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叙文
1.定义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记叙文六要素
包括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在有些情况下,六要素不一定都要出现,某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
3.写作方法
(1)叙述:对人物的经历、事物的发展过程做介绍、说明、交代。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如冰心的《小橘灯》的开篇:“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2)描写:对人、事、物、景做具体、形象的刻画。如冰心的《小橘灯》中描写小姑娘做小橘灯的过程,栩栩如生:“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用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3)抒情: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表达。如郭敬明的文章中的一段:“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看到无数的人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终究会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给人一种唯美的享受。
(4)夹叙夹议: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并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分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如《白杨礼赞》结尾:“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它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叙述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进而提出作者的观点——白杨树是坚强、质朴的,“我”赞美白杨树。
(5)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对赵州桥的说明:“赵州桥横跨在汶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 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 米,中部略窄,宽9 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4.记叙文分类
(1)侧重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小橘灯》。
(2)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荷塘月色》。
(3)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5.记叙方法
(1)顺叙。
顺叙也称正叙,是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在满月的夜里,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最后又回到家中。根据时间顺序,从情到景,复又归情,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有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倒叙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为了强化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将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片段提到最前面加以突出强调;二是为了增强文章的吸引力而特意将事情最精彩、最动人的高潮或结局先写出来;三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结构发生变化,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使用倒叙时应注意:一是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将事件的某个部分提前,其他内容仍需要进行顺叙;二是文章开头叙写的内容,必须是事情的高潮或结局,而且这个高潮或结局应该是整件事情中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三是必须交代清楚起止点,开头部分与正文部分之间要运用恰当的过渡句或过渡段,界限分明且衔接自然,否则会造成读者思维混乱,影响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
【示例】
小橘灯(节选)
冰 心
这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短短的,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找××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一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3)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事件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手法。插入的人物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说明等作用,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主题更突出。如鲁迅的《故乡》,开始用顺叙写“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想,当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自然地插叙了“我”儿时与少年闰土相会的一段回忆:少年闰土看瓜的形象、两人初次相见闰土讲的故事。插叙后又把话题拉了回来,再沿着原来的线索写下去。如果没有这段插叙,主题的揭示就不会这么深刻。正是因为有了这段插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就构成了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苛税、兵、匪、官、绅”为患的社会现实,大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示例】
一件珍贵的衬衫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那是1972 年8 月3 日的夜晚。我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留神插进了快行线。突然一声紧急刹车。一辆大型“红旗”轿车紧贴着我身体的左侧,嘎地停住了。我刚扭过头,这辆车后座旁的窗帘唰地拉开了。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立即跃入了我的眼帘。啊!我仔细再看看,真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像在询问:同志,碰着了吗?受伤没有?这时,总理的司机走下车来,站在我身旁问我:“同志,碰着没有?”我赶忙回答:“没事儿!没事儿!”有关人员迅速察看了现场,决定留下另一辆“红旗”轿车送我去医院检查,总理的车才开走了。
其实,我只是让汽车剐了一下,衬衫剐破了,后背蹭破了一点皮,有啥要紧?自己回家上点药就行了。可是,遵照总理指示留下处理这件事的工作人员,却坚持让我坐进“红旗”轿车,并且脱下衬衫叫我穿上,他自己只穿个背心。我百感交集,思潮翻滚。一个普通工人,由于自己的不慎,蹭破点皮,却受到这样的关怀、照顾,如果不是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不是遇到这样的好总理,哪会有这种事呢!
汽车很快开到了医院。检查将近结束时,屋内的电话铃响了。电话是打给这位工作人员的。通话时,我就坐在离电话机不远的椅子上。我听到,他在电话中说的是我的伤情和检查情况。原来电话是总理打来的。我出神地盯着那话机,心里十分激动,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繁忙,时间是多么宝贵,可是,他老人家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却挂念着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工人,亲自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周总理真是人民的好总理,我们工人阶级的贴心人哪!
