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课堂节奏设计需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政治课堂节奏设计需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③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换,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节奏时需要考虑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教师对思想在政治课教学的内容设计要根据上述要求进行合理有机的再创造,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政治课堂节奏设计需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节奏原本是一个艺术概念,它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从广义上讲,节奏又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物质现象,它产生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是一种表现并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及重复性的教学变化形式。课堂教学节奏的意义在于不同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适宜的节奏有促进教学的积极作用,不当的节奏则对教学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适宜的教学节奏可使教学获得充分表达。

1.课堂节奏的表现

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使各个环节有机相连。整堂课的节奏体现音乐性,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所谓教学艺术节奏就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旋律性变化。如果整堂课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一般地流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教师授课时应注意节奏,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

教学节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快慢得宜

这里的“快”和“慢”是就教学过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个部分,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又强调对教学过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时间和分配上要适当。

重点要突出,可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则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可简明地讲。新课引入宜快,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则要重锤敲打;两个小步骤之间的过渡可以快些,而两个大步骤之间的过渡就需慢些。

教学节奏快慢得宜需要符合三点:①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②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③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换,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2)动静相生

这里的“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例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搭配起来,则可使教学活动在运动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高明的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优秀教师的教学也很重视动静的合理搭配与巧妙转换。如在学生答问、讨论之后,教师做一总结,写板书,学生做笔记,课堂气氛由闹转为静,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理解,把讨论问题条理化,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效果。

(3)疏密相间

这里的“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一节课,学生接收信息的量度最终还是看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的知识。疏密相间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使其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的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的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4)起伏有致

这里的“起”和“伏”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潮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这样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而如果一味地平铺直叙那就乏味了。苏联的调查研究表明,50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识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10分钟,其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5)抑扬顿挫

这里的“抑”和“扬”是就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而言的,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的变化。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

(6)整体和谐

课堂教学“起承转合”的每一细节都应由教师缜密思考,精心设计,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犹如一首乐曲不可乱弹,教师在讲台上犹如乐队指挥,要用心调动每一种乐器,演奏出节奏和谐、旋律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2.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节奏的运用原则

“教”与“学”和谐的实质是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奏和谐。这一要素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怎样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使教学能够顺利圆满地进行,从而构成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和谐美呢?正如《礼记》中对于节奏所阐释的那样:“作则奏之,止则节之。”思想政治课堂中也应该有“作”有“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所作为,又要知道有所不为,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时间的分配等教学环节的处理上,巧妙地做到“该出手时便出手”。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节奏规律

一定的年龄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有一定的限度,而且在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曲线上,其兴奋点也是不同的。鼓要敲在点子上,教也要教在点子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师要教的,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难以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发展区的发展。

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教学节奏时需要考虑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教师对思想在政治课教学的内容设计要根据上述要求进行合理有机的再创造,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符合学习节奏规律

《学记》中提出了“预”“时”“序”“孙”等观点,《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并据此开展教学。只有顺着人的成长发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设计教学节奏,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施教的节奏一定要遵循学习的规律。

(3)符合教学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纯功利主义和“非人文化”。而新课标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它从高度的人文价值出发,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工具。教学节奏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教学节奏的设计一定要体现新课标理念并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特点的教学节奏。例如,如何确立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如何组织课堂讨论,如何巧妙地点拨,如何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如何指导学生总结和反馈等。

(4)优化教学氛围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的。一堂课的时间一般越过40分钟,教室的空间一般为70~80平方米。教师的教学活动只能在这个特定的时空中开始、推进、发展、结束,教学节奏也只能依据这个空间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设问、师生关系的不同也都影响着教学节奏。此外,不同的课型如新课、复习课等应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也应有相应的教学节奏。

(5)展现个性的原则

著名音乐大师沃尔顿·达姆罗斯曾经说过:“成为一名大师的首要条件是坚守自己。坚守自己成为大师的信念和自己的风格。教学节奏也要展现出教师的个性。”所谓个性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思想和艺术风格,这种特色是教师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如著名教师于漪、斯琴、魏书生以及一些“教坛新秀”,他们的教学风格或冷峻幽默,或简洁明快,或委婉含蓄,或清新俊逸,或粗犷刚劲,或自然质朴,等等。不同的教学风格也影响并制约着他们的教学节奏和总体的教学设计。换言之,不同的教师应选择最适宜自己教学节奏和教学总体设计的教学方法。

