笼包馆等;三楼创设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游戏一条街;户外还创设了大班的南翔老街户外游戏街。这些都使幼儿们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祥”文化的韵味。

4.在学习中联系“祥”文化

现代儿童学习观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是使孩子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学习。为了使“祥”文化在幼儿学习活动中得到提升,我们在实施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围绕基地乐园选择内容,实现了各年级组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例如:小班孩子最容易对吃的内容感兴趣,所以教师选择了“小笼包”和“汤圆”作为探索性主题活动的实施内容;中班则选择了幼儿最感兴趣的“九曲桥”和“小笼包制作”为探索性主题活动的实施内容;大班的幼儿探索欲望强烈,故教师注重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带领孩子参观了古猗园和老街以后,他们选择了“缺角亭”“竹”以及“老房子”作为活动的实施内容。

幼儿园课程文化的建设具有长期性,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为了进一步优化“翔乡乐园”乡土课程,使宝翔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更加凸显,我们将进行新一轮的课题申请和研究。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宝翔幼儿园特色课程文化之路能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立足基本经验,优化“翔乡乐园”乡土课程实施

管利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承乡土文化这一理念逐渐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将之视为培养学生爱国爱乡观念、提升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技能发展的关键期,此时对幼儿进行乡土教育,将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2011年9月起,宝翔幼儿园开始了“幼儿园乡土文化课程构建与运行的实践研究”,逐步形成了“翔乡乐园”园本特色课程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在游戏和日常的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的实施同样要遵循指南的引导,立足幼儿的基本经验和学习特点来展开。但在“翔乡乐园”园本特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欠缺立足于基本经验的思考,对活动设计的难度把握不准。

园本特色课程的内容往往是教师自选的,在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主要是教师个人的思考和行为,其设计就会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要求存在偏差,难度或高或低,不能满足幼儿现实发展的需要。

2.欠缺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思考,课程实施的途径过窄。

“翔乡乐园”的课程目标是达成对南翔乡土文化的认知体验,提升幼儿的家乡归属感,那么单纯的集体学习活动是否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内化情感的体验呢?

立足问题与成因,为进一步优化“翔乡乐园”课程的实施,我们开展了“立足基本经验,优化‘翔乡乐园’乡土课程实施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积累了提升园本课程实施有效性的经验,在课程改革中进一步推进了园本特色课程的实施。

一、立足幼儿基本经验,结合乡土社会资源,选择适宜的实施途径

南翔乡土文化的资源丰富,如何有效地将社会资源纳入园本化课程实施的过程,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呢?基于立足幼儿的基本经验、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这两大原则,我们以牵手基地为基础,以幼儿社会活动实践为载体,关注幼儿亲身体验,使幼儿内化乡土文化的认知,提升爱家乡爱南翔的情感。

1.以实践基地为抓手,落实“翔乡乐园”课程实施

在乡土文化课程建构的实践中,我们在对南翔本土的文化历史充分解读的基础上,通过多方沟通协调,落实了与幼儿园牵手的四个实践基地:上海古猗园、南翔老街、苏民学校和金地格林世界小区。

(1)上海古猗园历史悠久、风景怡人,是南翔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名胜;

(2)南翔老街是南翔最热闹的地方,云集了富有南翔特色的小吃,吸引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参观、游玩;

(3)苏民学校是南翔教育文化发展的根源,其历史文化陈列馆更可以直观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南翔的过去及现在;

(4)金地格林世界小区现代化设施齐全,与地铁11号线相邻,居民生活便捷,是新南翔的象征。

2.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开展,拓展“翔乡乐园”课程的实施方式

基地为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载体,我们通过课程形式有效落实。

(1)落实每月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园本课程阶段目标为依据,以年级组为单位,将每月开展一次幼儿社会基地实践的活动制度化。通过亲身参与,幼儿在富有乡土特色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形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2)优化活动实施的前期工作

依据年级组常规教研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结合“翔乡乐园”课程内容,拟定每次活动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让每一位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图与过程了然于心,在目标引领下开展乡土文化实践活动,提升社会乡土文化实践活动的目标指向性。

(3)跟进活动后幼儿后续的学习和体验

活动开展后以班级个性化资料的整理形式来呈现活动的过程,让幼儿在心中回顾每一次活动的内容。比如通过幼儿自制的长卷绘画表现自己观察到的南翔特色;将幼儿的活动照片做成故事书,图文并茂地再现活动;教师汇总PPT课件,运用动画的方式增进幼儿对南翔本土特色的进一步感知。

二、立足幼儿基本经验,创设园所乡土环境,关注幼儿日常体验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元素,幼儿园作为幼儿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环境是幼儿每天在园生活中最易直观感受到的内容。在“翔乡乐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关注园所环境建设,让幼儿眼里有特色环境,手里有特色材料,游戏中有特色内容。

1.创设富有乡土文化韵味的整体环境,让幼儿获得初步的感知体验

结合“翔乡乐园”课程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了幼儿园整体环境:一楼走道以南翔本土特色的装饰为主,以幼儿在南翔不同景点的活动照片为辅,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名胜特产;二楼摆放了乡土风景名胜的拼版玩具,让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现自己熟悉的风景名胜,进一步感知南翔本土的文化特色;三楼以民间的乡土游戏环境为主,鼓励幼儿探索民间游戏的玩法,体验弄堂游戏的独特性。这些环境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而设计的:一楼,以直观感受为主的课程环境适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二楼,以比较观察为主的课程内容能满足中班幼儿的学习需求;三楼,以民间合作游戏为主的内容能满足大班幼儿爱探索发现、合作体验的年龄特点。

