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画教学研究:中小学教育论文综述

中国画教学研究:中小学教育论文综述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美术教育》共发表了36篇关于中国画教学内容的论文,其中有关高等师范院校的有16篇,占中国画教学论文总数44.4%;有关中小学的共19篇,占中国画教学论文总数52.8%;有关少年宫的共1篇,占2.8%。由此看出,中国画技法的教学、探索是这时期中国画教学研究的重点。

中国画教学研究:中小学教育论文综述

(一)概述

《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由教育部委托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美术教育权威期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美术教育》共发表了36篇关于中国画教学内容的论文,其中有关高等师范院校的有16篇,占中国画教学论文总数44.4%;有关中小学的共19篇,占中国画教学论文总数52.8%;有关少年宫的共1篇,占2.8%。

纵观30年间的中国画教学论文,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至1989年,大多定位于高等师范或美术专业院校,常以传统绘画技法和材料制作的探讨为主;高中和小学的中国画教学被忽视,初中的中国画教学研究相对较多,主要是有关教材、教案设计、教学体会、教学方法的探讨。

第二阶段:1990年至1999年,涉及中小学教学的论文数量有所增加,探讨内容集中在教学中尝试新的绘画辅助材料、意象创构以及中国画教学形式的改进等方面,提出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关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中国画教学思想初见端倪。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论文相对较多,但与中小学中国画教学明显脱节。此一阶段,随着西方艺术的不断渗透,学者普遍关注“水墨画”的教学。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有关高中、初中中国画教学的论文极少,小学中国画教学的论文则较多,水墨画教学愈演愈烈,同时也开始关注“彩墨画”的教学。校外中国画教学开始复苏,有较多论文涉及于此,以探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为主。其中四篇小学中国画教学论文提出中国画教学与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关系,以及摆脱机械样式,大胆创新等方面。相较前两阶段,论文的深度有很大的提高。此阶段,高等师范院校和中小学中国画教学两极分化趋势严重,即中国画教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呈现断层,关注甚少,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间没有很好地衔接,这是长期以来中国画教学的症结所在。

(二)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论文分析

1.教材分析和中国画技法的探讨

西安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康师尧在1983年发表了《小学美术课本国画部分教材分析》,是最早进行美术教科书中国画内容分析的一篇论文。他具体分析每一册教科书中所涉及的中国画图片,从内容、形式、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接着广东汕头中学教师罗舜祯发表了《中学美术课本“中国画”技法教材分析》,对中学美术教科书中国画技法部分进行剖析,提出教师首先应向学生明确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表现技法,如勾勒法的概念、分类和重点等。

早期的论文侧重介绍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如发表于1981年,杨浦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国画树木临摹(教案)》和发表于1982年教师余秋水的《国画技法教学初探》,两篇论文针对初中中国画教学中涉及的技法表现进行了分析。其中《国画树木临摹(教案)》对教材教参的分析非常深入,运用辅助工具进行教学,阐述了教学方法以及临摹、写生和创作的关系。后来一些教师阐述中国画技法的教学或体会,重在技法的掌握上。具有代表性的有:发表于1985年,南京教师马肇立提出的“欣赏、临摹、写生、创作”四部曲;1996年上海教师冯国勤提出的“中国画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探索”。由此看出,中国画技法的教学、探索是这时期中国画教学研究的重点。此类教学的对象虽是中小学生,但是注重完整的绘画步骤、严谨的学习流程。

教师刘锡鹏介绍了自身进行中国画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具体体现在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引导学生热爱中国画和传统文化先于技能的教学,在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哈尔滨市中学国画教学研究会发表《关于中国画教学的几点体会》,文中提出国画教材的使用和教学方案的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目前的水平来制定;在教学结构上可在演绎法和归纳法中二选一。学习方法主要通过临摹,从中掌握构思、构图、笔墨和色彩知识。临摹使学生掌握造型规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中注重教师的现场技法演示,一笔一笔地带领学生,教师的讲解力求概括、通俗,深入浅出。学生在创作前进行简单的练习。在教材、教法的探索方面,精选学生常见并熟悉的事物加以表现,班中的善画者起到引领带头的作用。这类论文的指向性还是如何培养学生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