检查和治疗结束后,这位工作人员打电话把我们车间的支部书记和我们班的班长请来,让他们同我一起到交通队去谈谈情况。“红旗”轿车把我们送到天安门交通队,我们谈了谈这次事故的经过。这时候,国务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匆匆赶来了,他拿来一件崭新的白色的确良衬衫,要我穿上。我心里激动极了,说什么也不肯收。我猜到,这肯定是周总理出钱买的。我的衬衫剐破了,可这是由于我自己的过失造成的。怎么能叫总理给我买一件新衬衫呢?但这位工作人员坚持叫我收下,说这是领导的指示。我只好收下这件珍贵的衬衫。
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多了。但是,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我深深知道,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二)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和主张。它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般表现在文章题目,或第一句话,或结尾。如吴晗的《谈骨气》这篇议论文中,论点即开篇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要想证明论点的正确,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最后,论据要新颖,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如吴晗的《谈骨气》的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据是“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 年被杀害了”。文中用古人名言及历史事例作为论据,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论据充分有力,论证严谨缜密。
3.论证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证方法有: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的事例证明论点,能够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富有哲理性、内涵深刻的话语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文章中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多种情况。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能生动形象地论证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常见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立论,是指作者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换一个角度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的论点正确的论证形式。如吴晗的《谈骨气》,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论证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观点。
【示例】
谈骨气(节选)
吴 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引用论证)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相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 年被杀害了。(举例论证)
(2)驳论。驳论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其写作思路为: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思路。
【示例】
拿来主义
鲁 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列现象:“送去主义”)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示弊端)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探根源)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三)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的解说,或对抽象信息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科学地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说明白,就要使用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子。在说明过程中,列举有代表性的例子作证,准确地说明事物。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是能够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2)列数据。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理或说明事物。采用列数字的方法可以使读者通过准确的数字对说明对象有准确的了解。
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球的能量达1.7 ×1014千瓦时,如果我们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即可望达到7 ×1013千瓦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 倍。因此,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
(3)打比方。借助于人们熟悉的具体事物来说明人们不熟悉又不易说明的事物。采用这种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对象形象可感。
骆马湖的水产品数量多,品质优。青虾、螃蟹以及菱角、莲藕等产量均居全省前列。骆马湖银鱼外形晶莹剔透,味道鲜美无比,出口量居全国第一,被称为地地道道的“银”鱼,正如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清清骆马湖》中所唱的那样:清清骆马湖啊,一望无穷,站在那湖岸上啊,从西望不到东,秋水养肥虾和蟹,碧波怀抱菱和藕。丰收的渔歌一声声,唱到我心中……
(4)作比较。就是用同类或相关的事物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美国德克萨斯州那么大。
(5)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周密扼要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基本规律。在语言形式上往往采用判断句式。
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被称为“生物入侵者”。
(6)画图表。为了增强说明的直观性,利用图表来辅助说明事物或事理。这样,抽象复杂的事物通过简明的图表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给人以清晰的认识。
(7)引用资料。即摘引有关名言、文献、科研成果等来说明事物的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歌,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
(8)作诠释。是指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简明扼要解说的方法。此方法能让读者对介绍的对象有比较概括的了解。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写作时都要注意写作的顺序,这种顺序一方面展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思路与结构,另一方面是读者阅读的指向路径。一般地说,说明文有以下几种写作顺序:
(1)时间顺序:就是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顺序。时间顺序一般都有表明时间的标志性语言。
(2)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来安排顺序。空间顺序一般都有表示方位的词语。
(3)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或人们审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从主要到次要、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本质等。
(四)材料与立意
