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定义
“科学素养”这个概念源于20 世纪50 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其最初的含义是扫除“科盲”,即通过科学普及教育使大众拥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科学方法。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二)要点理解
1.科学的概念
科学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重要结晶,具有实证性、创造性、预言性和理论体系逻辑严密性的特点。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特殊活动,科学可以被理解为人类探索客观事实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活动过程,包括这个过程中所需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作为人类科学活动的结果,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科学最早始于哲学,来源于拉丁语scientia,拉丁语scientia(scire,学或知)就其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是学问或知识的意思。英语单词“science”是natural sience(自然科学)的简称。在梵语中,“科学”一词指特殊的智慧。古代汉语中,“科学”的本义是“科举之学”。古代中国与“科学”一词意义相当的是“格致之学”。《礼记·大学》中记载:“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致知。”其中的“格物”有接触事物的意思,“致知”可以理解为获取知识。
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不仅指自然科学,同时包括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在时间上可以划分为古代科学、近代科学(16—18 世纪)和现代科学(19 世纪以后)。狭义的科学则专指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学科的总称。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科学。
(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的角度看,科学是指一种知识体系,即科学知识。
最早给科学做出明确规定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认为,科学研究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科学的重要功能在于解释,科学解释就是从关于某种事实的知识过渡到关于这个事实的原因的知识。
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把凡是诉诸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权威的一切知识称为科学。
丹皮尔(SirWilliam Cecil Dampier,1867—1952)认为:“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关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理性研究。”丹皮尔对科学的规定重视的是科学研究的对象、结果以及知识的系统性。
1987 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给科学的定义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1989 年版的《辞海》将科学定义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认为:“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
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般由五部分构成:实验事实,基本概念,原理及定律,演绎体系,及理论体系应具备的逻辑和谐性、可预见性和可检验性。
(2)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
从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的角度看,科学是指一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即科学探究。这种探究自然的活动是一种不断向前发展的探索、积累、验证、修订、提炼和进一步试验的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说,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实践活动。这种特殊的探究自然的活动,不仅涉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活动,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说,科学作为探究自然的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科学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两个方面。
(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对科学的认识,除了以上两个方面以外,还有更广义的理解,即将科学看作一种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迷信、盲从相对立,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是通过科学思想、方法、思维和理智所体现出来的严肃认真、客观公正、敢于创新、独立思考、尊重事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等精神、气质。科学精神具有推动与促进社会进步及全人类相互理解的价值。
科学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稳定、持久的个体内在结构,是调节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的中介因素。科学态度包括严谨踏实、谦虚谨慎、乐于参与科学研究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有高度的责任感,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2.技术
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是人工自然物及其创造过程的统一。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是人的器官的延伸与拓展。
现代技术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主要由三大基本技术即物质变化技术、能量转换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组成。目前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的技术大体上有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环保技术、空间技术、航空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和农林技术等。
科学与技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它们也有显著的不同。科学与技术在实践目的、结果的价值与体现的精神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1)科学与技术实践的目的不同。(www.xing528.com)
科学的目的与价值在于探求真理,弄清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律,更好地认识世界。
它直接的和基本的目标是理解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是解释自然而不是控制自然。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与制造各种人工事物,以达到控制自然、改造世界、增长社会财富、提高人类社会福利的目的。技术成果的形式是新的工具、装置、产品、工艺和仪器等。科学是认识自然。科学发现解决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的问题。技术是控制与改造自然。技术发明解决如何做(HOW)的问题。
(2)科学与技术实践的结果的价值、功能不同。
科学强调解释与预见功能;技术强调操作与利益。科学发现应该公开,成为全人类的财富;技术则是保密的,进行专利保护。
(3)科学与技术实践的过程体现的精神不同。
科学强调客观存在、尊重规律,倡导科学理性;技术追求利益,倡导大胆想象与创造。
3.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载体),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科学教育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体系,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
科学教育是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并涉及技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整体教育,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良社会文化,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
科学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中相对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而言的数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学科教育;广义的科学教育不仅包括狭义的科学教育内容,还包括对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教育。这里是指狭义的科学教育,即学校科学教育。学校科学教育是指通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教育来培养人的全面科学素养,以促使人们在面对与科学有关的各项个人事务及社会生活时做出明智的抉择。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探索未知、发现真理、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相对于人文教育来说,更侧重于对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4.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众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备一些特定的能力:
(1)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接触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发现、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的一些问题。这是科学兴趣,是探索科学的动力。
(2)有科学素养就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这是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3)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应该能根据信息来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信息的可靠程度,具有科学的判断。
(4)科学素养还意味着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能恰如其分地得出结论。要有科学的思维习惯。
(5)科学素养还意味着对科学主题知晓得比较多,理解得比较深。
(6)科学素养意味着应该意识到科学和技术是相互依赖的人类实践,它们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但也受到限制。
科学素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三)考点拓展与学法指导
(略)
(四)疑点、误点知识点辨析
(略)
(五)典型考题/例题
(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