2.建构特色主题活动室,让幼儿获得直接的互动体验

特色主题活动室向幼儿们展示了丰富的特色活动内容,呈现了“翔乡乐园”课程发展的每一个历程。其中有已经完成的亲子特色活动作品、玩具,幼儿参与的制作小笼包体验活动等。多种多样的南翔本土文化内容的呈现,让幼儿在互动的过程中对乡土文化的体验得以升华。

3.创设南翔老街游戏情境,让幼儿获得游戏的社会性体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人际交往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为满足幼儿的交往需要,幼儿园创设了富有南翔本土特色的南翔老街户外游戏情境。幼儿通过先前的参观实践积累生活经验,了解南翔老街特有的乡土文化,然后通过老街游戏情景再现的形式来内化自己对乡土文化特色的认知,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提升社会性交往能力。

三、立足幼儿基本经验,开展特色课程核心教研,优化课程实施

1.组建“翔乡乐园”课程实施核心组

为了提升对课程实施的监督和管理,及时调整课程形式及内容,幼儿园成立了由园长领衔,园骨干、潜力教师为主的课程实施核心组。核心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就本月“翔乡乐园”特色活动实施的情况进行交流汇总,从是否结合本阶段幼儿基本经验的角度出发,总结特色活动的亮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研讨需要调整的策略,保障后续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如在小班初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们认为小班的幼儿对自己身边的环境是最有经验的,所以应从身边熟悉的环境出发,导入特色课程的内容。因此,我们从感知幼儿园的乡土气息出发,逐步过渡到了解我们所在的小区,再到我们生活的家乡——南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活动设计才能满足幼儿内化乡土文化认知体验的需要。

2.以集体备课为手段,实施“翔乡乐园”特色活动设计

针对教师活动设计上的问题,从减轻教师压力的角度出发,宝翔幼儿园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两周一次的“翔乡乐园”特色活动集体备课。教师们根据课程目标的定位先行选择活动的内容,初步进行活动目标定位和环节设计。备课组在活动中以幼儿基本经验为主题,就内容选择的适切性、目标定位的合理性、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展开讨论,达成符合幼儿认知经验和发展水平的内容共识,并就集体完善方案展开后续工作、各自实践。教师在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中进行实践,并根据本班幼儿不同的经验水平进行调整,在下一次备课组活动中汇总实践情况,完善方案设计,逐步充实我们的课程资源。目前幼儿园已经汇总了不同年龄段成熟的特色活动课例集,减缓了教师设计活动的压力。

3.以专家引领为主,优化“翔乡乐园”课程实施模式

在立足幼儿经验优化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借助了外力,聚焦幼儿发展,邀请市级著名幼教专家定期指导“翔乡乐园”课程的实施。在每月一次的课题实地指导活动中,我们在专家引领下共同解读幼儿的基本经验,以此优化课程内容;在每月一次的核心组实践活动中,我们与专家的互动聚焦幼儿发展与园本特色内容的有效链接;在每月一次的专家门诊室活动中,我们学习市级优秀示范园的园本特色课程的实施情况和开展途径,在资源分享中启智创新,进一步思考基于幼儿经验推进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的新方法。

追根溯源,幼儿的基本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优化课程实施最根本的依据。在“翔乡乐园”园本课程的发展和优化过程中,我们始终忠于教育的核心——我们的孩子。幼儿园乡土文化课程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推进“以幼儿为本”的人的发展,在这条路上我们还需要潜心修炼,不断追求。

基于合作,探索特色课程的生成模式

万矫红

在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师生共同生成的课程内容越来越受到关注,逐渐成为幼儿园课程开发的重点内容。师生在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相互交流、分享、碰撞,传统的师生关系也转化为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使课程开发凝聚了师生共同的智慧。

宝翔幼儿园的特色课程是在嘉定区区级课题“幼儿园乡土文化课程构建与运行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开展的。下面笔者以特色课程《美味小笼包》的开发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利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汲取师生共同的智慧来构建特色课程的。

一、合作生成:美味小笼包怎么吃

长假结束后,班上有许多幼儿拿来了游玩古猗园的照片,其中小毅带来的一张吃小笼包的照片引起了全体幼儿的兴趣。“我爸爸也带我去吃过小笼包”“我是和姐姐一起去吃的”“上次我去吃小笼包的时候,人很多的,位置都没有”“古猗园有小笼包,老街上也有小笼包”“我妈妈说,吃小笼包的时候要蘸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不亦乐乎。

这时,宸宸怯怯地说:“我不喜欢吃小笼包,每次吃小笼包的时候总会烫到嘴巴,还会有油水流出来,把我的衣服也弄脏了。”说完,她还撅起了小嘴巴。“我也是,上次我的嘴巴被烫得起了泡”“对呀,我上次也被烫到了,把筷子都扔掉了”……大家说起了吃小笼包时碰到的尴尬事,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有了变化。

孩子们热烈而兴奋的讨论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们的问题不正切合了我们特色课程的内容吗?可是这么多的问题,是否都需要讨论和解决呢?这里面孩子最需要了解的是哪个问题?带着自己的思考,也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幼儿对小笼包的已有经验,帮助孩子解决关于小笼包的一些困惑,笔者组织孩子们进行了讨论。

师:“小笼包是我们南翔最著名的特产,如果有客人来了,你会怎样向客人介绍小笼包呢?”

