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究探索提出了关于“素质结构及内涵”的基本理论,即:一个进入社会的人,通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开展的心理活动认识和把握自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同时,改造和发展主观世界,又在改造和发展主观世界的同时,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和自然。因此,我们认为有八种素质是最基本的,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交往素质、劳动素质和安全素质。身体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心理是帮助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认识环节,对真、善、美的正确把握,是做正常人的基本要求(文化科学素质与“真”相对应,思想道德素质与“善”相对应,审美素质与“美”相对应)。同时,人生活在世界上必然要与他人、与自然界打交道,也存在自我保护、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问题(交往素质同人与人的关系相对应,我们劳动素质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应,安全素质同主我和客我的关系相对应)。
与此相对应,我们对学生提出了“四个学会”的导向性要求: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和学会发展。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供的报告》一书中提出了当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当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原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我们提出的“四个学会”与国际上提出的“四大支柱”,与原国家教委提出的“六个学会”,总体精神是一致的。我们说的“四个学会”中,每个“学会”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学会学习是要求在非智力因素的帮助下,通过智力因素去有效地把握文化科学知识并具有追求真理和科学的精神和能力,主要包含:培养学习的兴趣与乐趣;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懂得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会生活是要求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含:关注健康,珍爱生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工作);重视安全,自我保护;生活有序,洁身自爱。
学会做人是要求能区分善恶、辨别美丑,并自觉地追求善和美,抵制恶和丑,主要包含: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追求完善的人生价值;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把握美的真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学会发展是要求能用真、善、美来充实自己,并用真、善、美的知识去规范自身、影响他人、改造自然和社会,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影响和改造主观世界,并不断适应变化着的客观世界。主要包含:掌握真、善、美;具有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善于把握发展的机遇;具有不断开拓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www.xing528.com)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四者是密切相关的,是辩证的,不可孤立割裂的。但每个“学会”的内涵是有所侧重的。学会学习是前提。作为学生,首要任务更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是基础。只有学会独立生活,才有学会做人、学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更应强调。学会做人是核心。人活在世上,必须有价值,而只有为他人、为社会做事、为人民服务才是真正的价值。如果只是为个人而活着,那么做人就没有意义。学会发展是根本。只有学会发展自己,才能不断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而生存下来,为人类和社会作出贡献,否则就会被淘汰。因此,发展是硬道理。大家知道,从教育学来说,教育的首要作用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生产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发展过程首先因为发挥今天还是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不仅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如何让学生做到“四个学会”呢,我们强调要落实“三个条件”,狠抓“四个改变”,实施六项设计,即:
三个条件:实施素质教育要落实三个保障条件,即①校长、教师的培养。②良好学校教育环境的创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方面);二是设施设备现代化(物质方面)。③良好社会大环境的构建,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要争取建立素质教育的舆论导向和运行机制;二要大力创造科教兴国、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环境;三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法规。
四个改变:一要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由着重对智力的考评转向对品德、智力、体质等的全面考评;由记忆型、知识型的考评,转向能力型、创造型的考评;由单纯定量考评转向定量与定性两结合的考评;由单纯终结考评转向全过程的考评。二要改变现行的教育方式,由灌输式、填鸭式转向启发式、激励式。三要改变过窄的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针对性。四要改革现行的学习方式,由记忆型转向思考型。强调敢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和精于解决问题。
六项设计:①目标设计:过去我们有教学大纲,但这主要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大纲,而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更谈不上学生素质发展的大纲。确立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并提出教师素质目标要求是当务之急。②课程设计:要按素质教育目标设计课程,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辩证统一,课程结构要体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的有机结合,课程建设要反映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的结合。③教学设计:开展体现素质教育特征的课堂教学设计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④德育设计:要制订德育系统设计方案,建立对各种实施途径和各个实施过程进行指导和调控的机制,提高德育效能。⑤体育设计:要系统设计提高学生体质的方案,要从学生的营养、生活习惯、体育理论、体育锻炼、课外活动等环节系统考虑,突出强调增强学生体质。⑥质量监测体系设计:在素质评价思想指导下建立质量监测体系,包括对教育发展规模、教学过程、教学效益、学生素质目标达到度、师资的监测和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