如果说文章中心主旨好比“骨架”,那么材料则是“血肉”。骨架明晰,血肉丰满,文章才“言之有物、情真意切、生气充盈”。因此,一方面要明确文章中心,提炼文章立意;另一方面还要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
立意即中心思想。立意的基本要求有:一是立意要贴切。立意要符合题目要求和命题意图。如标题为“难题”时,写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最适宜。二是立意要健康。一篇文章赞扬什么(或歌颂什么),批评什么(或揭露什么),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都应该使别人读了以后受到教育或启发。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这篇文章就是有积极意义的。三是立意要集中。一篇文章必须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不能分散,不能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中心。四是立意要新颖。要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来考察材料,做到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中深深地挖掘出他人从未发现的思想内容。
明确立意的方法主要有关键词分析法和因果推理法两种。
考题中阅读材料及题干,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再寻找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关键词的内涵进行阐释,找出其引申义、比喻义,列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几个立意,最终根据命题意图,运用教育学理念从中选择最恰当的立意进行写作。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个学生进商店,分别买饮料。一个人说,我喜欢喝果汁,味道是甜的;另一个人说,我喜欢喝咖啡,苦中带甜;还有一个人说,我喜欢矿泉水,味道是淡的。一个老师听见了,若有所思。
根据此情景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 字。
(1)找关键词:三个学生;分别;果汁、咖啡、矿泉水;老师。
(2)逻辑关系:三个学生同样要买饮料,由于喜好、兴趣、需求不同,三个人的选择也都不同。“同与不同”给我们教学上的启示。
(3)解析关键词的含义:结合“老师若有所思”提炼出引申义、比喻义。三个学生买饮料:是指学生的意图、目的、想法是相同的;果汁、咖啡、矿泉水:可以引申为学生的喜好、性格、学习成绩是不同的;老师若有所思:在班级中,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既应该注意班级整体,又要关注学生个体;既要注意共性,又要关注学生个性。
(4)可选用的立意:
①教育应有教无类。
②教育需要理解学生。
③教育要因材施教。
因果分析法一般适用于案例型、故事型的材料。教育写作中会出现哲理故事、社会案例等材料,阅读给定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针对此类题目的作答,可以采用因果分析法寻找立意。具体方法是:先确定结论(即故事的结果),再分析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最终明确立意。
【示例】
一个中国学生在日本的一个果园参观,看到每棵收获结束的果树上都留着几个果实,学生很纳闷。农场主人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原来这些果实是给鸟儿留下的。
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从教育观角度,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1)找结果:果树上留下了果实。
(2)推原因:果实是给鸟儿留下的。
(3)引申义(比喻义):从教育观角度分析,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留下爱心、善良、知识、希望……
(4)可选用立意有:
①留下爱心,关爱学生;
②播种知识,留下责任;
⑧留下宽容,尊重学生;
④鞠躬尽瘁,留下奉献。
材料就是为了写作的需要而收集的一系列事实和事理。一般来讲,记叙文的材料多以生动典型的生活场景为主;说明文的材料多以数据图表或客观事物为主;议论文的材料多以富有逻辑思辨的事理与事实依据为主。材料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1)来源之一是自己的生活体会。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我们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细心体会外界环境,或触动心灵,或牵动情思,或引发思考,或启迪智慧。它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座高山,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古人见柳思离别、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等等都来源于生活感悟。储备材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根据这些挖掘材料。
【示例】
让母亲穿着心安
去年冬天,我们这个小城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寒冷。我的服装店进了一批羽绒服,生意不错。
这天上午,刚做完一笔生意,一对母女进来了。两个人的穿着虽然干净整洁,但很廉价。进店后,女儿先看款式,母亲先看价格。母亲被衣服标签上的数字吓了一跳,连声说太贵。女儿压低声音,附在母亲耳边说:“妈,试试吧,反正试又不要钱。”
可能不忍心辜负女儿的心意,母亲一边诚惶诚恐地试穿,一边说着款式太时尚、颜色太鲜艳等等。她在试穿一件墨绿色羽绒服时,眼神中有着明显的喜欢。女儿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她轻描淡写地说:“不好就算了,我们走吧。”
望着她们的背影,我摇了摇头。
晚上六时,我正要关店门,一个人匆匆进来了,是那个女儿。她看着我,指着那件墨绿色羽绒服说:“我要了。”
我暗自好笑,看来,她做了半天的思想斗争。等她付过款,我找出包装袋准备装衣服。她突然说了声“等等”,低下头,在手袋里翻找着什么。最后她找出来一把小剪刀,瞅了好半天,小心地在羽绒服的腋下剪开一道指甲盖大小的口儿。
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她的手机响了。她接听:“嗯,妈妈,我正准备打电话给您呢。告诉您一个好消息,下班后我陪同事逛街,在另一家店里发现了您上午试过的那种墨绿色羽绒服,一百元不到……当然是真的。这衣服腋下破了一点点,商家只好降价处理……嗯,破的地方很小,也不打眼,您补上两针保证谁也看不出来。是呀,我买了。是呀,运气可真好……”
我顿时领悟。一件有着瑕疵的羽绒服,反而会让穿它的人更觉得温暖。
【点评】“我”作为服装店老板,仔细观察生活,叙述了身边发生的一件感人故事。文章以第一人称书写,语言朴实但情真意切,用普通的故事感染读者,表达了女儿对母亲的爱。储备素材首先要善于感受生活,调动记忆,选择恰当的生活片段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2)材料的另一来源是课本。充实文章内容,课本素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仓库。积累课本素材,可以从关注名人开始,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等人的诗词、典故,这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地提升作文档次。如要描写仁义英勇的特质,就有烛之武凭借他的智与勇说退秦军;刘邦明知去鸿门赴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反顾地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鸿门宴上脱身;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畏惧,愿与和氏璧共存亡,最后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以他的机智与英勇保护了赵王的颜面。
也可以利用课本知识进行书写。如写恒心毅力或逆境成才的《游褒禅山记》,用“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来说明坚持的重要性。《伶官传序》中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时,宠幸伶人,骄奢无度,最终身死国灭。因此可以用此文内容来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意义。
【示例】
《后庭花》的自述
——读《泊秦淮》有感
风萧萧兮雨霖霖。千年的时空如同甩着长尾的流星,转瞬即逝,风华不再,泪亦流尽。让我们在古乐中吟唱我们的千年吧。
我本名《玉树后庭花》,生于南朝陈后主手中,那是何等堂皇风流。当宫廷乐师将我柔美的琴声弹出时,美女如云,我被无数的赞美与惊叹所包围,我知道优美如我,生就注定显赫,我将被代代传唱,世世不息地流传,为文人雅客等世间之人铭记永远。