幼:“小笼包真好吃,皮薄汁又多。”

幼:“小笼包蘸醋真好吃。”

幼:“小笼包口感非常好。咬一口,鲜又鲜。”

幼:“南翔小笼包白又白。包一包,真好玩。”

幼:“南翔小笼包口味多,蟹粉肉馅我都爱。”

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小笼包的主要认识就在于好吃,他们对小笼包已有的经验就是认识小笼包,能说出小笼包的味道,也了解小笼包是南翔的特产。但是,虽然孩子们说起小笼包来头头是道,却不能清楚地说出吃小笼包的方法,其回答也反映出他们对如何吃小笼包认识片面。很多孩子无法用一句完整的语句表达出来,一边用手势来代替语言,一边用期盼的眼神望着教师,希望得到帮助。

孩子们在交流和讨论中,已有经验不断地表现出来,让教师逐渐清晰了孩子们对小笼包的认识,整合了孩子们共有的经验,明确了孩子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孩子们在与同伴的讨论和与教师的对话中,也逐渐发现了自己不够了解吃小笼包的方法。就这样,师生通过共同的讨论、思想的碰撞,生成了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获得正确吃小笼包的经验?

二、合作解决:美味小笼包这样吃

1.亲身体验:小笼包的吃法可真多

“小笼包到底应该怎么吃呢?”孩子们产生了兴趣,都希望去小笼包馆吃一次小笼包,获得一次亲身的体验。从孩子们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直观性比较强,喜欢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看来,带领幼儿亲自吃一吃小笼包,有意识地体会一下吃小笼包的方法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于是,我们带着孩子们去了小笼包馆。在吃小笼包前,我们先采访了制作小笼包的师傅和吃小笼包的顾客。孩子们借着当小记者的机会,了解了不同的人吃小笼包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先蘸醋再咬一小口,有人喜欢把汤汁吸完后蘸点醋一口吞下去,还有人会把里面的肉先挑出来再吃……不同的方法给了孩子们不同的启发,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试试了。

热腾腾的小笼包终于上桌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吃起了小笼包。不过,笔者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像平时一样直接吃下去,而是有意尝试着不同的方法,在吃的时候还会相互交流,说这个方法好,那个方法会烫到等。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地冒出一两句童谣来,此时教师可不能在边上看热闹,应该将孩子们精彩的语录记录下来,为特色课程的构建积累最宝贵的资料。

如下一份记录表,记下了孩子们对吃小笼包方法的不同表现方式,给予了教师了解孩子现有经验的参考素材。

附:幼儿的记录

说一说:(www.xing528.com)

幼:轻轻摇,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蘸点醋,真好吃,南翔小笼包数第一。

幼:筷子夹一夹,香醋蘸一蘸,小洞咬一咬,汤汁吸一吸,大口尝一尝。

幼:小笼包包真有趣,咬一口,吸一吸。

幼:小笼包包宝塔形,样子小,肉馅多。蘸点醋,咬一口。味道鲜,真好吃。

幼:南翔小笼包,头顶转,咬一口,鲜又鲜。

2.交流分享:小笼包的吃法谁最棒

虽然每个孩子都有了吃小笼包的体验,但是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文静细心,所以他们的经验是不一样的。如何将孩子的个体经验转化为共有经验?教师如何和孩子一起推进课程的构建?我们又陷入了思考。这时孩子们不经意间的举动给我们带来了灵感,他们在自由活动时画出了怎样吃小笼包和吃小笼包时有趣的事情。对啊,何不让孩子们利用他们擅长的表现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画一画(将吃小笼包的方法或趣事画下来):

孩子们的图画生动可爱,将吃小笼包的方法用自己的方式画了出来,形象有趣。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布置了“吃小笼包”的餐厅环境,孩子们可以在自由活动的时候相互介绍,阅读童谣,与环境互动。

按照瑞吉欧的教育理念,相互交流、认知冲突、合作活动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在师幼合作活动中,共同探讨、分享交流、智慧碰撞,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不同年龄的幼儿获得进步。在孩子们亲身体验小笼包的吃法前,教师并没有让孩子一到那儿就吃,而是为孩子创设了一次采访的机会。通过采访,孩子们将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进行对比,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冲突,这样的体验会给孩子留下深深的烙印。在采访回来后的经验介绍活动中,教师也没有直接开展谈话活动,而是遵循了孩子们的兴趣,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绘画,满足了孩子个体的需要,再进行分享交流,通过智慧碰撞产生大家认同的方法与童谣,充分体现了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合作关系。

三、合作完善:美味小笼包热气出炉

1.以点带面:吃小笼包的问题还很多

解决了“小笼包应该怎样吃”的问题以后,孩子们对小笼包怎么吃的疑问还是源源不断地产生,“吃小笼包为什么要蘸醋呢”“小笼包包皮上的褶皱是如何做出来的呢”“每个小笼包一共有几个褶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吃小笼包,连外国朋友都来吃了”“小笼包是如何得名的呢”……从孩子们的问题可以看出,随着活动的深入,他们关注的问题更加细化,也更有探究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及时地参与了进去,将孩子们所有的问题罗列了出来,共有五十几个,涵盖了小笼包的方方面面。接着我们将这些问题进行了分类,如外形、由来、食材,等等。

