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里,最大的困难就是“找路”。从战国时期起就侵扰中原地区的匈奴,主要活跃在今天的蒙古草原地区。对于中原军队来说,这里的地理、气候条件复杂,交通状况恶劣,大军一旦离开长城北上作战,在那个没有现代导航技术的年代,很容易迷路甚至被敌人包围。从战国至汉朝年间,不知有多少名将带领军队在草原迷路之后中了匈奴的埋伏,损失惨重。所以,如果不能解决“导航”问题,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就很难取得胜利。
从汉初年间起,对匈奴作战时的“迷路”问题,就成了汉朝上下的一块心病。
汉朝第一代皇帝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曾亲自率领32万大军北上抗击匈奴,却在白登山被匈奴包围。惊险脱困后,刘邦不得不和匈奴达成“和亲”协议,靠屈辱的条件换取和平。这样的“和平”,一直持续了60多年。
但这60多年里,匈奴并没有好好遵守约定,时常南下侵扰。他们在边境烧杀抢掠,当汉朝军队追来时,就快速退到草原。怕“迷路”的汉军不敢深入草原追击,只能眼睁睁看着匈奴军队扬长而去。面对这样的景象,汉初名臣晁错曾慨叹:“匈奴人小规模的入侵,就能获得小利;大规模的入侵,就能获得大利。他们当然气焰嚣张了。”
汉武帝刚刚登基时,曾想结束这屈辱的“和亲”,对匈奴进行反击,身经百战的名将韩安国出言劝阻:“匈奴地界地形复杂,我们追得人困马乏,很容易遭到敌人的打击。”说来说去,还是怕“迷路”。
那这个难题,真的没有办法破解吗?汉朝的军工匠人找到了“导航”的办法——画地图。
在军事作战中,精确的地图就是一支军队的眼睛。有了地图,再复杂的地形条件都会变得豁然开朗。放在科技条件有限的古代,地图就是战场上的“导航装备”。可是要绘制一张精确的地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需要缜密的考察,又需要在地图上做出精确的标注,这其中更涉及测绘、计算等多种知识。
中国的地图绘制技术起步很早。在战国年间,秦、楚、齐、燕、韩、赵、魏各国都在各个领域绘制、应用地图。战国时代的典籍《管子》中有这样的记述:负责带兵的主帅在一场大战之前,必须认真研究相关地图,不但要从地图里获知山川地貌,更要从中找出敌人容易设伏的地点,避免在战场上犯错。
战国时期许多重大事件都和地图有着直接关系。比如著名的“完璧归赵”:秦王假意用15座城池来换取赵国的至宝——和氏璧。为了让赵国使臣蔺相如信以为真,秦王特意拿出地图,把准备用来换取和氏璧的城池标注了出来。虽然最后蔺相如识破了秦王的阴谋,平安把和氏璧带回了赵国,但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当时秦国的地图绘制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据《史记》等典籍记载,在秦都咸阳的宫殿里收藏着大量地图,所涉及的区域几乎涵盖整个中原地区。(www.xing528.com)
待到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刘邦率领农民起义军打进咸阳,辅佐他的萧何早早地把秦朝丞相府中珍藏的地图全部取走。这些地图在后来的楚汉争霸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凭着手中精确的地图,刘邦一次次从容部署,在战略层面做出正确的抉择,终于击败了强盛一时的西楚霸王项羽。后世军事家分析刘邦胜利的原因,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刘邦得到了秦国收集的那些地图。
所以,要想打败匈奴,汉朝首先要做好的事情,依然还是画好地图。
在汉朝忍辱和亲的60年里,地图绘制技术也在慢慢进步。“勾股定理”和“重差法”等数学原理开始应用于地图测绘,“测向司南”等测距仪器也开始出现。这些技术让汉代的测绘者在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下依然能准确测绘。
许多汉朝使节承担起实地测绘的重任。出使时,他们会仔细观察路上的山川地貌,绘制成原始图样。经过一次次的修改校正,一张张能够为汉军提供“导航”作用的地图就完成了。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开启了反击匈奴之战。虽然许多汉军部队依然遇到了迷路的困难,但在许多关键大战里,地图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抗匈名将卫青在收复河套的战役中,就大胆在草原上作战略大迂回,绕过匈奴的主力,奇袭河套草原,一举拿下这个战略要地。
而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漠北大战里,曾经怕迷路的汉军已经敢于兵分两路翻越茫茫大漠,在漠北与匈奴主力进行决战,将匈奴单于打得仓皇北逃。这些高难度的作战任务,没有地图“导航”是很难完成的。汉朝反击匈奴的辉煌战功里,有着无数地图测绘者的心血。
知识链接 精美的汉代彩色军用地图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三张精美的汉代彩色军用地图。在这三张地图里,《地形图》按照1:180000的科学比例准确测绘;《驻军图》长98厘米,上面准确标出了防区的山川河流和驻军位置;《城邑图》则清楚绘制了长沙城的全貌。这三张珍贵的地图代表了我国当时的地图测绘水平,是世界地图发展史上的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