3.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节奏调节的一般方法

课堂教学节奏不是刻板、僵死、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运动过程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节奏的调节者,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可以随意决定课堂教学节奏的运行。课堂教学节奏的调节要符合教学中主体与客体的需要,遵循快慢变换、动静交替、张弛错落、疏密间隔和波澜起伏的原则,为特定的教学内容服务,受预设的教学结构制约。

要掌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节奏的调节的一般方法,首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节奏的常见类型。课堂教学节奏按其表现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外在节奏和内蕴节奏两大类。

(1)外在节奏

所谓外在节奏,是指教学节奏的外在表现形态,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节奏。广义的教学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口头语言)和无声语言(又可分为书面语言、体态语言、时空语言等)。所以,教学语言节奏可分为有声语言节奏和无声语言节奏。

①有声语言节奏

有声语言节奏是指教师用口头语言所显示出来的有秩序、有拍节的变化和运动,具体表现为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流的循环往复等。但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利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节奏,实现内容与情感的有机统一。

首先,从音量的变化来看,平铺直叙、呆板单调的讲话使听者昏昏欲睡。所以,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听者的情况,适当地控制语音的大小。例如,表示激昂慷慨和兴奋愉快时,可以把声音放大一点、高一点;表示庄严肃穆和疑惧感叹时,声音可放小一点、低一点;遇到重要的地方或关键词句,应有重音、加重语气,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次要的地方则可使用平缓的语气。

其次,语言速度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如果是一堂课的开始,因为课间休息,学生精神松弛,有的没有很好的预习、复习,害怕教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导入新课,课堂语言都宜慢,就像汽车轮船刚刚启动,需要有一个逐渐导入轨道航向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时,此时的教学语言又宜快不宜慢。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总之,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说话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说话过慢,又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无论快慢都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都必须快而不乱,有序有度;慢而不断,要有节奏。

最后,语调要抑扬顿挫。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教师总是用平淡低沉的声调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会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若教师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则会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使学生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顿挫,也叫停顿。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的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感情,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使学生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停顿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停顿;二是为了加强逻辑性、层次性而停顿;三是为突出重点、难点而略加停顿;四是为强化高潮,使高潮进一步“升华”而停顿。在停顿上,教师往往容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不停顿,讲课像机关枪一样。话说得上气不接下气,让学生听得透不过气来,这样既不好让学生领会意思,又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另一种是乱停顿,讲课时把一句话弄得支离破碎,搞得不成句子,或者把一句话说成三字经,这样也会让学生听起来很吃力。教师停顿是保证说话清楚、加深印象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学生领会和思考问题的时间来源。正确的停顿时机应该是在说完最后一句话后,由一个意思转向另一个意思之间,需要强调的话说出来之前。教师说完一句话之后停顿时间可以短些,表达新的意思或需要强调时的时间掌握要适当,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

总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变换语调,或高昂,或低沉,适当运用停顿,使语言节奏抑扬顿挫,从而大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②无声语言节奏

无声语言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教学信息的物质载体,也存在着节奏的处理艺术问题。无声语言节奏主要有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和时空语言的节奏。

第一,书面语言。

课堂上的书面语言主要为板书。虽然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大部分教师都运用了课件教学,但由于板书具有持久性,学生可反复感知,所以它能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注意,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实际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的思维随着学习进程而发展。而课件的画面因停留时间短而一闪而过,学生如同走马观花,对于那些概括性强的内容,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没有了,因而很就难以及时理解、消化,特别是对成绩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讲,书面语言根本就是一阵风。而且如果教师上课过分依赖课件,就会被课件束缚住手脚,显然不利于很好地应对课堂的突发状况。由此可见,板书仍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书是一种视觉语言符号。首先,板书要讲究其层次节奏。一般而言,板书最忌讳的就是内容量太大,使学生疲于奔命,抄写不停。如高一政治必修1第二课“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语句较长,有的教师将其全部抄在黑板上,结果学生还是记不住。而有位教师在教学时,一边讲解,一边板书该定义中的关键词语,最后形成了如下板书。

