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林风眠的中国画教育模式-中国画教学研究

林风眠的中国画教育模式-中国画教学研究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风眠的中国画教学思想主要是美术教育与社会艺术运动的相结合。(二)林风眠的中国画教学体制——调和中西正是因为与蔡元培所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思想的不谋而合,归国后的林风眠得到了蔡元培的极大支持与鼓励。(四)林风眠的中国画教学目标——统一艺术国立艺术院以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为目标,倡导艺术运动,以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

林风眠的中国画教育模式-中国画教学研究

林风眠先后历任北平和杭州两所国立艺术院校的校长,是杭州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当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第戎国立高等艺术学院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6年发表论文《东西艺术之前途》,提出中西融合的艺术主张。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并任校长。1929年发表了《中国绘画新论》,1933年发表了《我们希望的国画前途》。1945年受聘回校任教,1949年在杭州艺专任教授,1954年当选为华东美术家协会理事。

(一)林风眠的中国画教学思想——艺术本体

徐悲鸿有许多相似之处,林风眠也出生在贫寒家庭,他们都曾经受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几乎同时赴法留学,接受了西方艺术教育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熏陶。后游学德国,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强烈表达了通过艺术创造来传达艺术家个人的思想、情感及其人生体验的愿望。他认为:“艺术对于人类的生命力的发挥,犹如科学对于人类探索欲的发挥;艺术对于人类生命力的满足,犹如衣食住行对于人类生活欲的需求,是永远不会划途自禁地宣告休止的。”[17]这不难看出林风眠强调艺术本体以及艺术对于人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价值。

林风眠的中国画教学思想主要是美术教育社会艺术运动的相结合。一方面肯定艺术在创作中的独立性,强调了艺术从属人的特点,突出人精神的崇高性。他在1927年发表的《致全国艺术界书》中说:“谈到艺术便谈到感情。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人类如果没有感情,自也用不到什么艺术;换言之,艺术如果对于感情不发生任何力量,此种艺术已不成为艺术。”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中,关注艺术的社会功用,极力想改变艺术对于社会和政治危机的衰微影响。留学回国后,他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重要思想,就是“以美育代宗教说”,也正如他在《致全国艺术界书》中提到的:“不管是世界的哪一国,我们都能第一个想到他们的宗教,不管是哪一个国内的宗教,我们都能第一个找到他们的艺术成分。人类是感情特胜的,安慰感情的第一个工具是宗教,维持宗教的信仰者,第一个利器是艺术。”

(二)林风眠的中国画教学体制——调和中西

正是因为与蔡元培所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思想的不谋而合,归国后的林风眠得到了蔡元培的极大支持与鼓励。1928年,林风眼受蔡元培之托创办国立艺术院,以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蓄”为建院方针,国立艺术院的宗旨是:“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林风眠以突出和强调“美”的美术及美术教育来改造人心,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新艺术的诞生。

林风眠曾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接受了西方艺术的教学方法,为了“调和中西”的艺术实践,林风眠创建了中西画双科并修的教学模式。林风眠在《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中提出:“西方艺术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的产生,正是目前,唯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课程设置有“重西轻中”的倾向,大学部三年的课程安排,油画与国画课程的比例是5∶1,在如此偏西的课程设置外,还设置有泥塑和石刻等雕塑课,基本图案、室内装饰建筑图案、染织、陶艺等课程。中西画并修这一新型的教育模式,虽有中国画的课程设置,但中国画教育在逐渐弱化。这也使得这一模式只维持十年左右便解体了,但就其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中西调和”的自我探索与实验,从林风眠本人的绘画实践而言是成功的。

(三)林风眠的中国画教学方法——推陈出新(www.xing528.com)

林风眠的教学方法和所使用的教材仿照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欧洲现代艺术,用以改革传统中国画,努力探索适合中国的道路。他推陈出新,对于中国画,他批判地继承,他认为中国画不一定全都是水墨画,也可以兼用色彩作中国画,甚至单纯用色彩画中国画,他也吸取其中国艺术的精华,汉唐遗迹民间艺术青瓷陶艺都是他学习借鉴的目标。他重视学生基本技术的训练,突出素描教学,他认为:“学习绘画的都必须先学素描,三年以后再选专业。学画不外两方面,一方面是从自然学到东西,另一方面是从历史学到东西。中国画的学习偏重历史。西洋画是重自然。但如果推到最初的中国画仍然是从自然中取的东西,一定要从自然里面来,一定要从生活中来。”[18]从中也可获知,林风眠同徐悲鸿、潘天寿一样,在中国画教学中,也强调学生写生,师法自然,但显然三人对写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林风眠强调学生作画不要拘泥于形似,但也反对“写意不写形”的说法和做法,关键重视画面的色彩和造型上的表现性、画面的时代性等。他认为一个画家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应当严格,在创作时应当自由;中国画作品应当具有个性,不要一味临摹、抄袭古人的名作,应有新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表现;年轻一代应当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试图打破中西艺术的界限,创造出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四)林风眠的中国画教学目标——统一艺术

国立艺术院以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为目标,倡导艺术运动,以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林风眠的逻辑是:美术与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在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他尝试用西洋美术改造中国美术,培养出了众多艺术坚实、视野开阔、具有现代艺术倾向的美术家。

林风眠在中国画教学中,致力于变革传统绘画的探索,汲取西方美术的形与质,以中国传统的韵律感为骨干,探索出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虽然林风眠的中西双科并修教学模式失败了,但他为创造东方新兴艺术所作的努力(既包含西方精神,又包含中国精神的新绘画),无疑确立了他作为20世纪实践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的地位,其兼容并蓄、中西融合的艺术教育思想对今日的艺术教育仍有启迪意义。

(五)对林风眠中国画教学模式的反思

林风眠是一位中西艺术融合理论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定者之一,他深受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主张取中西二者之长,开辟了中国画的新途径,培养了新艺术的油画人才,创造了一种中西共同的艺术语言。他要求学生进行扎实的基础训练,强调绘画的单纯性;又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与探索,关注画面形式语言和内涵表现的协调性。但是,他不及潘天寿、陈师曾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不及徐悲鸿对于西方古典写实绘画严谨性的把握。在他的艺术教育思想中,没有中国画的概念,即使设有中国画课程,也弱化了中国画本身的特质。“重西轻中”的教育模式使之维持了十年左右便告解体,可见其中存在的弊端。尽管如此,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名伟大的中国现代绘画宗师,他的一整套教学体系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和超前性,对于中国画现代转型和中国画教学的现代转型不无启迪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