2.小组合作:你来我来齐助阵

提出问题是孩子思维的一种反应,而教师给予孩子答案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教师的理念。结合孩子们在解决“小笼包应该怎样吃”问题时已积累的经验,我们尝试着将幼儿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一类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之间需要合作,孩子和教师之间也需要合作。他们常会带着问题来询问教师,这时教师采取的方式往往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更多的是提供信息和资料以供参考。

如有一组幼儿在探索“小笼包的名字”的内容时,他们想知道小笼包的由来,于是我在网上给他们查询了相关的故事,将故事修改成适合孩子读的语言,并配上了插画,帮助孩子不仅自己了解故事的内容,还能将故事介绍给更多的小朋友。孩子们了解了小笼包的来历以后,还对小笼包的发明者——黄明贤产生了兴趣,他们又聚在一起开始讨论起来:“我好像在老街上看到过‘日华轩’这个店,是不是就是故事里的那个店?”“如果在小笼包里包上不同的馅,会不会吸引更多的顾客?”“小贤真聪明,能将大馒头变成小笼包”……

自主探索、和谐合作、智慧交流,使孩子们迸发出无数的灵感,一句句歌谣脱口而出:

幼:古镇南翔有一宝,热气腾腾小笼包。肉香汤鲜皮又薄,人见人爱顶呱呱。

幼:小笼包,个头小,咬一口,汤直流,吃一个,忘不了。小笼包,小笼包,美名扬。

幼:南翔小笼包圆又圆,表面皮打十四褶,内有肉馅香又香,新鲜美味人人夸。

幼:小笼包子味道鲜,人人品尝都叫好。

幼:大家一起吃小笼包,齐声称赞乐呵呵。

通过小组合作、教师随时参与的方式,我们在构建特色课程中更注重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充分体现了幼儿园特色课程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在《美味小笼包》特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所有的孩子和教师一起进行收集资料、外出参观、采访记录等活动,展现了师生共同交流的愉快过程,体现了师生智慧合作的融洽关系,也为我们特色课程的开发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

感受乡土文化 热爱魅力家乡

李 莉

“乡土文化”是指与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宗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相关的一种物质或非物质表现形式。宝翔幼儿园所在地南翔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镇,有着五代砖塔、明代园林等名胜古迹。这些别致的古韵里,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指出:幼儿应“尝试多途径收集信息、物品与材料,乐意交流和分享”,要能“欣赏、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性,有初步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了解一些接触到的多元文化”。在具体活动实施要求方面,它还提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其中,帮助实现幼儿上述发展目的的学习活动是参与民间节日活动,玩民间游戏。

幼儿生活在这充满浓郁乡土文化特色的古镇中,能很方便地学习这些内容,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多彩,更有助于萌发爱家乡的意识和情感,从而促进自身的社会性发展。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引导幼儿关注城市的变化,同时又能够感悟、传承、发扬优秀的乡土文化呢?

结合中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尝试将乡土文化元素渗透在班级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参与中不断萌发爱南翔、爱家乡的情感。

一、品“味”——通过品尝家乡特产感受乡土文化韵味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出发,选取适合幼儿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水平的内容,满足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体现启蒙性和趣味性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实践表明,幼儿获得认知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体验,在体验中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美食是乡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从幼儿感兴趣的“吃”出发,对幼儿认识世界、了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南翔的“吃”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声名远扬,如小笼包、春卷、草头饼等,其中以小笼包最为出名。

因此,笔者选择了一些具有南翔特色的食物,结合开展的主题活动,先后开展了“家乡的小吃”综合性活动,这些活动更多的是让幼儿通过了解、观察家乡的小吃,感知家乡小吃的特点,从而引发幼儿对周围、对家乡特有事物的关注和情感。如:在活动“家乡的小吃”中,幼儿了解了小笼包在全国的名声,纷纷为南翔的小笼包喝彩。接着,幼儿在南翔老街和檀园现场观看了南翔小笼包的制作过程。最后,在看看、说说和形象化的儿歌《吃小笼包》中,幼儿亲口品尝了小笼包,开心的同时更为家乡的美食感到自豪。随后,我们建议幼儿与家长一起寻找和品尝其他有南翔特色的食物,并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与同伴交流。

接着,在有趣的数学活动“数小笼包”和美术活动“画小笼包”中,幼儿进一步提升了对小笼包的认识。

后来,笔者所带班级进行了一次特别的亲子活动,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做小笼包。活动中,我们还邀请几位老南翔人为幼儿讲述南翔小笼包的由来。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南翔小笼包制作的魅力。

小笼包制作活动结束以后,班级里兴起了手工制作家乡美食的热潮,部分爷爷奶奶将制作的草头饼带到幼儿园中与幼儿一起分享。也有幼儿将生活中发现的不同颜色、不同口味的小笼包带到幼儿园与同伴一起分享。

有上述活动为基础,我们在班级个别化活动“大饭店”中开展了“小笼包制作间”活动,幼儿非常开心,不仅画出制作小笼包的步骤图,还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亲手制作小笼包的活动中。