总的来说,板书要有层次节奏就必须要做到精炼概括,系统完整。概括性,一是指板书要做到板书内容提纲化、要点化、条理化,通过板书,能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聚合为整,抓住知识要点,从众多的知识内容中理出关键性提纲,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二是指板书内容应是教学内容的精髓,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板书要服从教学的需要,用几个字词或是一两句话把所讲的核心内容表达出来。板书的内容虽然少,但它却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能反映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使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板书还要系统完整。一般情况,一节课使用一个板面,一节课板书的安排应突出其独立性,应是一个整体,教材的主要内容能从板书上反映出来,板书要起到概括、提示、总结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最常用的提纲式板书就很讲究层次节奏,精炼概括,系统完整,如讲高二政治必修1《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进行如下板书。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2)矛盾的斗争性。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以斗争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矛盾的特殊性(三种情形)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2)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其次,板书节奏要讲究书写速度的节奏问题。有关实验证明,中学生的书写(笔记等)速度每分钟可达20~35字,最快者可达50字左右。教师应在讲究字体优美、清晰工整的基础上,用略快于学生书写的速度来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完整和谐的美感。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延迟视听”的不协调、不平衡的心理感受。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板书与口语的交叉节奏问题。板书时,要注意把握好板书内容的顺序、板书的时机,过早或过晚板书都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有的知识在讲前板书,有的边讲课边板书,有的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板书,总之,板书的时机一定要选好。要把握好板书时机,课堂教学应该有周密的计划。板书的内容确定之后,什么时候书写,写在什么位置,决不能随心所欲,而要根据讲课的方式而定。讲授与板书的前后顺序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先板书后讲授。教师在讲课开始时先把本节课要讲的几个分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再一个分题一个分题地讲。每个分题要板书的内容随着讲述写在分题的后边。这种板书比较适合高年级学生或者复习课,利于学生对全课内容的概括了解。

写一个分题讲一个分题,这是最常用的方式。这种板书讲写结合,能较好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使用教科书。

讲完一段再板书。在教学改革中,一些发现法或探索法教学是指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发现或探索,或先进行试验后得出结论,教师再板书。这种板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加深学生的印象。

全课讲完再板书。有些课教师采用讨论式,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写出板书。有时教师利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电影或视频进行教学,最后发动学生总结出板书内容。这样做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完整性或电教内容的连续性。

第二,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也称人体语言或动作语言,具体包括面部表情(其中主要是眼神)、手势和身体姿势三项。古人云:“诚于中,形于外。”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各种体态语言来有效地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增添感情色彩、促进人际交往、创设和谐气氛的。

面部表情的节奏是指面部表情的适宜变化。如果教师老拉着脸、板着面孔进行讲解,必定造成紧张沉重的课堂心理氛围;如果教师总是微笑着讲课,缺乏表情变化,同样会产生不良效果。严肃的表情、诙谐的表情、兴奋的表情、赞赏的表情、讨论的表情等应有机地交替变化。具体地讲,表情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学内容内含的情感因素和教学内容的情节做出变化。面部表情节奏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有效的原则,那些别扭的动作、不自然的表情必然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人们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到表情节奏的变化,则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教师严肃的表情可使教学秩序井然;教师和蔼的表情能让师生配合默契;教师富有各种感情色彩的表情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若能适时而恰当地变换表情的节奏,则能使学生从教师有意识的表情节奏的变换中去受到启发,从而去积极地思维,轻松地掌握知识。

手势和身体姿势(即举止)的节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动静搭配。

手势是课堂教学中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口语表达的第二语言。手势指能够传情达意的手指、手掌和手臂的姿势动作。恰当的手势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可以传递感情,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而且是一种美的显露,是艺术的表演。它具有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情绪的辅助作用,可以使教师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信息传输率,能使课堂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督促他们自觉地学习,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如何正确、恰当地运用手势语言是大有讲究的。如若运用不当,便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在运用手势来辅助有声语言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

