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青 65岁
性格:乐观开朗,风趣健谈。
拿手菜:潘周家长寿面
-经历-
陈奶奶开朗、健谈,老伴陈爷爷则有些内向,不过总是笑眯眯的。爷爷过去是伐木工,后来因为腿受伤提前退休了,现在他每天早起帮着陈奶奶一起做面条,夫妻二人关系十分融洽。他们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在单位上班,小儿子在千岛湖做茶叶生意,女儿则跟着奶奶一起做面条,是家中除了奶奶以外还会做面条的好手。
奶奶的皱纹一定是用笑画出来的
到陈奶奶家时,正赶上做晚饭的时间,不过奶奶还是等在门口欢迎我们。她穿着粉色印花围裙,戴着碎花套袖,笑嘻嘻的,眼睛周围堆满了皱纹。有些人的皱纹是很适合他们的,陈奶奶就是。我在想,奶奶脸上的皱纹一定是用笑画出来的,不会是因为沧桑。看着奶奶的笑脸,我能感到她是真的幸福。
进屋后,奶奶就开始忙着做饭了,她说儿子在村里做建筑的体力活,回来肯定饿。爷爷在一旁的沙发上边抽烟边看电视。我忽然觉得很幸运能够来到他们家里,在他们身边看他们怎么生活,其实普通人的生活反而是最不寻常的。
陈奶奶和爷爷的生活很简单。他们自食其力,不依靠儿女贴补,靠做面条让家里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家,对于陈奶奶来说就是全部,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在这个14口人的家庭里,奶奶是重要的黏合剂,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提起家人,奶奶的语气都不一样了,眼睛里闪着光。她告诉我,她马上就要做曾祖母了,兴奋的言语中充满着对新生命到来的期待。她带大了五个孙子孙女,为他们洗衣做饭,送他们上学,现在五个孩子都上了大学,说到这里,奶奶笑得很开心,眼里全是骄傲和幸福。
做面条让这个家庭摆脱了贫困
陈奶奶做了50年长寿面。现在她的女儿跟着她学手艺,她很欣慰女儿能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对于陈奶奶来说,做长寿面是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奶奶谦逊又善良。她老是和我说,自己没上过学,没有文化。很遗憾,我的语言不够给力,没有办法更好地告诉奶奶我内心的想法。我认为智慧并不是书本上学来的,情商更加重要,或者说和智商同样重要。
陈奶奶日以继夜不知疲倦地工作,就是想让她的子女们更有文化,让孙子们都上大学。她做到了!做面条让这个家庭摆脱了贫困,日子也宽裕起来。不过,起初并不容易。陈奶奶说,刚开始的时候她什么也没有,面粉都是借来的,好不容易才做出了第一批面条。后来,就这样一斤一斤地做啊做啊,用面粉、水和辛勤的劳动,一点一点换来了今天的稳定生活。她的孙子孙女都是靠做面条攒下的钱上的大学,我想这真的是“食物改变命运”了。(www.xing528.com)
聊起做面条,陈奶奶云淡风轻,总觉得没什么好说的。看她做面条十分从容,无论是和面、揉面、拍打面团、拉面,还是她为我们煮的那碗面,都是那么自然而然。50年的制作经验,让她有了一种大师的风范和气度。
50年了,陈奶奶早已对其中的各种细枝末节太熟悉了,估计闭着眼都能做好。而像我这样的外来客,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好奇和着迷。
我很幸运,见识过中国不同地方的各式面条,可我想说,潘周家村制作面条的过程是我从没见过的。晾晒时的面条更让人震撼,但只有全程跟着做下来,了解制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要求,才能知道要做出完美的长寿面有多么不容易。我被这门古老的手艺深深地折服。
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也不能少
我一直很想知道天气对制作传统食物的影响。在农村,靠天吃饭不只是说说,而是绝对认真的。不像城里人仅从自己舒适与否的感受出发,抱怨下雨、抱怨冷热那样从个人角度考虑的简单。在农村,天气对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关系到有没有收成、能不能填饱肚子。这就是对本地风物的了解尤为重要,也是为什么农村饮食的制作方式很难复制和标准化的原因。当地人一辈子都在制作这些食物,制作的过程中会根据温度、湿度、光照、降雨等各种变量做出细致考量,并在制作时做出微调,这些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说很难察觉。就长寿面而言,影响制作最大的因素就是下雨。理想状态下,面条需要充分地晾晒。根据面团发酵的时间,当地人需要预测出可能下雨的日子,再确定何时开始制作面条。
做面条首先要和面,当水和面成了面团后,陈奶奶就需要运用她的秘方了,那是她一辈子做面的经验。对时间的把控是这些经验之一。奶奶知道何时再揉面,何时在夜里搓面,观察醒发的程度等等,当然这些又与天气和时令密不可分。可以说,做长寿面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也不能少。
揉过两次面后,陈奶奶将面团擀成薄薄的圆片,然后用小刀从外向内绕着划出一圈一圈的细条,再搓成指头粗细的一整根面,盘绕成圈放在桶里,静置醒发。随后,需要将面再次拉长、绕成圈。
接下来是拉面。奶奶拿出两根长筷子,将面条放在上面绕“8”字。这个方法真的很聪明。她将筷子横着搭在大盒子的两边。接下来就要靠重力让面条持续缓慢地下垂,面条自身的重量使其粗细均匀,这就是面条粗细一致的关键。我之前见过的拉面,通常是厨师的伸拉技巧或者用机器制作,长寿面制作的方式真的与那些都不同。
这是一种工匠精神
眼看着30厘米的粗面条变成150厘米长的细面,根根分明,拉扯不断,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陈奶奶将筷子放在面架顶部,然后向下倾斜地将面条拉至面架底部,再将面条绕在底部的长筷子上,用两根筷子就将每根面条分开了。
奶奶教我把长筷子插在面条之间,小心不要把面条粘在一起。刚开始做的时候,我的手不停地发抖。不过,当我学会之后,便得心应手起来,心想总算可以帮助奶奶了,不再是个碍手碍脚的人戳在那里了。可做了10多股面条后,我的注意力开始不那么集中了,就琢磨着走捷径了。陈奶奶和她的女儿每周都要做好多次面条,每次都是成千上万根面条。我钦佩她们的专注、平静和耐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同样的标准反复去做同一件事情。这是一种工匠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陈奶奶给予了我莫大的理解,特别配合我们的拍摄。即便制作面条可谓是分秒必争,她也从没有让这影响我们的拍摄。我尽可能地尊重她们的时间,揣摩她女儿的语气,好知道现在是不是需要我收手做个观众,只是在旁边看就可以了。长寿面制作过程中的时间是不容耽误的,自始至终都需要全神贯注。在拍摄中奶奶始终冷静和专心,她说过,不能暂停太久,否则她的女儿将无法及时完成所有面条的制作。
奶奶菜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