王贺炬的《水墨画的一周新型辅助材料》、左燕芬的《普及教育之中国画教学》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南京师大附小教师马肇立的《我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中国画教学》一文介绍中国画的一般学习方法和步骤,即欣赏、临摹、写生和创作,论述较为详细、周密。虽然沿袭了专业的中国画学习方法和流程,但是较早提出亲身观察,形成感性体验后进行创作表现。

1997年,深圳市红岭中学陈加林在《浅说中国画的“空白”——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探讨问题之一》一文中主张深入挖掘中国画中特有的“空白虚实”来凸显笔墨之美,中国画注重“写”,要求笔路清晰,气势连贯,尤其是对中国画特有的线造型在运动感和体积感上的把握和理解。此外还列举古今名画中利用“空白”衬托画面主体,达到以虚映实、以实显虚的作用。

随着教学的探索在不断深入,从最初技法的研究到当前更适合中小学生的中国画教学,注重学生创意的萌发,继承传统并有新的形式,包含了很多教学策略,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了创作的意象。(www.xing528.com)

2.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和中国画教具的自制

最早介绍使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中国画教学的是1982年安徽教师王礼国提出“利用幻灯进行中国画教学”的方法。他认为:在学生尚未对中国画形成一定认识之前,不应立刻导入学习,而代之以提高其兴趣,并列举了运用投影仪进行中国画技法演示的种种优点,诸如:丰富的笔墨变化,分解中国画的基本步骤。同时投影又可作为发布课堂要求的辅助工具。但电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仍然存在难点和问题,它主要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能作为教学中的必需品,更不能说在中国画教学中一定就要用到。电化教学的使用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的要求来进行,切不可流于形式,单纯为使用而使用。

最早介绍自制中国画教具进行教学的是1983年余辉提出的“在初中利用自制国画教具进行教学”。可以说,这种教具只是最初的尝试,真正用于教学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使用教具的长处是直观、形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中国画教学由于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教具的使用上比较落后和单一,这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最早介绍在中国画教学中运用新材料的是1992年河北教师王贺炬。他提出“在初中水墨画教学中使用洗涤灵作为水墨绘画辅导材料”,为教师进行水墨画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具有创新意义。

3.中国画教学改革

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挑战在所难免,中国画教学也因此受到冲击,如果不进行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革,势必严重影响中国画教学的发展。

最早提出中国画教学改革的是1993年铁道部设计院兰州中学教师颜世鹏。他在《中学水墨画教学“意象创构法”初探——兼议中国画教学的改革》一文中提出水墨画教学的“意象创构法”,并兼议中国画教学的改革,对于中国画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2000年,朱国华撰写了《线描写生中的审美教育和审美体验》一文,提出:中小学的中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借以抒发内心情感的新题材;参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画教学,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了研究。

2004年,小学教师赵汉阳在水墨教学中提出“三性四步”教学体系。“三性”即趣味性、基础性和创造性;“四步”则为玩乐、欣赏、临摹和创作。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在一个有利于创作发挥的空间中得以实现,通过之前的玩乐和欣赏,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培养创造力。

2005年,李启云在《游戏、感悟、创新——“国画启蒙—彩墨游戏”》一文中认为:应给予儿童创造的空间与表达内心情感和体验的机会,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个性特点、风格倾向、内容表现、情感内涵进行教学。

4.校外中国画教学研究

校外中国画教学主要指少年宫或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机构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对学校中国画教学的补充和提高。受西方绘画教学模式的冲击和生源、时代背景等影响,中国画教学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仅江苏镇江少年宫教师孙炜在2005年提出儿童水墨画“情节性”教学探索,阐述了“情节性”教学的具体做法。如今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美术教育日渐成熟壮大起来,中国画教学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应和学校中国画教学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共同发展,为中国画教育的美好未来携手努力,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神。

总的看来,近年来中小学中国画教学较受重视。然而出现了比例失衡、两头拔高、中间脱节的现象,高中中国画教学不受重视,几乎成了中小学到高等师范院校之间的断层。高中中国画教学乃至美术教学应当受到重视。校外中国画教学主要形式是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对学校中国画教学的补充,亦有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美术教师能否教好中国画的问题;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问题;协调美术各画种之间的比重,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