第一,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运用手势都要做得自然,让学生在关注这自然的手势的同时迅速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而生硬的手势比不用手势还要糟糕。

第二,运用手势要适度,该用手势时才用,不该用时不用,该夸张时才夸张,不该夸张时就应平实些,而不应频率过高。“过犹不及”,使用手势过密会流于形式,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身体姿态又称身姿语,指人的躯干(包括躯干、臂、腕、臀部、腿、颈部等)发出某种信息的姿态。这是一种常用的体态语言,又被称为教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举止得体、稳重洒脱的身姿配合有声语言传递教学信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上的举止,站、行、走都要表现出教师应有的文明、庄重、洒脱的气质和风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总站在一个位置上,而应适当地在讲台周围走动。配合教学内容,讲述性内容可边走边讲;解说性内容宜走停相间,尤其是在概念和原理解析的关键部分或关键词表述时,应停止走动;教学提问时或进行教学管理时也都需要走向学生。走动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也不可避免的体态言语操作之一。但教师的活动不能过度,总是走来走去或晃来晃去,缺乏稳定性,则会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如能把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动与静巧妙地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会收到大效。

第三,时空语言。时空语言也要讲究节奏。时间节奏是指科学合理地分配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初执教鞭的教师,往往不能把握时间节奏,容易出现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局面。苏联教育家尤·弗里略夫说过:“讲课时,必须很好地掌握时间,切忌前松后紧。此外,还必须留出一点时间,简要地归纳一下所讲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上课前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对各项教学活动做出妥善安排,并且要熟悉教案,对各项教学活动占用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前一项教学活动超出了预定时间,那么,在进行后一项教学活动时,就应设法调整节奏,加以弥补。否则,就会造成拖堂现象。空间节奏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空间距离有节奏的变化。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在讲台上适宜地走动,甚至走下讲台,在学生课桌之间来回走动。这样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交际距离,是符合空间节奏调谐要求的。如果教师面向全班学生讲问题,那么站在讲台上就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如果教师想制止某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到他面前去劝告比在讲台上劝告效果好得多;如果教师想倾听学生小组意见或知道课堂讨论结果,可参与进去或靠近学生坐下,最好坐在学生的同侧理解情况,听取意见,不要站在过远的地方或坐在学生对面。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调节与学生的距离,组织好教学和进行课堂管理。

(2)内蕴节奏

所谓内蕴节奏,是指教学节奏的内部表现形态,主要有内容节奏、思维节奏和情感节奏。

①内容节奏

内容节奏是指教学的详略、难易、虚实、深浅等有节奏的变化。调节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节奏应力求做到详略得当、难易适度、深浅适宜和虚实相间。

详略得当。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一堂课的教学要切忌照本宣科、面面俱到,而应分清主次、区别详略。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重锤敲打;对次要内容,则应轻描淡写、和风吹拂。重点知识则容量大,速度慢,需要教师精耕细作,广泛搜集素材,扩大知识容量,从多角度设计,放手让学生讨论、思考;次要知识则强度小,速度快,教师可以轻轻松松一语带过。如讲“一国两制”国策时,学生非常关注在米字旗曾经飘扬过的地方实行“一国两制”能否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香港的繁荣稳定能否得以保持。针对这一焦点,教师可收集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常识、经济常识等相关知识,从香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多角度地进行剖析,而对一些非重点、了解性内容,如香港的历史、中英谈判的经过则可以轻描淡写几语带过,或设计小练习,不需花费多少精力。只有课堂教学节奏疏密相间,才能把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实现重点知识的细腻生成,形成对新知识的深刻印象。

难易适度。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学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学习就如同喝白开水,淡而无味;难度过高,学生的学习则会困难重重,这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因此,教学内容的难易既要适度,又要注意二者的相互转化,即变易为难,或化难为易。在一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难易要适度,并且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不断变化难易程度。如在每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需要用一些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过渡阶段,教师是为重难点问题进行铺垫,所以要适当加大难度,但是也不能太难,如果发现学生有些问题回答不了,说明问题的难度可能大了些,这时教师要把教学中的难点分散,通过一些容易的问题铺垫,到最后可以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个难点。在难点内容讲完后教师要讲一些容易的内容,这样整个教学内容就形成了一定的节奏。

