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间关系比较
根据玛琳·加博·林德曼的说法:六岁左右,儿童开始认识到自身是世界的一部分。六到七岁,他们在画中出现了基线的观念,他们把物体排列在基线上,以表示物体间的距离。到了二年级,最初的基线会变成两条或更多,来表示物体间前后的空间位置关系。三四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物体细节及对物体分类产生浓厚的兴趣,画中出现多样物体和成群的人,此时未能理解透视概念,他们会忽视物象的比例关系[5]。
为此我们在二年级做了一个测试,分别布置了几种作业内容:
1.画一幅风景画,内容:近景为三棵树,中景为一条河与几条小船,远景为几座山,山上有树。作业结果显示,二年级所有的学生作品处理空间层次的方式是“折高折远自有妙理”,采用的观察方式是“以大观小”(图6-1)。
图6-1 二年级学生作业
2.画一幅风景画,内容为房子、树木、山、河、池塘、船、花草、人、动物、云、太阳、马路、车子等,从中挑选自己喜欢表现的内容,也可以添加其他物体,只要表现出事物的远近关系即可。作业结果显示,39位学生作业中有30幅作业采用“以大观小”的观察方法(图6-2)。也许是因为此作业布置没有明确要求近、中、远景分别画什么,所以有9幅学生作业中缺乏明确的前后景,而是把物象画在一条基底线上(图6-3)。
图6-2 二年级学生作业
图6-3 二年级学生作业(www.xing528.com)
通过测试,发现二年级学生的风景画作业更倾向于依据个人对空间的感觉来画,而不是依照空间的实际观感来表现,因此画面所呈现出的空间关系与中国山水画的“以大观小”较为相近。
(二)画面形象比较
儿童画的画面形象具有与中国画相似的“物象之源”的特点,也就是重视表现出物象的本质特征及其恒常的状态。由学生作业可见,画中远山上的花草、树木与近处无异,正说明儿童画与古典山水画同样重视物象的自然常态和特征。同时,以线造型亦是中国古典绘画与儿童画最大的相似点。
(三)创作机制比较
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天人合一,以本体之“观”来感悟“物象之源”,注重综合视觉经验的直观和物象整体的有机和谐。中国古典绘画以心观物,遗形取神,贮存视觉经验,熔铸山水意象。“观”不依赖单一的视觉,但“观”又是视觉性的。在游观过程中,是“观”之本体与“物象之源”的互动互渗,生成了山水画独特的空间图式。
儿童风景画也并非来自现场写生,他们的作品多来自日常视觉经验的记忆与想象,具有“游观”的某些特征(图6-4)。
图6-4 二年级学生作业(颇具齐白石山水画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