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罗马帝国,后人常常对古罗马军队引人注目的盔甲、武器等津津乐道。其实,汉朝也有很多领先世界的军事装备,这些军事装备对东西方的军事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作为同一时期东西方并立的两大帝国,大汉王朝与罗马帝国虽然相距遥远,却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东汉年间正式往来之前,汉朝与罗马帝国已经有贸易往来。在古罗马的拉丁语中,汉朝的丝绸被称为“赛里斯”。由于中国丝绸在罗马非常受欢迎,罗马人也把汉朝称为“赛里斯国”。
那么,汉朝与罗马帝国这两个大国,军事实力又分别是怎样的呢?
要了解汉朝与罗马帝国的军事装备实力,冶铁业是个很好的着眼点。罗马帝国时期被欧洲学者称为“铁器时代”,罗马帝国的军队大量装备了铁剑等铁制兵器。装备实现“铁器化”的罗马帝国,其冶铁业也在高速发展。根据英国学者泰利柯特在《世界冶金发展史》中的统计,罗马帝国在铁器时代有记载的冶铁工场有32座。同一时期的汉朝也在经历冶铁业的大发展,今天已经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遍及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比已发现的罗马冶铁作坊还要多一些。西汉时期设立了“铁官”,汉武帝设铁官40多处,一个铁官管辖一个或数个冶铁作坊。
史料中记载,罗马的冶铁炉,最高可达1.6米,直径0.3米,而今天已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高度大多在3米以上。其中,河南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冶铁高炉,复原后的高度约为4.5米,容积约为44立方米,在同时期的冶铁炉里简直是个“巨无霸”。它的工艺、构造及冶炼能力在当时属于世界领先水平:整个冶铁炉采用椭圆形结构,炉子上有4个风口连接内径32厘米的陶制鼓风管,下部向外倾斜的炉墙与地面形成62°的夹角,这样一来,冶炼时炉内温度可达1000℃以上,以确保把铁矿石冶炼成硬度更高的生铁。
古荥冶铁高炉的产量很可观,据现代学者估算,一号冶铁高炉每天的生铁产量为0.5—1吨。如果说在春秋战国时代,生铁还是相对稀有的“高科技产品”,那么威武的古荥冶铁高炉则向后人表明:在汉朝,中国人已经能够大量冶炼生铁。而在欧洲的“铁器时代”,罗马帝国冶铁炉冶炼出来的大多是硬度有限的熟铁,与产量高、硬度好的汉朝生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欧洲人掌握生铁冶炼技术则要等到公元13世纪末14世纪初。
西汉中期以后,凭借先进的冶铁技术,冶铁工匠们开发出了炒钢技术:通过冶铁炉把生铁加热到1200℃,然后撒入矿石粉搅拌,就像炒菜一样,把生铁快速“炒”成优质的钢。河南郑州巩义铁生沟村曾出土过汉代炒钢炉,与其一同出土的炼炉等一整套设备体现了汉代冶铁技术的实力。
欧洲直到18世纪中叶才掌握了类似的炒钢技术。对于这一差距,罗马帝国时代的文献中有相关记载,比如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曾在其著作《自然史》里感叹: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与中国(汉朝)的钢相媲美。
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稳定的产量,使得汉朝军队装备的铁制兵器的比例不断攀升:西汉长安武库出土的兵器中,除了少量的青铜箭镞外,刀、剑、矛、箭镞、盔甲等装备几乎是清一色的铁器。先进的生铁冶炼技术为汉朝武装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在冶铁水平、冶铁质量、铁器装备率这几个方面,汉朝都有自己的优势。那么,在具体装备上,汉朝与罗马帝国的水平又是怎样的呢?想了解这一点,可以看看罗马士兵使用的短剑与汉朝士兵使用的铁刀。
在罗马帝国的军队里,短剑是最常见的步兵装备。受生铁冶炼技术所限,罗马士兵手中的短剑多以熟铁打造,硬度有限,因而往往不能造得很长,通常长60—80厘米,作战时以击、刺为主。(www.xing528.com)
汉朝时,随着冶铁技术的成熟,铁刀成为中国兵器中的主流。在山东沂南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士兵们多是持刀的形象。在汉朝的铁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1974年出土于山东临沂苍山县的“东汉永初纪年铁刀”。这把刀全长约111.5厘米,刀身宽约3厘米,刀背厚约1厘米,属于汉朝典型的“环首刀”制式,要比罗马铁剑长一大截,既能刺又能劈、砍,格斗时杀伤力极强。更为重要的是其工艺品质:经现代科学方法测试,这把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铁刀含碳量在0.6%—0.7%,完全符合钢材的含碳量标准;整个刀身的钢材是以炒钢的方式获得的,且经过反复锻打,无论硬度还是锋利程度,比同时期的罗马铁剑都更胜一筹。
留下“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豪言的西汉名将陈汤曾总结道:由于汉朝在铁刀、弓、弩等装备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周边的匈奴等敌人与汉军作战时,往往三五个敌军士兵才能对付一个汉军士兵。在汉军追奔逐北的沙场辉煌中,铁刀也有一份功劳。
在战场上,便利的交通也是影响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交战双方谁拥有更加便捷的交通路线,谁就更易取得胜利。
作为东西方的两大强国,罗马帝国与汉朝在道路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罗马帝国以罗马城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便由此而来。汉朝沿用了秦朝的交通网,并且更进一步——陆路交通从长安出发,东北方向可以抵达黑龙江地区;西北方向可沿“丝绸之路”到达中亚地区;西南方向则开通了“夜郎道”“灵关道”等道路,延伸到云贵高原。
此外,汉朝还修筑了一种独特的道路——栈道。与在平原上修筑大路相比,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栈道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中国古代修栈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年间,而能够代表汉代栈道修建杰出成就的就是著名的“汉中褒斜道”。
汉中褒斜道是汉朝西北地区一条连接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的特殊栈道。它最早修建于战国年间,毁于楚汉战争的烽烟之中,直到西汉中期才重新开通。重开的褒斜道南起褒谷口,北至斜谷口,全长约250千米。整条栈道基本开凿于陡峭的半山腰上——工匠们在坚硬的石壁上凿出0.8—0.9米深的壁孔,然后将木材插入,在绝壁上搭建起了一条宽度为0.9—6米的畅通道路。
随着这条栈道完工,关中平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距离大大缩短,来往更加便利。战争一旦爆发,这条道路还能为及时运送军备物资提供保障。
如果说罗马的道路是“大路”,那么汉中褒斜道这样的古栈道则堪称汉代的“高速公路”。畅通的道路如同血管,连接汉代大一统的中国各地,在辉煌的汉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
知识链接 汉朝冶铁业的影响力
汉朝的冶铁业对周边国家的文明发展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印度梵文中,钢铁一词可直译为“秦地生”,意即“来自中国”。苏联学者罗布卓夫等人认为:与汉朝同时期的安息国和大宛国都曾从中国大量进口铁器,木鹿(今土库曼斯坦梅尔夫古城)是中国铁器的集散地。从中国买来的铁制兵器被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称为“木鹿武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