深浅适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正确掌握讲解、提问、讨论以及布置作业等内容的深浅程度。如在提问时,问题的深浅要适宜。这适宜的标准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正确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教师向学生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不能完全超越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心理水平;既不能让他们毫不费力的回答,又不能使他们“冥思苦索无结果”。教师如果在提问前、提问时及提问后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这问题的“深浅适宜”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第一,提问前(即备课时),要“吃透两头”。一是吃透课程标准的要求,摸清本堂课的重点及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不提偏题、怪题;二是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所提问题的深度。第二要善于“随机应变”。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神色漠然”,那么教师就应立即做些提示,以降低问题的深度;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毫不费力”,那么就得立即改变问题的提法,以增加深度来促使学生加以思考。第三,要注意信息反馈。下课后,教师要及时搜集班里好、中、差各种类型学生的意见,摸清他们的“口味”,从而为把握好问题的深度找到依据,提高以后提问的质量。

例如,讲完“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一课后,教师质疑提问:既然社会主义民主优越于资本主义民主,为什么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呢?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条件有哪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党的领导的关系怎样?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是什么?这种结尾要求教师知疑善问,所提问题既不可浅显如一杯无味的白开水,又不宜深晦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要恰如其分有针对性,在不断起疑和解答中深化真知。

虚实相间。“虚”即理论,“实”即实际。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绝不是“乱贴标签”,而是有机渗透、水乳交融。

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是论证一定的道理,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论证过程符合客观规律的原则,在论证中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论题明确,细节具体。无论是理论的引证还是实例的剖析,都要紧紧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尤其要注重用典型例子说明某一理论和实践,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可感知的立体画面。第二,论据充分,特征鲜明。要善于把自己典型的生活体验,带有鲜明个性情感色彩的经历、经验、认知等融会贯通,现身说教。这样论证不仅可具较强的说服力,还可以增强教师人格影响的力度。第三,论证严密,逻辑性强。理论的阐述符合逻辑,生活哲理的揭示符合现实,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与教师对生活感受评价的方向一致。

②思维节奏

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思维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投入程度,关系到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寻求刺激学生思维,呈现高效率的思维节奏。

思维节奏是指师生思维的疏密、张弛、明隐等有节奏的变化,构成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密而不疏,学生思维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思维过于松弛,注意力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能使学生思维产生有节奏的变化。(www.xing528.com)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学生的精神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的张弛错落尤为必要。“张”就是教与学都处于紧张、亢奋的思维状态,诸如教学内容广度的开拓、教学进度的超前、慷慨激昂的动情、面红耳赤的争辩、奋笔疾书的摘抄、追本溯源的提问等都是“张”的体现。“弛”就是教与学进入宽松、平和的思维状态,如基础知识的温故知新、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逗人发笑的插科打诨、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等都是“弛”的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追求张弛错落的教学节奏,即张中有弛、弛中有张,或先张后弛、以弛待张等。

思维节奏还要注意思维交流明与隐的变化节奏。教学过程中的思维交流如同表演艺术中演员与观众的思维交流一样,有显性和隐性之别。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显性思维交流表现为师生课堂语言的交流,隐性交流是师生双方思维撞击所迸发出的想象力。若教师巧妙地点化引导,则学生平日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藏就会被激活,师生双方思维的“愤悱”高峰就会同步而至。当教师为学生提供设问,要求学生揭示理论实质,并结合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藏进行思考,然后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一步步深入思考,这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的隐性交流。在一阵神色凝重的沉思,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激动、兴奋、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分析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结果,这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的显性交流。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回味、接受,这一过程正是反映了思想政治课堂中思维交流明与隐的变化节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向它攀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形成学生思维的节奏,追求思维训练的高质量。

③情感节奏

情感节奏是指教师情感表达的浓淡、高低、强弱等有规则、有秩序的变化。课堂教学节奏会从教师的情感变化上体现出来。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过程,也是师生交流思想与情感的过程。有的思想政治教师认为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成人或准成人学生,不需要小学、幼儿园教师的那一套,要的是理性的分析与理论的传授,于是每堂课始终带着一张不苟言笑、古板的脸和一副铁石心肠,不为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变化,也不为学生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实际上教师的情感变化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例如,在听一堂“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初中政治课时,该教师依据课内节奏:“历史选择——客观必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三个层次,相应安排授课情感发挥的三个层次:先用悲壮的语言叙述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客观事实,使学生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接着用欣喜的语调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希望的意境之中;最后用昂扬的激情讴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