妙用课文素材是一个难以穷尽且不断创新的话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还要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作文材料的剪裁加工,主要包含取舍、详略、组织。材料的组合,是指根据文章中心思想表达的需要精心选择适合的材料,应以求真、求新、求精为准。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选材求真,就是要选那些有自己的真实体验、真情感悟的素材。刘禹锡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选材求新,就是要独辟蹊径,彰显自己的个性。或采撷跃动着时代脉搏的材料,或推陈出新,以新的视角对旧材料进行个性化的挖掘,赋予其新内涵。“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选材求精,就是根据文章立意,以百里挑一的严格态度遴选材料,使所选材料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和表现力,如此方能获得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
【示例】
人之常情
我是一粒沙,一粒随风飘泊了千年的沙。
我飘过一群行色匆匆的男人。他们手执各种工具,风尘仆仆,汗水直滴入脚下的土地。拐了个弯,稍远处依稀可见炊烟袅袅升起。女人牵着孩子站在屋前,神情充满企盼。男人们纷纷劝起为首的男子:
“禹,回家去看看吧,你已经三年没见嫂子了,还有没见过面的儿子。”男人山一般强壮的身躯微微有些震动,随即坚定地摇了摇头说:“不。还是治水重要。她会理解。”于是,他又踏上了向前的道路。我飘上前去悄悄问他:“这是为什么?”禹憨厚地笑了笑:“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我有些疑惑。
我飘过一户满目缟素的庭院。女人们身着素衣却并未落泪,只是那满脸坚毅仍挡不住红了的眼眶。我继续看下去。这奇怪的一家似乎姓杨。只见她们将长枪换上白缨,在灵堂前齐齐下拜。最年长的老妇人声音有些颤抖,她说:“纵然夫离子散,也定要守住这大宋江山。”起身再拜后,女人们毅然跨上了西征的战马。我飘到老妇人耳边悄悄地问:“这是为什么?”老妇人凄然一笑:“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我更感到疑惑了。
我飘过一群人,看到一旁立着的碑上写着黄花岗。人群中,七十二人傲然昂首挺立,身后是挥舞着屠刀的剑子手。为首的女人愤然地说:“愿以我众人之鲜血,换明日中国之新颜。”其余众人皆高声附和,他们坦然闭上了双眼。我飘上前问:“这是为什么?”她淡然一笑:“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我愈发疑惑。
我飘过一间会议室,一群身着白大褂的人正神情激动地商议着什么。我凑上前去细听,哦,“非典”爆发,医生们正抢夺着第一线的岗位。银发老者拍案站起:“我去,我年纪大了就算有事也没什么可惜。”不顾大家的劝阻,老人穿起防护服走出了会议室。我飘上前去问他这是为什么,他一笑:“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又是这句话,我更疑惑了。
我飘过一座县城,昔日的繁华已成一片废墟,哀鸿遍野。一群人围着昏迷的年轻战士抢救着,他却突然坐起:“我要去抢救群众。”人们劝他歇歇吧,他已经不眠不休几天了,他急得仿佛快要流泪:“就让我再去抢救一个群众,就一个也好。”我飘上前去问他:“这是为什么?”他羞涩地一笑:“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
【点评】此文作者想象自己是一粒沙子,随风漂泊,见证千年历史的“人之常情”。选材从大禹治水到杨家将西征,到黄花岗烈士就义,再到白衣天使抗“非典”和震灾中年轻战士救灾,以这样一个个具有历史深邃感的事件来表现“人之常情”,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典范,与将“人之常情”写作思考局限于当代人的想法相比,更显新颖独特,具有说服力及历史的厚重感。
详略,是指表述材料、说明观点时用笔的轻重、繁简。《文心雕龙·熔裁》篇中说:“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字删而意阙,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他所说的“删”和“敷”就是“详”与“略”的处理。确定材料的详略,一要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与文章主题密切关联的,当详;联系不紧的,可略;毫不相干的,则删。二要顾及读者的情况,议论性文章中,读者有所了解或容易接受的材料,可从略;反之,读者感到生疏或难于把握的材料,则须从详。在抒情性文章中,易于激发读者感情、引发他们共鸣的材料,从详;一般材料,从略。三要结合文体的特点,在记叙性文体中,为了突出重点,显示出疏密相间的结构美,对于某个能突出人物个性的精彩细节常常用详笔,而对跨越较长时段的事件则可能一两笔带过;在议论性文体中,作为主要论据的材料应详写,辅佐性的材料自然要简略些。如此才可收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示例一】
狮子和羚羊(简略版)
在非洲大陆上,生活着狮子和羚羊。
每天早晨,羚羊睁开眼睛所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更快,不然,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也从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它的脑海中的一个念头是:我必须追得上跑得最快的羚羊,要不然我就会被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羚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
生活就是这样,无论你是羚羊还是狮子,当太阳升起之时,你就毫不迟疑地向前奔跑。生命很痛,但痛也要活着,我们不但要活得好好的,而且还要活得有诗意。尽管活着会有无数的不如意,但我们还是要活出生命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珍惜生命。上帝只有一个,一个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而人类的生命却有无数个,在这些无数的生命中,会有你未曾发现的美丽……
【示例二】
狮子和羚羊(详细版)
在非洲大陆上,生活着狮子和羚羊。狮子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速度能达到每小时110 多千米。它喜欢捕食的猎物——羚羊,速度是每小时90 千米左右。每天早晨,羚羊妈妈睁开眼睛所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孩子:你必须跑得更快,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跑得更快,不然,你就会被狮子吃掉。而就在同一时刻,狮子也从梦中醒来,首先闪现在它的脑海中的一个念头是:我必须追得上跑得最快的羚羊,要不然我就会被饿死。于是几乎是同时,羚羊和狮子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
狮子尽管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但是它用这个速度跑上三次,就会气喘吁吁,速度也慢下来了。而羚羊是长跑冠军,它可以用每小时90 千米的速度跑很远的路程。因此,狮子追捕羚羊时,如果追一段距离还没追上,狮子自己就会放弃了。决定狮子和羚羊生存的一是时间,二是速度,三是耐力。
21 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每个孩子的天资会有所区别,但孩子的竞争是公平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现在的孩子不仅要重视成绩提高,也要重视素质成长,不仅要心灵健康,更要有健壮的体魄。
【点评】狮子和羚羊的故事是经典故事,详略应根据文章的需要来灵活处理。当表达“为生存而拼搏努力”这个思想时,只需介绍故事中狮子与羚羊的想法,而无需介绍结果,可以选择示例一的写作方式。当表达“如何正确教育下一代”这个意思时,就可以详细介绍故事的过程及结果,以增强说服力,可以运用示例二的写作手法。(www.xing528.com)
组织,是材料的组合,是指根据材料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将材料合理归类使用。组合材料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用来说明同一问题的材料要互相支持、扶助,而不可互相矛盾、排斥。但是,有些表面看来“相反”,实际上体现着对象(人与事)的多面性、复杂性,或者能够在对照中揭示对象特征的材料组合,却又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二是根据材料的性质和分量决定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排列顺序。写记叙文,刻画主要人物,可正面描写,精选最能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细节;可侧面烘托,精选其周围人物对他的评价来映衬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可反面对照,通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言行对比,突出其个性风采;写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时,可运用正反对比突显、同类并举强调、面上概括数例与点上个别举例相结合、类比引申、比喻阐释等多种技巧来组织论据,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使用一组同类事实论据,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力求举例有条不紊。