二、乐“玩”——通过玩家乡的民间游戏感受乡土文化趣味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乡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趣味十足的乡土游戏,它们通常简便易行、取材方便、规则简单,符合幼儿好动、好学、好模仿的心理特点。

因此,笔者组织幼儿开展了乡土游戏系列活动,在班级中开设了“乡土游戏小博士”讲台,由笔者开始每日向幼儿介绍一个南翔乡土游戏。持续几日后,幼儿不满足于只听笔者介绍,他们开始走上讲台成为讲述者。为了让自己的讲述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他们通过书籍、电视、网络以及咨询爷爷奶奶等途径获取材料,与同伴、老师以及家长在互动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所知。这使得大家对南翔的乡土游戏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乡土游戏的兴趣。

在这样的交流中,幼儿获知了很多乡土游戏的玩法,如跳房子、踢毽子、“抬花轿”“钻山洞”、吹泡泡、跳橡皮筋等。这些游戏通常与幼儿爱说爱唱的儿歌紧密结合,幼儿可以一边玩游戏一边说儿歌,得到心理上的愉悦感。如在“跳房子”中,幼儿边跳边与其他幼儿用儿歌互动:“我能跳得好啊!do—re—me—fa—so—la—si—do”,接着跳回原点,“do—si—la—so—fa—me—re—do”。边上的幼儿则以夸赞性的儿歌回复他:“你真跳得好啊,你真跳得好!”

而且,随着乡土认知的发展,幼儿将南翔特有的内容逐渐融入到游戏中,如:我们将“抬花轿”改成了“抬小笼包”,通过前一段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知道小笼包的特点是皮薄汁多容易漏,所以在游戏的时候幼儿就会更加小心,齐心协力地保护小笼包。这增加了游戏的难度,却让大家获得了更多游戏的乐趣。

中班年级组创编的“你好,南翔”韵律操,展现了南翔的吃、喝、玩、乐,蕴含了南翔的特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律动过程中加深对南翔的了解,增进了对南翔的喜爱之情,感受到了乡土游戏的趣味。

传统的乡土游戏趣味十足,变通后的乡土游戏更有韵味。在丰富有趣的乡土游戏中,师幼之间得到了心灵交流,幼儿也更加熟悉了自己的家乡,身心也得到了发展。

乡土游戏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构想游戏主题并制定游戏规则,感受自由和快乐的同时,也感受着趣味十足的乡土文化。

三、赏“会”——通过参加家乡的各种节庆活动感悟乡土文化精髓

幼儿教育既要抓住契机,也要走进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接受耳濡目染的影响。生活的很多瞬间都是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关注社会,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机。

随着时代的变化,南翔的著名园林古猗园活动越来越丰富,如,春节有“新春游园会”,元宵节有“元宵灯会”,春暖花开时有“牡丹花会”,夏天有“荷花节”,七夕节有纨扇绘画、刺绣文化体验活动……这些传统味十足的活动既让幼儿觉得新鲜,也让幼儿感受了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此,笔者经常号召家长带领幼儿走进古猗园,感受古猗园不同季节、不同节日的不同美。如:在“牡丹花会”中,幼儿能够在观赏不同品种牡丹的同时,欣赏具有家乡特色的沪剧等民俗演出。在元宵节“元宵灯会闹元宵”的时候,幼儿走进了夜公园,纷纷为形态各异的花灯惊叹。夜公园里,有栩栩如生的古代胖娃娃灯、古典屏风灯、花卉灯,以场景展现传统故事的“鹊桥相会”“杜丽娘”“牛郎织女”花灯,还有芽比和海宝等现代花灯。具有独特制作工艺的南京秦淮花灯、泉州刻纸灯让幼儿大开眼界,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最让幼儿开心的是,他们可以在现场民间艺人的指点下亲手制作兔子灯,在制作中体验了乡土文化的无穷乐趣,感受到乡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的魅力。家长纷纷为孩子摄像、拍照留念,让幼儿牢牢记住这一快乐时刻。

实践表明,在适宜的环境做事情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参观南翔双塔、唐代经幢等名胜古迹时,笔者给幼儿讲起了南翔历史文化名人的轶事,如,名流望族李流芳父子、陆培远父子,教育名家许苏民、于光远,篆刻名家仇垲,国画大师陆俨少,画家程庭鹭,英雄伟人陈君起等,幼儿听到这些故事时心情非常激动,更增加了对这些名人的钦佩之情。

随后,幼儿会带着每一次活动的照片、录像来到教室,与同伴一起讨论、交流,还自发地以绘画的形式表现游园时的快乐与收获,对家乡文化的感情愈加深厚。

四、展“美”——通过作品再现的方式传承乡土文化

研究表明,再深刻的体验也要借助行动才能获得更持久的发展价值,幼儿的情感发展同样如此。只有将内心的认识通过行动展现出来,才更有实际意义。对幼儿来说,有了享受美的经历,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再现美。于是,笔者尝试着采取“走出去,拿进来”的方法,将幼儿所见的南翔乡土美景用作品的方式再现出来。

笔者在班级里设置了“家乡文化万花筒”,在这里,幼儿可以试着表演简单的沪剧,可以结对猜谜、用橡皮泥捏泥人,还可以在扇子上绘画、制作扇子的装饰,对刺绣感兴趣的女生也可以尝试着刺绣。

