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中国画教育以什么样的态势来迎接它的挑战,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画历经了千余年的变迁,不论是其形而上的价值内核还是形而下的表现样式,其丰富而深邃的内容依然有诸多尚未开发的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究。而以学校形式进行的中国画教育则只有百年的历史,对于跻身西式教育体制下的中国画教学而言,其中存在的问题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和实践。
如今,无处不在的数字化图像,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和感知世界的方式。每天,许多青少年可以花几个小时看电视、DVD或视频,使用计算机或iPad,玩视频游戏。在这丰富多彩的视觉图像影响下,学生反而很少接触中国画,对中国画所知甚少。
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如何从传统文化在今天和未来的价值,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这两个角度来思考和学习,这是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作用。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内在超越之途中最易于实践的一种视觉表现样式,应是学校美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思考和建设本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中国画和教学构成了中国画教学。要提高中国画教学的质量,一是要解决对中国画及其教育的认识问题;二是要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2005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其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规格:“具有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文化视野开阔,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使命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善于探究的学习态度。”[2]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门已关注到人文精神和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教师专业化素养及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这对中国画教育而言尤为重要,只有把中国画教学回归到中国画发展的本来道路上去,也就是要接上中国文化的血脉,从学生的德行做起,进行中国传统经典艺术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进而认识世界和拥有涵养外来文化的能力。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国画只是《美术表现》课程中的必修模块,但这并不否认中国画教学的重要性,而是对中国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画教学能培养学生理解、沟通、创造和传承中国艺术的能力,掌握这些形式的思想和行为会使学生成为艺术世界的旅行者,使他们拥有审视、理解和欣赏中国画作品的能力。而要达此目标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审美学习才能获得,这些学习包括探索中国画和熟悉中国画发展的阶段,训练中国画的感知能力,提高对中国画人文知识的理解,欣赏经典作品及分析作品的能力。
显然目前的教学尚未能达此目标,根据本课题对中小学生及美术教师的调查可以获知,中国画教学在中小学的实施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这与美术教师对中国画的认识不够有关,而其根源则是目前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中国画教学存在问题。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有效提高高师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是中国画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本书提供了一些相关的解决对策,同时,也通过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方法。笔者希望通过本书的探讨,对深化中国画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共同来参与探讨和研究,这样才能健全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同时亦能提升中小学的中国画教学质量。
本课题的难点在于如何验证高师教学对中小学美术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其知识结构是否契合中小学的中国画教学,而其时效性的验证至少需要四年时间。因此,我们认为只有不断地关注毕业生在中小学的教学状况,关注其成长过程,然后根据出现的问题作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符合艺术教育的特点。当然中国画的学习只依赖大学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育更多的是提供一种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因此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为中小学美术教师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适时地进行职后的中国画培训,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提高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质量,提升中小学生对中国艺术的理解,增加民族自豪感,从而为普及全体国民的艺术素养打下基础。
本研究证明,中国画教育的发展以及中小学生中国画素养的提升均有赖于学校美术教育。但长期以来,高等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的中国画教学之间始终有一堵厚厚的墙。究其深层原因,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学校中国画教育的力量至今尚未得到真正的理解。
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再度论证高等师范教育和学校美术教育中中国画教学的力量,它在培养学生爱护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蕴含在中国画作品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造型理念及其价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心灵与视觉的修养,尤其是在确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而在此过程中中国画师资人才起着关键的作用。
20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从政策层面上开始重视学校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美国制定了《学校艺术项目的目标、原则和标准》(NAEA,1994a)、《美术教师准备标准》(NAEA,1999a)、《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国家专业化教学标准美术标准》(NBPTS,2001)等这些标准,为什么是好的美术教育、什么是好的美术教师素质提供了参照,也为美术教师评价自我专业化发展水平提供了帮助。英国《儿童学校未来:建立一个21世纪的学校系统》白皮书(2009)指出,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并促进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将专业发展与教师资格认证结合,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和专业支持,建立专门小组发展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的目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全球化、浅阅读、手机直播、电子家私的时代背景下,包括中国画在内的本土文化渐渐淡出学生们的脑海。如何能让学生通过中国画学习,体验中国画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涵,感受到我国绘画样式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珍惜、关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加强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联系,树立继承与发展本土文化的志向。这就是学校中国画教师的作用和价值所在。
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对学校中国画教师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这些综合素养:教师专业的核心是教学设计;理解学生;关注学科和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更新,特别是变化的性质、原因、方法论问题,以及趋势、可能性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师德;不断反思,有参与教育研究的意识及能力;教学过程的双向开放、交互反馈和集聚生成;关注学生的学习并予以有效的指导。[3]
其中教师专业水平是教学“有效”程度的最全面、最客观、最精确的权衡尺度。对中国画教育而言,稳定的语言体系对造就个体的人格和信仰,民族的认同和凝聚,功莫大焉。而要建构此体系,就需要我们对中国画历史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比对和体验,尤其应注重对中国画图式、材质这些形而下因素在历史中的沿革进行考察,这样才不至于荒唐到把使用宣纸或水墨作画的作品都等同于中国画,才能使青少年更清晰地分辨中西艺术的本质差异。高等师范教育作为未来教师的发源地,尤其应关注学校中国画教师的培养对青少年的巨大作用。(www.xing528.com)
本课题研究由于人力、时间与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有关《中小学生中国画认知程度及中国画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仅限于上海地区和江苏无锡,未能遍及全国。因此,缺乏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数据资料。
第二,本课题组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开发了一系列基于绘画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中国画教学课程,主要在华东师范大学实施;在学校美术教学中开发的以中国画为核心的美术系列课程及具体的教学方法,仅在上海市进行了教学实验,在全国其他省市尚未得到试行与普及。
鉴于中国画教学在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文化的眼光和文化价值的创新,确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了学校中国画教学更为有序、健康地发展,在今后的几年中,我们将继续把此研究向更为深入的方面发展:
一方面,如何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有效提高高师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是中国画教学的关键所在。其中仍然有诸多尚需解决的问题,诸如中国画各科教学的比例关系、如何合理地安排中国画教学时段、绘画理论如何与中国画教学有效地衔接、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中国画职后培训目标和任务等问题。对此的研究依然需要不断深入。
另一方面,本课题的难点在于如何验证高师教学对中小学美术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其知识结构是否契合中小学的中国画教学,而其时效性的验证至少需要四年时间。我们认为只有不断地关注毕业生在中小学的教学状况,关注其成长过程,然后根据出现的问题作出适当的调整,这样能符合艺术教育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并不因课题的结束而终止,我们还将不断地通过考察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效果来调整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机制等,以期更贴切于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目标定位。
针对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我们将扩大研究范围,在更多的省市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和教学实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我们坚信,通过全世界美术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中,美术教育必将在培养人的创造性的思考和能力、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总之,今后本课题组将继续深入开展中国画教学研究,力求取得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促进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1]本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郑文撰写。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
[3]吴宏,徐斌艳.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