【示例二】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节选)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操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出身官宦家庭,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行人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予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的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曹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些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臣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世人都说“曹操是奸雄”,主要是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作者认为他是“治世之能臣”,强调的是他“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的英勇及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广阔胸襟和浪漫情怀,以此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组织能力。
(五)结构的组织与安排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中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的具体形式。它就好比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没有了它,各种材料就犹如一团乱麻,不能形成一篇文章,主题也无从揭示。在明确立意、剪裁材料之后,就要考虑有效地安排材料,使文章段落清晰、结构完整。文章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开头、主体、结尾等部分。
“题好文一半。”好的标题往往是传达文章主旨、内容和意蕴之神的“眼睛”,它可以为文章画龙点睛,增添色彩,从而诱人阅读。标题的形式要求有:文题相符、简洁醒目、明确具体、新颖别致。拟写标题的基本方法有:
(1)点事实。事实指事情的实际情况,实有的事情。点事实,就是把材料中反映的某一事件或问题简单概括出来作为标题,也可以直接引用材料中的原话做标题。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所涉及的事件或问题,一般是材料中的一个点或一个面,这个点或面往往最能反映材料中心,最具有代表性,最能激起作者的强烈感情,如《我最敬爱的蔡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点论题。论题往往是在材料中提炼概括出的材料的共同主题。点论题也就是说标题告诉了读者该文的议论范围。其特点为标题中含有“说、谈、论、讲”等词语,如《谈微博时代的网络问政》《谈诚信》。
(3)点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最基本的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所有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用中心论点做标题,可以鲜明地告诉读者作者的见解和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可以一目了然。此种标题多用判断句或陈述句形式表达。点论点是写作题目拟定最常用、最推崇的一种拟题方法,如《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责任是教师的使命》。
【示例】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您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阅读上述材料,自定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议论文。
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根据材料作文的特点,在拟定题目之前,最重要的是挖掘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内涵,然后挑选最有把握的一点进行写作。
具体对此道材料作文题而言,首先是审读材料。在这个故事中,大师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好的鼓励”需要智慧,“鼓励”是一门艺术,以此点立意,写一篇议论文,可以尝试拟定作文题目如下:
点事实—《评大师鞋带的“系”与“解”》
点论题—《谈鼓励》《浅议鼓励的艺术性》
点论点—《鼓励需要智慧》
在准确拟定题目的基础上,通过引用名言、巧用修辞等方法对题目进行优化,尽量使题目新颖灵活,用个性化特点吸引读者眼球。优化题目的方法有:
引用法是指在拟定标题时由于其论述的主题或范围与某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古诗文句、影视片名、歌曲名等意思相吻合,直接把它们引过来做标题的一种拟题方法。
(1)引用名言警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教重于言教》《不患寡而患不均》。
(2)引用成语典故。《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引用古诗文。《言必信,行必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引用通俗歌曲歌词。“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修辞法指采用一定的修辞格进行拟题的一种方法。在现代汉语中,大约有21 种修辞格,比较常用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排比、对比、夸张、反语、设问、反问、顶真、反复等12 种。在题目拟定中常用的修辞格为以下几种:
(1)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一种修辞格。比喻的作用有三种: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会;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用比喻修辞格拟题,可以使标题生动、形象、新颖。如《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用宽容打开学生的另一扇窗》《让公平之光洒遍教育大地》《开启因材施教的新航程》等。
(2)借代,指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借代与比喻不同,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也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而比喻重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采用借代辞格拟题,可以使题目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如《对“五道杠”少年不妨多些宽容》《“范跑跑”跑掉了良心》。
(3)双关,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恰当地运用双关,一方面可使题目幽默,饶有风趣;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题目的表现力。如《填鸭添压》《因材施教还是因“财”施教》。
(4)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格叫对偶。对偶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严中有爱,爱中要严》《营造温情氛围,呵护学生自尊》《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
(5)其他。作文题目拟定有时也用反问、比拟、反语、夸张等修辞格来拟定。
比拟:《森林的控诉》《文化遗产商业开发之风该刹车了》。
反语:《教语文要学会“偷懒”》。
改写:《生于改变,死于顽固》《金钱诚可贵,爱心价更高》。