针对幼儿喜欢古典园林中房子的事实,笔者安排了古建筑线描画活动,让幼儿通过线描的方法去发现古建筑更多与众不同的魅力。

我们的教室中还有一个“家乡成果基地”,这里有幼儿和教师一起制作的古猗园亭台楼阁、宝塔,也有幼儿自己制作的南翔旅游纪念品,还有“家乡文化万花筒”里的各种优秀作品。在那个角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是幼儿眼中、心中、手中最美的家乡文化展示地。

在这些再现性的活动中,幼儿的表达和创作欲望被大大激发,内心更是体验了乡土文化的无尽魅力,对家乡的情感更加醇厚。

综上,幼儿园的乡土活动巧妙地传承着乡土文化,既让幼儿了解了家乡美好独特的本土文化,感受到家乡与众不同的魅力,也让幼儿从小就埋下爱家乡的种子,让家乡的本土文化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这将为他们一生的情感发展打好基础,让他们终身受益。

玩转无限“土”味 发现艺术乐趣

严永芳

结合宝翔幼儿园园本课程创建,宝翔幼儿园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了“幼儿园乡土文化课程构建与运行的实践研究”课题。我们对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区域的创设也紧紧围绕这一园本特色的大目标来展开。希望在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各种乡土文化资源美化自己的生活、提升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有价值、有趣味的活动。

个别化学习活动是近年来各幼儿园广泛开展的一种活动,其中美工区的活动更因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到幼儿的喜欢和教师们的青睐。个别化学习活动与集体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降低,教学目标隐含在环境和材料之中,幼儿的主体性变得更为明显。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来积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显然,材料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班级投放的材料多是现成的,这些材料的成本高、浪费大、玩法比较单一,活动开展下去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精力。因此,寻找和投放低成本、易收集、玩法多样、所蕴价值高的材料是个别化学习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创设有价值的活动区是我们创设活动区的重要目标,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活动的教育价值也附着在活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景及相应的活动中。

结合园本特色活动总目标,我们带领大班幼儿在美工区探寻各种乡土文化资源。随着活动的深入、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和孩子们体会到需要玩转无限的“土”味,才能发现艺术的乐趣。

一、蓝印花布的启发

有一天班里的小朋友带来一张餐巾纸,这张纸巾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表面印上了一朵朵美丽的花。她将这张纸巾一展开就引来了一阵惊叹:“这是什么呀?可以用来擦嘴巴吗?”“这些花朵是怎么弄上去的呀?是画上去的吗?”“你还有其他花纹的纸巾吗?”“我用它的时候会不会颜色弄到我脸上?”……小朋友叽叽喳喳地围在一起谈论不休。

看到这些,笔者突然想到了蓝印花布,它是一种曾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它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现在我们在南翔老街、古猗园甚至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家都能看到。有人称蓝印花布为“可以穿在身上的青花瓷”,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简单而纯朴,这便是蓝印花布!仔细看这一块块蓝印花布,仿佛走进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千变万化,妙不可言。

于是,笔者先搜集了一些关于蓝印花布的图片资料,并邀请班里的孩子一起找找身边的蓝印花布。没过几天,班级里出现了各种各样蓝印花布做成的物品:围兜、头巾、靠垫、袖套等。孩子们等笔者说完“让我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就热火朝天地动手了。

●小小蜡染坊

简单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这就是中国极富民族特色的蓝印花布。“小小蜡染坊”是我们的一个活动区角。在这里,幼儿亲手制作“蓝印花布”,提高了对线条、图案和色彩的感受力。可能在上学期“我是中国人”的活动中对青花瓷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在小小蜡染坊里,孩子们很快驾轻就熟地拿起蜡笔和蓝色颜料,利用水油分离的原理做了起来。在教室里我们专门设置了一个类似晾衣架的展示区,在那里让孩子们的“蓝印花布”飘起来。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感受到图案(中心、边缘图案;花草、动物以及图形、变化的线条)设计的趣味及独特的美,同时对传统花纹的排列形式(二方连、四方连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花布”染色坊

除了通过水油分离做“蓝印花布”之外,我们从彩色纸巾引发的关注中汲取灵感,进行了折纸染色的尝试。

折叠:幼儿将纸进行“折叠——染色——成形”,通过这些简单的制作步骤变化出多种花样的“花布”。

根据制作的需要,教师事先将纸裁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梯形或折剪成生活用品的形状。先创设一些简单的折叠方法,鼓励幼儿也自行尝试更多的折叠方法,然后一起进行分区域的染色实验,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折叠的方式不同,染出的效果大不一样。

在折纸过程中,孩子们对于纸张的合理利用、完美呈现都有了自己的发现和思考,要想与众不同就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一招两式的折叠。

染色:在实际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染色的秘密,要想染出不一样的“花布”,同样需要很多窍门。

最开始,孩子们只是将折叠好的纸不同的角放进不同颜色中染色,然后打开。通过这样的染色,孩子们发现结果无非就是颜色排列不同或者颜色量多少的不同。孩子们有些不甘心。他们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花布”变得与众不同,于是他们尝试这样做:用拇指和食指将折好的三角形或方形、扇形的纸捏住,将中指放在食指后面,将一个角蘸到盛有颜色的碟内。由于所用的纸吸水性强,颜色就自然地渗透到里面去,这样会出现晕染的艺术效果;蘸颜色时要注意色彩的调配,适当留出空白;改变色彩的水分,色彩水分不一样,出现的晕染效果就会明显不一样;或者在碟边挡一挡,减慢颜色的晕染速度,或用手指用力捏住压紧,晕染的面积也是不同的。由于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的不同,晕染面积大小、形状的不同,打开后,就会出现形状各异且具有对称感的花纹图案。

