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画教学研究:中小学师资培训的成果及学术价值

中国画教学研究:中小学师资培训的成果及学术价值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有以下四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第一,本课题研究探明了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与中小学中国画教学间的相关性,突破以往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中“重技轻理”的现象,提出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中国画教学研究:中小学师资培训的成果及学术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一:在文化创造型国家的建设中,进行中国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文化的眼光和对文化价值创新的认识,让学生确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有选择地接受异国文化,培养学生爱护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蕴含在中国画作品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造型理念及其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培育学生时代精神和思想。

主要观点二:目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在传授中国画方面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足等问题,通过开发并实施与中国画相关的系列课程,培养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师资人才,为继承和延续我国传统绘画作出贡献。

(二)本课题研究的结论

第一,想要创造新的文化必先唤起自身的文化认同感,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和视觉图像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如何唤起他们的文化认同感?理解中国画是其途径之一,这就要对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画教育的意义重新进行挖掘和诠释。

第二,当今高等师范教育的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模糊、文化选择的单一性、教育型制的全盘“舶来”“重技轻理”的教学理念,由此引发了中小学中国画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因此,须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中倡导“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相结合的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

第三,以培养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范教育与中小学教学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国画师资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作为学生,通过高等师范教育的中国画教学,拥有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感,不仅在中国画的技术层面上有充分的实践机会,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表现;在中国画的精神和审美层面上也能有充分的感悟,并具有从事艺术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艺术作品必不可少的评判能力。另一方面,作为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实施者,通过自身对中国画的理解,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中国画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逐步树立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志向,为促进我国文化创造型国家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四,针对目前中国画教学中“重技轻理”的现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发高师中国画教学内容,改变以往中国画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发了相关的中国画教材和教学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充分发挥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中国画人才方面的独特功能。

(三)课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和学术价值

本课题是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中国画师资问题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本选题在国内尚无先例,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填补国内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与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相关性研究空白的项目。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历程,本课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体而言,有以下四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

第一,本课题研究探明了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与中小学中国画教学间的相关性,突破以往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中“重技轻理”的现象,提出了“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同时指出,要在中国画教学中汲取“全人教育”的思想,明确提出以追求人自身的完善、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的学校中国画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的观点。

本课题组通过梳理近现代中国画教育模式、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理论文献、中小学中国画教学实践和理论文献,概括出目前有关高等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中国画教学的现状。基于此,提出了在高等师范教育的中国画教学中倡导“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相结合的教学观点,强调在中国画实践中贯穿对“理”的探讨,解决过去实践课和史论课相割裂的状况。(www.xing528.com)

重新探究中国画的相关概念及其人文内涵,并且阐明了中国画对完善人的身心素养的意义及中国画教学的意义,凸显了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本课题组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上溯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借鉴了钱穆的观点,他曾指出中西教育的不同:“专门教育惟以教事,全人教育乃以教人。所谓畴人,乃是人各因其所学而分畴分类,则不惟道术将为天下裂,而人自相别为类,亦已四分而五裂。此决非人类教育最高理想所在,亦可知。”[4]他的“全人教育”理念对当代中国画教学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21世纪面临着人类发展中的诸多心理问题,学校美术教育理应为健全人自身的完善而努力,秉承“全人教育”的思想,能使中国画教学更持续向前发展。这一观点对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第二,本课题研究关注从观察方法和空间表现入手,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本质。鉴于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视觉认知能力的特点,尤其适合在小学中国画教学中进行推广,突破了以往小学中国画教学就是学生熟悉中国画材料、体会笔墨趣味[5]这一狭隘认识。

本课题组从中国传统美学入手,探究了中国画的本质特征,从中梳理出观察方法和空间表现这两方面对于帮助学生分辨中西艺术的本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由此入手进行教学,恰恰是以往中国画教学中为人所忽视的。通过教学研究,从学生的视觉认知能力发展、创造力表现以及创作者个体的心理条件出发,我们发现,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感知能力不断地分化,他们笔下简化的图形并非是缺乏技巧,而是感知能力的一个反映。但此时,他们的视觉认知特征具有与中国古典绘画相似的“重视常形、常象,重视物象之原,重视物象结构”[6]的特点。在此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强调从观察方法和空间表现导入,契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合理地开发引导,促进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这一方法的导入突破了以往小学中国画教学就是学生熟悉中国画材料、体会笔墨趣味[7]这一狭隘认识,为中国画教学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基于中小学中国画师资培养的目标,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开发了一系列基于绘画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中国画教学课程;根据重视本土文化发展的学校美术教育理论,在中小学开发并实施了以中国画学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系列课程,提供了多种值得推广的途径与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目前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轻理”而不利于中小学中国画师资的培养,同时在近现代中国画的研究过程中,美术史研究与中国画实践之间也一直缺乏有机的联系。针对这些问题,为了使学生在中国画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其人文内涵,便于将来的传道授业,我们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开发了一系列基于绘画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中国画教学课程,并把重点定在山水画上。在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学体系下,山水画中蕴含着丰富的、不易为人所理解的人文内涵,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同时又是中小学中国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基于此,通过大量视觉图像的比对和文献史料的分析,借鉴西方形式结构分析、图像学及相关情景分析等研究方法,并立足于绘画实践体验,通过对山水画中“林木”和“山石”图像的空间特征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探寻其内在的意象,揭示其图像的隐喻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而探究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脉络和特征,为习画者提供一条理解中国山水画的路径。

本课题研究汇集了学校内外开设以中国画为核心的创意美术系列课程,通过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护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蕴含在中国画作品中的造型理念及其价值为目标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包括了值得在全国各地推广的多种途径及具体教学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从而突破了以往程式化中国画教学的藩篱,取得了美术教学研究的新进展。

第四,开拓了从培养中国画师资角度出发进行高等师范教育及学校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相关性研究的领域,突破了以往从单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局限,提供了融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脑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高等师范教育和中小学中国画教学为切入口,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展开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探明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对中小学中国画教学师资培养的有效性。本课题把对中国画及中国画教学的研究置于人文语境之中,涉及艺术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突破了以往单纯从美术教育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局限,开拓了从培养中国画师资角度出发进行高等师范教育及学校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相关性研究的领域,提供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方法。

与此同时,本课题研究中采用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为了全面把握中小学生对中国画的认知程度及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中小学生中国画认知程度及学习情况”和“中小学教师对中国画教学状况认知”两种问卷的调查,对目前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总之,本课题研究,一方面,从理论角度,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画教育模式、高等师范教育中国画教学理论文献、中小学中国画教学实践和理论文献的梳理,以及对中国画人文内涵的挖掘和中国画教学意义的阐述,论证了在文化创造型国家的建设中,中国画教育在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通过开发并实施与中国画教学相关的美术系列课程,证实了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方面的显著成效。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反思,针对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并提出高等师范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结合的进一步发展方向。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本课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