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小巧、亮丽、引人注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尤其是考场作文,倘若能别开生面地开头,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之感,就能很好地调动老师的评阅积极性,往往就因这个好开端而使作文得分上升一个得分档。记叙文开头方法有多种,易于操作及掌握的方法有直入主题式、设置悬念式、描写抒情式等。
(1)直入主题式。即在文中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拐弯抹角。单刀直人,是作文开头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是这样开头的:“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直接叙述最难忘的老师是蔡老师。如朱自清的《背影》是这样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
(2)设置悬念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著名的声乐专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合唱训练班学生中间,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的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课目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和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间不少是有国际声誉的,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本文的开头用一个故事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用故事、案例、问题设置悬念,进行开头。
(3)描写抒情式。用几句恰当的议论抒情做文章的开头,或感染读者,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这类开头多运用于讴歌、缅怀类主题的文章,好处是因情深意浓、感情真挚,很能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如文章《心思系着两个故事》的开头:“近来,心头常莫名其妙地懊恼,恨不得离开爸爸妈妈,甩开同学,一个人跑到荒野外,光着足,躺在草地上,闻泥土的气息,看天边挂起第一颗星星,什么也不想,抒出积于心中的闷气、浊气,把城市气一股脑儿吐个干干净净。或者,一任想象驰聘,让梦回故乡,与高山流水为伴,与鸟儿们为伍。”此开头文笔委婉生动,引起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挖掘生活经历、利用文学诗句作为开头,既能体现文采,又具有感染力。
2.主体部分
记叙文的结构布局可以按照时序顺进式、平列展开式、穿插回放式排列。
(1)时序顺进式。即选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片断按时序进程进行描写,其内容层次依次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其模式如下:
开头(引出话题)→作文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人或事物)→结尾(抒情、议论)。
【示例】
无声的幸福
树叶落尽的季节,我在冰凉的泥土里埋下了一粒玉米种子。在我用心挖好坑并准备把种子放入的时刻,爸爸说:“现在种下去是不会发芽的,等到春天再种吧!”我没有理会,固执地把种子放入并用泥土盖好。在爸爸无奈的目光中,我站起身,在松软的泥土上直踩了几脚。
别人都在春天播种吗?为什么我要和他们一样?有没有人曾试过在深秋的午后,开一处幽静的地方,种上一粒种子?那会是一种心情,一种与春风拂面时播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谁说埋下一粒种子,就一定要待它长出苗来?我只是想:那片春夏热闹过的土地,也许此时已很孤寂了吧!那么,将一粒种子种下去和它作伴,不是更好吗?
人们总是在给予的同时期待着,索要着,他们付出了就一定要求回报。他们太看重播种后收获丰收的喜悦心情,而忽略了播种那一刻的心情。大地是需要一粒种子埋入它的体内,只属于它自己的。我懂——因为我也是孤寂的。只是,谁来懂我?走了很远后回头,发现爸爸还站在原处,呆呆地。我明白自己刚才的态度深深地伤害了爸爸,可他却没有责怪。只是想刻意地去忘记,忘记昨天、明天、后天,忘记自己,忘记一切!
入冬后的不久,我已淡忘了那一粒被我固执埋没的种子。直到春天的那一抹绿意悄悄爬上枝头,爸爸催我去浇水。浇水?我一脸迷惘。爸爸笑着说:“你去年秋天不是种了一粒种子吗?是该浇水了。”我终于记起了深秋的那一幕。
突然有一天爸爸告诉我种子发芽了!对于父亲的话我毫无反应。爸爸拉我出门,我跟在他身后,懒懒地挪动着脚步。站定后,我真的看到一株嫩绿的幼苗在风中冲我微笑。
我是想微笑的,可我的眼眶终于没有囚住沸腾的泪水。望着身边的爸爸,我哭了,彻底地哭了。
那一刻,我明白原来自己并不孤寂!
那一刻,我明白什么叫做幸福!
只是,他并不知道,那粒种子是从煮熟的玉米上掰下来的,并不可能发芽!
真正的幸福正如此,愈深愈无声。天地间每一个角落都传递着幸福的信息,它让我们感悟到:幸福的世界真好!
【点评】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秋季、冬季、春季,记叙玉米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借此抒发作者感悟父爱、体会幸福的感觉。
(2)平列展开式。选取不同主体、不同场景的片段或将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展开,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基本模式是:材料①;开头(引出话题)→作文主体→结尾(抒情、议论);材料②。
【示例】
故都的秋(节选)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集子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点评】文章以空间为布局,叙述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特色,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文章分别描述北国之秋、江南之秋以及中国文人对秋的赞扬,从不同领域和空间平列展开,抒发对秋的感悟。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秋院感秋、秋槐缀秋、秋蝉啼秋、秋雨叹秋、秋果盛秋;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
(3)穿插回放式。即利用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以某一物象为线索,将描写的内容通过插入、回忆、倒放等方式串联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操作的关键是选好串联的物象,并围绕一个中心截取生活中的材料。其模式为:开头(提出话题,引出材料①)→发展(引出材料②)→结尾(抒情、议论)。
【示例】
鲁迅先生记(节选)
萧 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
有时候许先生(许广平)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既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点评】这篇文章,一方面是着重写回忆,通过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来抒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另一方面,睹物思人,见到花瓶而思念先生,写出物是人非的感怀。作者把刻画人物与描写叙述“万年青”对照起来,回忆与现实相互交叉,既选取典型细节从正面描写,又抓住“万年青”的特征从侧面象征鲁迅先生的个性形象,两方面有机结合,突出表现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3.结尾
李渔曾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笔留连,若难遽别。”所谓“媚语”,即富有文采、意蕴深刻的语言。有文采的结尾,耐人寻味,会让评卷老师爱不释手。收尾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词虽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乐章,一曲终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荡、缭绕。
记叙文的结尾,应该简洁明了,有感染力,讲究语结而意不结,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可操作性较强的记叙文结尾方法有画龙点睛法、首尾呼应法、抒情议论法等。