为了使花纹图案有变化,教师还引导幼儿在蘸染的基础上,用手指、棉签、毛笔等蘸染颜色在纸上点点、画画。最后,孩子们将自己折叠的纸一层层打开、挂起来后,看着一块块五彩缤纷的“花布”,他们乐开了花。

二、从砖画到瓦片画、泥巴画

有一次,我们组织孩子们去参观古猗园,当我们走到九曲桥上的湖心亭时,有个细心的孩子发现那些瓦片上是有花纹的。听他这么一说,大家纷纷抬头观察,还真是的,那些亭上的瓦片上面的确有花纹,像云彩一样。大家跟着队伍往里走,走到一间堂屋,孩子们又有所发现:“这里的瓦片也是有花纹的,好漂亮啊!”“我们现在怎么没有这样的瓦片了?”“是有人刻上去的吧?!”“那肯定很累的。”

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对这一发现还是念念不忘,于是笔者上网给他们查了一些有着花纹瓦片的图片和资料。在翻阅资料的时候,孩子们还发现原来古代造的房屋的砖墙上也有花纹。孩子们又纷纷议论了起来。“我在老街的桥上也看到这样的石头。”“对的,我奶奶说这些花纹是莲花,是美好的意思。”“说不定这样还能装饰房子呢。”“就像给房子画了美丽的花朵,真好看。”“瓦上面能画画,砖上面也能画画,怎么什么都能画画啊?”“这好特别啊!”“我们不是也在沙皮纸上画过画吗?画了鹅、天鹅,感觉就像真的一样。”看来孩子们完全沉迷于砖画上了。的确,在我们南翔镇有着很多老建筑,在这些老建筑身上我们也发现了先辈们创作的艺术作品的魅力。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试试在不同材质上画画呢?于是笔者征求孩子们的意见:“你们是不是也想试试这样特殊的画画方式?”“你们想画在什么材质上?”按照孩子们的需求,我们去寻找各种可以画画的材料。

●瓦片画

孩子们似乎对瓦片很感兴趣,原因是这种东西他们平时很少接触,因此很好奇。恰好班里有很多住在农村的孩子,于是我们请他们帮忙找一些瓦片带到班里来。瓦片很快就拿来了,但是在瓦片上作画孩子们还是第一次。怎么画呢?孩子们通过尝试,发现用勾线笔肯定不行,因为两者都是黑色的。那么就换蜡笔,但蜡笔画在上面颜色不是很凸显,显然效果不令孩子们满意。多种绘画工具试下来之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颜料是最棒的,画出来很美;油画棒(炫彩棒)还可以,但是很浪费,一会儿就磨没了;银色的油性笔也不错,画出来就像鱼鳞一样亮。

孩子们画好的画被展示出来的场面很壮观,就像开了一个画展。而且孩子们都认为如果用这样的瓦片来盖房子,那房子一定很酷。

尝试了瓦片画后,孩子们对不同绘画工具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在以后的绘画中会更灵活地使用、组合绘画工具,使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

●泥巴画

孩子们除了在瓦片上画画外,他们还在纸浆上、布上、竹筒上画画。有一天,一位小朋友跑来跟笔者说:“老师,我在电视里看到了有人在山洞壁上画画。”“那是壁画,是我们中国一个很了不起的景观,叫……”“我知道的,叫敦煌。”“我们能不能在墙上画画?”“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的,但是有一种画是专门画在墙上的,那是有专门规定的。”“那有些年纪大的爷爷不是还在地上写字吗?”孩子们被我们俩的对话吸引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家有把用泥巴做成的水壶,上面也是画着画的。”“那是陶土,可不是一般的泥巴。”“什么是陶土?”“怎么在上面画画呢?”“老师,我们可以一起做陶土水壶吗?”“我们可以试一试,但是哪里有土呢?”“种植地里就有,我们去挖点。”这些小家伙很快给笔者找好了目标。

但是,在尝试画泥巴画的时候孩子们很快发现,光用泥巴加水是不行的,因为泥巴干了就裂开了,更别说画画了。那怎么办呢?“老师,我们以前做纸浆,你不是在里面加了糨糊吗?”这话提醒了笔者,于是我们在泥巴里又加了糨糊。孩子们由刚开始在泥巴上画画转变成了玩泥巴,搓呀、团呀、捏呀,做各种造型。玩起来后,他们发现光捏个造型没有颜色还没有彩泥好看呢,于是他们就开始想办法把作品变好看。于是他们就动用了十八般武艺对作品进行精心装饰。有的找来牙签,在上面刻花纹、刻五官;有的在上面涂颜色;还有的在上面加其他装饰物,整个场面热闹非凡。作品做好后,他们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生怕给摔了,放在阳台上阴干时老担心被别人压到。后来他们还要求老师提供一个小水壶,理由是这些泥巴就像花草里的泥土一样会干掉,定期要洒水。

