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逻辑规律及应用范围详解

逻辑规律及应用范围详解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逻辑学里,逻辑规律主要考查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针对同一对象的思维活动。(三)考点拓展与学法指导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在适用范围、内容要求、逻辑要求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表现为“模棱两不可”,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表现为“自相矛盾”。

逻辑规律及应用范围详解

(一)基本定义

逻辑规律是人们在进行逻辑思维活动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时必须遵守的思维规律之和,它在一切思维活动中产生制约作用。在逻辑学里,逻辑规律主要考查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针对同一对象的思维活动。

(二)要点理解

1.同一律。同一律的内容表述: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和它自身是同一的,要么同真,要么同假,不可能一真一假。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典型逻辑错误有四种: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转移命题、偷换命题。同一律的公式表示:“A是A”或“P→P”。

注意事项:(1)概念的同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内容要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时,各方使用的概念的内涵、外延要保持同一。(2)判断的同一。同一主体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必须保持一致。这个判断是真的,就是真的;这个判断是假的,就是假的。

2.矛盾律。矛盾律规定,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命题不能同真或同假,一定是一真一假。通常可表述为“A不是非A”。违反矛盾律要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注意事项:(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所使用的概念本身不能包含有逻辑矛盾,不能用同一个概念反映两种不可共存的属性,更不能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反映同一思维对象。如“目光敏锐的瞎子”,这个概念本身具有逻辑矛盾,既然是“瞎子”、就不可能目光敏锐,所以概念本身不可能成立。(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使用的命题必须前后一致,对两个同时出现的具有矛盾关系或者反对关系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它们为真或否定它们为假,否则就无法自圆其说。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叫自相矛盾,主要表现:(1)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同时加以肯定。(2)在同一个命题里,把两个相互否定的概念强行扭结在一起。如:我基本上完全同意小刘的意见。因为“基本上”和“完全”是程度截然相反的两个词语,“基本上”就不可能“完全”,“完全”就不可能“基本上”。

3.排中律。排中律的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或同真,必有一真一假。排中律的表达公式:A或者非A。排中律的逻辑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作出的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予以否定,必须承认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如果在同一思维活动过程中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对具有不可同假关系的判断,这个判断也不承认,那个判断也不承认,就形成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的用途在于排除思维中的模糊性,两不可性,保证思维的规定性和明确性。

注意事项:排中律仅适用于思维领域。不可否认,在客观世界中,一些事物存在两种以上的状况或中间状态。

(三)考点拓展与学法指导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在适用范围、内容要求、逻辑要求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适用范围不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主要适用于概念和判断。同一律适用于同一概念或判断;矛盾律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或判断;排中律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以及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充足理由律适用于整个思维(推理)过程。

其次,内容要求不同。同一律规定了某一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自身的同一;矛盾律规定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同真,必有一假;而排中律要求相互否定的思想不可同假,必有一真。

再次,逻辑要求不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律要求同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的逻辑错误。矛盾律要求对相互矛盾或反对的概念、判断,不能同时肯定,不然就会自相矛盾;排中律规定了相互矛盾的概念、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不可同假,两者其中必有一真。根据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我们推理的理由要真实。不然,就会出现“虚假理由”的错误;理由和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不然,由理由(前提)就无法推出推断(结论)。[11]

(四)疑点、误点知识点辨析

1.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排中律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

(2)逻辑要求不同。排中律要求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中必须指出一个是真的,不能同假;矛盾律要求在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判断中必须指出一个是假,不能同真。

(3)逻辑错误的表现形式不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表现为“模棱两不可”,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表现为“自相矛盾”。

(4)具体作用不同。矛盾律要求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真,必有一假,因此,它可以由真推假,是间接反驳的逻辑根据。排中律要求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假,必有一真,它可由假推真,是间接证明中反证法的逻辑依据。[12]

(五)典型考题/例题

【例1:2015 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真题】

甲、乙、丙是北京、上海、重庆人,分别学习法律金融、外语(课程)。已知:①乙是重庆人;②学外语的是北京人;③学金融的不是上海人;④甲不学金融,丙不学外语。下列推断完全正确的是(  )。

A.甲是上海人,学法律

B.甲是北京人,学外语

C.丙是北京人,学外语(www.xing528.com)

D.丙是上海人,学金融

【答案与解析】B。根据③学金融的不是上海人,排除D项。根据②学外语的是北京人;④甲不学金融,丙不学外语。排除C项。根据①②③推知乙学金融。结合条件④,推知丙学法律,排除A项。

【例2:2016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真题】下列选项中,能够由“李白是文人”和“李白不是商人”必然推出的是(  )。

A.有的文人是商人

B.有的文人不是商人

C.有的商人是文人

D.有的商人不是文人

【答案与解析】B。解析略。

【例3】有一家银行被盗,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答案与解析】B。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

【例4:2014 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真题】某单位要选出一名优秀员工,群众评议推出候选人赵、钱、孙、李。

赵说:“小李业绩完全过了,当之无愧。”

钱说:“我个人意见,老孙是不二人选。”

孙说:“选小钱和老赵我都赞成。”

李说:“各位做得更好,不能选我。”

如果赵、钱、孙、李只有一个人的话与结果相符,则优秀员工是(  )

A.赵

B.钱

C.孙

D.李

【答案与解析】D。赵和钱的意见相反,根据矛盾律和排中律,其中必有一个说的且只有一个说的与结果相符,另一个与结果不相符。又由条件,四人中只有一人的话与结果相符。结果只能是D。如果优秀员工是孙的话,赵和李的意见都符合要求,与题意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