(1)画龙点睛法。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如《枣核》的结尾:“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首尾呼应法。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灵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如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开头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3)抒情议论法。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鲁迅的《故乡》:“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议论文的开头应该表达三层含义:表达、说明、阐释中心论点的意义、重要性;阐释、说明中心论点的作用;表明作者的态度。只有在开头表明了中心论点的重要性、论证的必要性、自己对中心论点的态度,才能真正把议论文开头的内容要求把握准确。根据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议论文开头可以采用设问式、排比式、引言式等。
(1)设问式。在提出观点之前,先设置一个反面观点,通过对其简要的批驳,顺其自然地得出文章中心。或者在文章开头中直接提出疑问,在文章写作中慢慢回答开头的疑问。如《责任》:“警察能只顾及个人利益而对坏人坏事视而不见吗?医生能只顾及个人利益而对垂死患者置之不理吗?战士能只顾及个人利益而对祖国的灾难撒手不管吗?答案是否定的。同样,每个社会人都要担当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关爱学生。”通过排比式的反问句引出答案,提出论点。其特点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作用是能引起注意,引发思考,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2)排比式。借助一系列与观点一致的语句、事例构成排比,进而水到渠成地开头。如此,开篇即可让读者感到一股迎面而来的不可遏止的气势。如《责任》:“2010 年,玉树楼塌地陷,正是勇敢的战士职责在胸,奋勇当先,不顾自我安危抢救灾民,中华大地不再呜咽;2010 年,上海彩旗飘扬,正是坚强的世博工作者职责在胸,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才让国民不出国门就能走遍全世界;2010 年,中华民族经历了大喜大悲,正是全国人民职责在胸,团结一致,不畏艰险冲向前方才共渡难关。只有每个中华儿女都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社会才能步步前进。同样,教师只有谨记责任,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字数相等的三个及以上的词句的排列表达,既文采斐然又使观点明确突出。
(3)引言式。在阐述观点之前,先采用一句与中心观点一致的哲理警句、名人名言作为引子。如此,文章中心观点的得出就会有理有据、恰到好处。如《责任》:“自古以来,多少仁义之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职责,为天下之危而忧,乃至洒热血以扶大厦;岳飞从小把‘精忠报国’四字刻在背上,以用来时刻警醒自己;文天祥面对敌国的侮辱和虐待誓死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光辉;杨靖宇不屈服于日寇的淫威,死时肚里只有棉絮和草根。作为新时期的社会公民,我们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但分内的职责应牢记心间,并身体力行之。”同样是“责任”这一主题,通过引用名言警句体现作者的理论功底、文学素养,增加文章亮点。
议论文的结构以形式分类,一般是“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以内容分类,一般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环节。逻辑关系上常用的有递进式、并列式。
(1)结构布局。
①递进式。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或者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层次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田野里、山坡上、道路旁、花园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朵朵鲜艳的花。不管脚下的土地是否肥沃,也不管是否有人停下来观赏,它们总是那么自信、那么骄傲地悄然绽放。其实,身为教师,从这些绽放的花儿身上,我们能得到很多生活的启迪。
请以“绽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 字的文章。
总论点:我要在教师岗位上实现事业之花绽放,奉献青春、爱心、知识。
分论点1:做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理论素养和授课能力。
分论点2:做好教育工作,其次要摆正心态,不畏辛苦,关爱学生,教育学生。
分论点3:做好教育工作,最后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分论点之间是递进的关系。绽放事业之花,做好教育工作,需要首先实现自我成长,其次摆正心态,正确对待教育工作。最终的目标是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为教育发展、学生成长贡献力量。
②并列式。并列结构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分解中心论点,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
【示例】
请就你的理解说说教师的责任。不少于800 字。
总论点:教师有责任改进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学方法。
分论点1:教师有责任使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分论点2:教师有责任执行学校的规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并以符合伦理的方式处理所有的问题。
分论点3:教师有责任成为所扮演角色的模范。
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包含和支撑的关系,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这种结构模式形成了议论文的提纲。考生再根据储备材料充实内容,即可形成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作文。
(2)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常是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论证的效果。例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鲁迅先生在文中举了一个“穷青年”的例子,来论证国人思想中“拿来主义”的几种表现,从反面说明“拿来主义”在中国的现状。
②引用论证。引用论证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增强说服力。引用论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的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引用论证方法多变,比较灵活,通常引用的句子后带有作者的解释。例如,吴晗的《谈骨气》中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作者引用了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来论证总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是指在议论文中用自己的语言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证明论点。例如,培根在《谈读书》中用自己对读书的见解来证明读书的意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作者在文中先从各个学科的角度来解释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对人的“才智”“身体”“智力”都有积极意义,同时又在自己的解释中体现出各个学科的特点。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例如,荀子的《劝学》中用对比的方法来论证:“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在文中用“蚓”与“蟹”的对比来论证总论点“学不可以已”。
议论文的结尾是延伸文意、收束全文的关键,是对论点的充分显示和升华,也是衡量考生写作水平的标尺。好的结尾必然使文章整体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统一,使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更加深刻、鲜明。可见,精心设计结尾十分重要,切不能掉以轻心。