制作这样一件泥巴作品让他们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也让他们发挥了很大的创造性,他们自然乐在其中。

我们班的美工区每天都摆弄着这些最土气、最不显眼的材料,但是在玩转“土”味中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新发现和新趣味。

总之,乡土材料唾手可得,资源丰富。只要在教育实践中做个有心人,对我们身边的乡土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我们的活动就会变得更加有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孩子们从中发现艺术的乐趣。

利用乡土资源 提升幼儿家乡归属感

陈 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由此可见,充分运用家乡丰富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资源来开展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对家乡的归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多种乡土资源,感知乡土文化的丰富多样,激发幼儿了解家乡的欲望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因此,我们要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幼儿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文化。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选择了适合幼儿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活动,如“南翔小吃多又多”“南翔园林真气派”“南翔古建筑真宏伟”“我是南翔小艺人”“南翔文化节”等富有南翔特色的主题活动。借助每周的“翔乡小广播”,鼓励幼儿一起唱唱、跳跳、演演关于南翔的童谣。运动、游戏时幼儿一起做做富有南翔特色的律动操,有小班的“小笼包歌”、中班的“拍手赞南翔”、大班的“鹤操”。六一儿童节,我们开展“小笼包节”活动,邀请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制作小笼包、品尝小笼包,既增加亲子互动,又使幼儿对小笼包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元宵节,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灯笼悬挂于古猗园,在古猗园欣赏灯展、猜灯谜。在南翔古猗园荷花节期间,带领幼儿一起去古猗园欣赏荷花展,感受荷花的美。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小眼看南翔”活动,鼓励幼儿和家长一起创编关于南翔的童谣、南翔的故事等,使幼儿进一步感受南翔文化。在“南翔话吾来赛”中,幼儿用南翔话进行故事表演,感受南翔本土语言的魅力。此外,我们还将每周五的下午定为特色课程时间,保障了乡土资源进校园的时间。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幼儿的心灵得到了滋润。

通过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南翔文化的熏陶,幼儿感受到南翔文化的丰富多彩,体验到南翔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魅力,激发了不断认识南翔文化的兴趣和欲望,爱家乡的情感在其心中萌芽。

二、利用家乡建筑资源,让幼儿感受家乡建筑的美,萌发热爱家乡之情

《指南》指出:“和幼儿一起外出游玩……和他们一起收集有关家乡、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著名建筑、独特物产的图片等,在观看和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利用南翔特有的历史文化,我们开展了“南翔园林真气派”“南翔古建筑真宏伟”主题活动。每个月我们都会带领幼儿外出参观,走进古猗园、走进老街,实地参观南翔的标志性建筑。老街中成排的花格落地隔扇门扉,显出江南人的灵巧和风雅;古井、双塔、云翔寺、檀园、古猗园的亭台楼阁、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让人流连忘返,处处彰显南翔的特色。同时我们还请幼儿和老师、家长一起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资料,在幼儿园走廊开辟“家乡建筑美”的展区,把孩子们收集到的资料、图片、照片一一呈现出来,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同时我们还请镇上年长的爷爷来讲述有关南翔建筑的一些故事,使幼儿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南翔建筑的历史,并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对南翔建筑的认知经验。

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对南翔的一些建筑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心中的家乡情也就油然而生,对家乡乡土文化的兴趣得以激发。

三、利用家乡文化节资源,让幼儿体验家乡人的智慧,对家乡人产生崇敬之情

《指南》提出:“向幼儿介绍反映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发明和创造,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小笼包文化节”“荷花节”“古猗园元宵灯会”都是南翔标志性的文化活动。于是我们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开展“南翔文化节”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南翔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南翔人的聪明才智,进而对家乡人产生崇敬之情。我们带领幼儿观看小笼包师傅做小笼包,从馅料的调配、小笼包皮的制作及包小笼包的过程,感受小笼包师傅的心灵手巧;在品小笼包的过程中,体验吃小笼包方法的独特、小笼包汤包的美味。在荷花节中,幼儿在欣赏荷花中了解到荷花品种的多样性、颜色的丰富性,体验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别样风味。元宵节灯展中,孩子们感叹制作师傅技艺的巧夺天工:九曲桥畔的“太公垂钓”灯组富有传统文化韵味;“锦鲤戏荷”灯组璀璨灵动;“蝶舞纷飞”灯廊引人入胜;“年年有余”灯组祝福满满;“麒麟献瑞”灯组体现了环保意识……幼儿看得眼花缭乱,心中充满无限的惊奇与感叹。同时在幼儿园游戏室中我们开设了“小笼包馆”,幼儿用海绵、纸巾、橡皮纸等各种材料制作“小笼包”,并体验卖小笼包、品小笼包的角色,这不但促进了幼儿的动作发展,而且还增加了幼儿之间的互动,体会到南翔人的聪明才智。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孩子们尝试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灯笼,在制作中思考如何让灯笼变得立体、如何在灯笼中装灯、如何让自己的灯笼与众不同,等等。

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索与学习,幼儿在感受南翔文化节的基础上,深深地感受到南翔人民的聪明智慧,对南翔人民产生了崇敬之情。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收藏,一个村落有一个村落的符号。每一所幼儿园所在城镇的乡土文化都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我们应该为幼儿打开一扇传统历史文化的窗,引导幼儿踏进传统文化的门槛,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提升幼儿对家乡的归属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