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京剧团工作了十年以后,而立之年的叶金援迎来了传统戏的复苏。在此期间叶金援有幸得到了高盛麟、王金璐等武生大家的悉心指点,演出了众多武生重头戏。
1972年在北京京剧团工作时的叶金援
我在北京京剧团待了十年,一直到我将近三十岁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戏又恢复了。之前我在戏校学了这么多的传统剧目,但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东西它不能放,它不能搁置。搁置了以后你不动,脑子也不去想,戏也不去背、也不去演,这样的话,我拿来比喻,就像一部机器生锈了,零件拆散了,齿轮、螺丝钉、轴承,全散掉了,虽然这些东西还在,但是组合不起来。所以我们在这个十年当中,基本功没有扔掉,如何把这些传统戏拾起来是一个大问题。很多戏学了,剧本有,影影绰绰地也都记得有哪些动作,场次怎么回事,怎么打还记得,但是整个的衔接、串接,都开始有点模糊。
叶金援与厉慧良先生(www.xing528.com)
我当时非常急切,跟我父亲母亲都在念叨,说我现在要恢复戏,恢复戏要演出,怎么办?就是从最简单的戏,《三岔口》也好、《狮子楼》也好,你要演,怎么办呢?要找一位老师传授,因为我们当时的科技还没有那么发达,还没有那么普及,没有很多音像资料可以借鉴,没有很多的录像带可以看,很贫乏、很少的,而且资料也留得很少,只有剧本。那只有一个办法,按照我们京剧界传承的口传心授,一对一师承,拜师。只有拜师这条路,能够使我在艺术上能继续成长,继续发展,所以就面临着如何来选择我的老师的问题。
很多的武生名家都跟我父亲的来往比较好,像天津的张世麟先生、厉慧良先生、北京的张云溪先生、高盛麟先生、李万春先生。和我接触以后,他们都很喜欢我。他们有时候在一起有个活动,跟我父亲见面、聚会,见面了以后又到家里拜访,互相拜访,也留了很多照片,而且他们都跟我父亲撂下一句话,“放心,只要他学,只要他来找我,无保留教给他”。连厉慧良先生都是这么说。我记得很清楚,在欧美同学会,在那见到厉慧良先生,厉慧良先生跟我一起合影,跟我说:“你学什么戏说吧,到天津找我去。”我到后台看我父亲演出的时候,也跟张云溪老师见面,张老师也说:“短打方面有什么想学的戏你就说。”作为梨园世家子弟,我非常幸运。
叶金援与恩师王金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