(1)总结全文。总结全文,再现中心论点。在结尾中的常见字眼有“总之”“总而言之”“因此”等表示结束性的词语。如《说“自强”》的结尾:“综上所述,自强自立在个人成长和成材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雏鹰经过风和雨的洗礼,终究能成为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靠的是自强自立的信念”,是非常典型的总结全文式结尾。又如《推动互联网发展》:“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今天,无论‘堵’与‘疏’,都要依法进行。打击、管理既要依据刑法等实体法,也要遵循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打击不能搞大呼隆,一阵风。打击淫秽色情网站,现场勘验、搜集证据都要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在打击不法行为的同时,也要注重合法权益的保护,惟有如此,才能做到‘堵’‘疏’结合,进而推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2)展望未来。用形象或哲理性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见解,发表评议,警诫世人。这样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给人以启迪,引人深思。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文的结尾:“人生之精彩就在于其不可预测性。不同的心态、不同的选择会给人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握好心态这把剑,让乐观、希望、坚强伴你左右,带给你一个良好的视角,让你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众多景色中看到和风、彩虹与阳光。”又如《用微笑战胜坎坷》的结尾:“让鲜花在你的微笑中开放,让坚冰在你的微笑中融化,让心灵在你的微笑中拥有天使的翅膀。让坎坷的道路在你的微笑中拓平,让坎坷的人生在你的微笑中尽显光芒。”用优美的文字引发人们对未来的展望及思考,发人深省。
(六)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对语言运用质量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它要求用词能完整表达概念的内涵。切合语境与对象,涉及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的要求。准确用词要注意几个“符合”:
(1)符合情境。选择词语要注意情境的制约,写作中使用的词语都处在全篇或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只有根据特定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同样的词语用于不同的语境效果,迥然不同。
(2)造句通顺。组句应依照一定语言的语法、逻辑规则进行,否则会出现语病。应注意:句子结构要完整;词语搭配要稳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3)符合列象。仔细辨析同义词的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包括风格、色彩和用法等)的同中之异,这有助于恰如其分地叙事写景、表情达意、释物明理。
鲜明,是语言运用的原则之一,具体指的是遣词造句时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表达时要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分明,观点明确。
(1)恰当选用词语。在通常情况下,尽量不要使用表意模糊的词语来表情达意。尽可能少用“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来表明态度与观点。多使用“坚决反对”“完全错误”“决不能这样”等词语来表明自己所持的鲜明的态度。选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时,要关注整个语境,根据在表达时的不同态度和感情,选择词义的褒贬。
(2)恰当选用句式。可用肯定的语气来表明观点,还可以选用双重否定或反问句式来加强语气,使自己观点的表达更加鲜明而强烈。注意整句与散句的使用。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生动是就表达效果来说的,它要求用语具体形象,注意炼字炼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运用灵活的句式等。生动的语言不但具体形象,活泼多变,有声有色,而且感情充沛,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具体来说,要想语言生动,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使用描绘性的词语和具体形象的写法。描绘性词语绘声绘色,富有动感,用在合适的地方便显得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表达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东西鲜活起来。
(2)多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格。要特别重视比喻的使用,因为它的主要功用就是把抽象的对象具体化、形象化;而拟人的功用是使无生命的对象仿佛充满了生机和感情,也使它生动起来。
修辞能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独具特色。借助修辞格来增强语言表达的鲜明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这一点在拟写标题时显得尤为重要。
(1)巧用比喻,妙笔生花。
如比喻“死亡”,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比喻“婚姻”,钱钟书的《围城》说:“婚姻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比喻“师爱”。师爱像冬日里和煦的阳光,温暖孩子们的心灵:师爱像沙漠里的一泓清泉,灌溉孩子们渴望知识的心田;师爱又像一盏明灯,在黑夜中,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假如师爱是大海,孩子们就是大海中自由遨游的鱼儿;假如师爱是大山,孩子们就是大山中郁郁葱葱的小树;假如师爱是蓝天,孩子们就是天空下自在漂浮的云朵。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爱。
(2)巧用排比,文采斐然。
如谚语:“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好老师是什么?好老师是一把钥匙,为了学生的丰满,可以开启一座座知识的宝库;好老师是一支蜡烛,为了学生的前程,可以照亮一条条成才的路途;好老师是一堵厚墙,为了学生的安危,可以阻挡一场场狂暴的风雨;好老师是一缕春风,为了学生的成长,可以化为一滴滴滋润的雨露。
(3)巧用比拟,情感细腻,生动形象。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拟物: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即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老师默默奉献的形象早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4)运用夸张,增加表现美。
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巧用设问,引人注意;巧用反问,强调情感。
设问。如鲁迅的《生命的路》:“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
反问。如瞿秋白的《乱弹·堂吉诃德的时代》:“你或者要说:这几万万人差不多都不读书。那么,我反问你一句:你看不看见小茶馆里有人在听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用反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
(6)运用对比,突显主题。
把两类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易于理解。如《管子·牧民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诸葛亮的《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如描写学生的读书情况:“现在的学生对读书的态度差别很大。有的学生,认识明确,目标清楚,学习努力,成绩优良;有的学生,认识模糊,没有目标,学习没劲,成绩很差。”
(7)运用双关,巧妙机智。
如《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曲波的《林海雪原》:“可是匪徒们走上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没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被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露出了他们的马脚”实指露出了匪徒们的破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