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刀真枪装备:刀枪不入的棉花盔甲

真刀真枪装备:刀枪不入的棉花盔甲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的盔甲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就包括棉甲。此后,百废待兴的明朝境内,种植棉花成为全国性的事情。随着棉花产量的激增,外加棉纺织手工业的日益红火,棉花竟成了明清两朝军队的“新宠”,一款全新的棉花盔甲应运而生,并在之后500多年的战争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款棉花盔甲就是“棉甲”。明朝末期,武备不修,军队的盔甲装备大多被损坏。然而,清朝时期中国火枪技术停滞,棉甲生产也停滞不前了。

真刀真枪装备:刀枪不入的棉花盔甲

在一些抗日影片里,我们常能看到一些不可思议的情节,比如在攻打炮楼等战斗中,担任攻坚任务的抗日英雄把好几层棉被往身上一披,不畏生死地冲进敌人的枪林弹雨。我们不禁会问:这柔软的棉花,真能抵挡子弹

其实,把棉花当铠甲,在中国古代便已有之。中国古代的盔甲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就包括棉甲。那么,棉甲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事儿,就得从朱元璋说起了。

公元1368年,开基建国的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推行一项治国举措——大力种棉花。此后,百废待兴的明朝境内,种植棉花成为全国性的事情。这种措施立竿见影:棉花产量激增,棉布、棉衣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窘迫的明朝经济也被带动起来。只是连朱元璋自己都没想到,这项国策不仅能够富国,还能强兵。

随着棉花产量的激增,外加棉纺织手工业的日益红火,棉花竟成了明清两朝军队的“新宠”,一款全新的棉花盔甲应运而生,并在之后500多年的战争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款棉花盔甲就是“棉甲”。

棉花竟能用来做战场上的防护用具?对于这件事,中国抗日战场上的战士们就很有发言权:敌后抗日游击队的战士们常喜欢用一种叫作“棉被桌”的护具——战士们将三床以上的棉被浸湿,中间铺上土,再捆到倒扣的八仙桌上,这样就能抵挡几十米外日军射出的步枪子弹。八路军老兵郭进财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的采访时曾提及:顶着“棉被桌”被子弹打中时,会感到背部遭受了一下痛击,但子弹会被厚厚的棉被挡住。棉花,竟然有救命的防护力。

其实,以棉花为材质的棉甲在元朝时就已出现。明朝时期,棉纺织技术突飞猛进,棉甲的工艺也更成熟。

根据《涌幢小品》的记载,把3.5千克棉花缝好,再入水浸泡,踩踏结实后晒干,一件棉甲就制作完成了。精锐骑兵部队还用棉花包裹锁子甲、牛皮等,制成有多层防御功能的暗棉甲,与宋元年间的各式铁甲相比,暗棉甲成本低廉,能够大批量装备部队。

棉甲的防御效果非常好,尤其适于防御冷兵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明朝北方边军对鞑靼发起“捣巢战役”,参战的精锐部队清一色装备棉甲,完全能抵御鞑靼骑兵的弓箭与马刀。明末崇祯年间,明朝大将袁崇焕率军在广渠门浴血阻击后金八旗军时,身穿棉甲的他全身多处受伤,却凭借棉甲的强大防护力护住要害部位,熬过了恶战。

在明朝覆灭前夜,明军将领周遇吉统率的装备了各式棉甲的京营士卒,先是在杨柳青与八旗军血战拼杀,之后在宁武关以数千孤军阻击李自成的数十万农民军,打得李自成一度打算撤退。

早在明朝初年,装备着棉甲的明朝沿海备倭军就曾多次痛击来犯倭寇。可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倭寇手中出现了一样新武器——鸟铳,令身着棉甲的明军多次受挫。

在完全掌握了葡萄牙火绳枪技术后,拥有精良鸟铳的倭寇战斗力大大提升。据《筹海图编》等资料记载,鸟铳不仅射击精度高、射程远,破甲能力也极强。穿着棉甲的明军变成了倭寇的“活靶子”,以致一听到倭寇的鸟铳响,一些明军士兵便四处逃散。(www.xing528.com)

连续吃亏后,明军将领们便开动脑筋寻找御敌之策。戚继光造出了“刚柔牌”:木盾牌外钉上用牛皮包裹的1.5千克丝绵,中间摆满松松的纸团,四周盖上布袋装的丝绵,然后涂以灰漆和油,这样一个造价高达五两白银的刚柔牌就诞生了。别看刚柔牌制作成本高,其防御力却十分强大,能抗住四五十步外倭寇的鸟铳射击,而且屡试无失,防护效果近乎完美。

刚柔牌的超强防护力让戚家军在战场上大展神威:先将刚柔牌摆开阵势,推进到距离倭寇五十步左右的地方,然后用火器迎着倭寇的鸟铳射击,最后再以鸳鸯阵攻击。以凶残嗜血著称的倭寇团伙,就这样被戚家军打得连连败退。

相对于这种“高价”的打法,另一种造价低廉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的作战方式——滚被,也在东南大地推广开来。滚被,顾名思义,就是配备双刀的步兵们带着两寸厚的浸水大棉被行军,一旦遇到射击,立刻张开被子遮挡,随后卷起被子持刀滚进,与敌人近身拼杀。

到了公元1592年,震惊东亚的万历朝鲜战争开战后,这两种棉花护具衍生出的独特战法多次立下战功。推着刚柔牌冲锋的明军率先在平壤战役中抢占含毬门,立下了这场战役的头功。明朝步兵的滚被打法也多次叫日军吃到苦头。配备刚柔牌与精良棉甲的明朝军队在碧蹄馆与稷山等大战里对抗数倍于己的日军精锐,打出了明军的气势。

明朝末期,武备不修,军队的盔甲装备大多被损坏。而取代明朝的清朝,从起兵时便潜心学习明朝的棉甲技术。只要看看清军的盔甲装备,就知道清朝学得有多深入。

在清朝康熙年间血战沙俄的雅克萨战役中,清军将领林兴珠率领“虎衣藤牌兵”(相当于清军中的特种部队),令俄国人充分领教了中国棉甲的厉害。出征之前,林兴珠就给康熙皇帝讲解了滚被战术,听得康熙连连惊叹。在白雪皑皑的雅克萨战场上,这些身披棉被的士兵迎着沙俄的火枪勇敢冲锋,以零阵亡的代价将狠勇凶悍的沙俄哥萨克兵杀得一败涂地,中国“大帽军”的威名自此远扬。但是,这精彩的一幕却好似无奈的绝唱。痛击沙俄后,清朝故步自封,终于进入了饱受屈辱的近代史。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西方侵略者一度在中国沿海肆意侵略,沿海军民们以早已落后的滚被战术挺身抗击侵略者。比如《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许多民间组织以滚被战术与日军血战,擅长滚被战术的英雄林碧玉最终壮烈捐躯。

如果说明朝时期的棉甲、刚柔牌常让我们感叹古代中国人的智慧,那么在现代战争史上,仁人志士们顶着“棉被桌”浴血死战的风姿更令人动容。战火中的一捧棉花,是那些前辈们忠勇无畏精神的见证。

知识链接 鸟铳与棉甲

明朝的鸟铳改进自葡萄牙火绳枪,具有射程远、杀伤力强的特点。以往笨重的盔甲以及厚实的盾牌,在鸟铳面前基本都变得不堪一击。如此一来,成本低且灵活方便的棉甲反而成了最好的防护工具。然而,清朝时期中国火枪技术停滞,棉甲生产也停滞不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