在整个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情感的不断变化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的感觉,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增加学生兴趣,并在强烈的情感推动下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情感节奏的调节应依据教学实际内容,服务于教学。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变化层次主要为:或欢快、诙谐、幽默,或庄重、肃穆、沉重,或舒缓、悠闲、轻松,或强烈、紧张、急迫。这些都是教师调控情感节奏的重要依据。

4.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节奏调节的实践技巧

上一部分论述的是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各种教学节奏应该如何调节,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节奏的调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善于铺垫

所谓“铺垫”,就是有意识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形成学生合理的认知结构的节奏调谐艺术。教学铺垫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从旧知识出发,自然引进新课内容,即引入性铺垫

教材中的各种知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讲过的旧知识和要学的新知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若在复习检查提问时能做到以旧知识导出新知识,这对学生上好新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施这种设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对本学科全部中学教材,特别是所教年级教材的全部知识内容的掌握达到纯熟的程度。教师要能做到在讲教材前几课时,为教材的后几课内容打下基础;讲教材后几课内容时,用以前几课的知识为基础,把整本教材融为一体,使新旧知识之间交相辉映。

例如,讲解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的内容时就可以由第一框引入。第一框的内容是“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请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总结: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价格。教师可以接着说,日常生活中价格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会一直变动,那么价格的变动对我们又会有什么影响呢?这样就通过旧知识引出了新课:价格变动的影响。

②显示预备知识,为攻克难点做准备,即预备性铺垫

每节课都有重难点,这些知识点不能直接讲给学生,需要一些知识做准备,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重难点。

比如,讲解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课“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一重难点时,教师可以先用下面这一表格做预备性铺垫(见表3-1)。

表3-1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通过这个表格做铺垫后,学生会很容易理解“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个重难点,也能很轻易地得出“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下几点所述。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C.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时,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总量成正比。

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成反比。

③新旧知识对比,以引起警觉、防止混淆,即对比性铺垫

检查已学过的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往往在讲授新课前提出问题检查上一节课所学过的内容,在讲授新课后提出问题,用以巩固当堂学习的知识。教师对复习检查的问题设计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它的作用只能使学生对已学过的旧知识的把握只停留在机械重复和机械记忆的水平上。

例如,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主要讲了储蓄、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四种理财方式。当这四种理财方式讲解完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便捷的投资、什么是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什么是稳健的投资、什么是规避风险的途径。其次要让学生明确四者之间的风险性大小、收益性大小,知道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最后要让学生重点比较股票与债券的异同点,主要强调“股票是入股凭证,不能退还,只能卖出”;“债券是债务证书,到期还本付息”。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比较能够理清学生的思路,真正区分开四种投资理财方式,比分别机械的记忆四种投资理财方式效果要好得多。

④针对学生容易疏忽或容易理解偏差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患未然,即预防性铺垫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内容看似简单,但学生很容易忽视或者理解错误,这个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重点强调,使学生多留意或正确理解知识点。

例如,讲授高一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四课,课本中关于政党的产生问题,学生一般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阶级一产生,政党就存在了,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学生容易形成这种心理定式。当教师提出“阶级一产生政党就存在了吗”的问题后,学生的学习心理平衡会失调,并且会反问自己,政党的产生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必须认真思考一下。学生通过思考理解“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可以得出结论:政党不是阶级一产生就存在的。这个问题往往很容易被忽视,造成学生的理解偏差,所以教师要提出来强调一下。

(2)巧妙过渡

教学节奏的特征之一就是起承转合、自然衔接、融为一体。教学节奏的协调必须注意起承转合、衔接过渡。在这里,既有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过渡,又有段与段、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的衔接过渡,还有从一个教学环节到另一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掌握和运用过渡艺术,就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多种多样的过渡方法。

①分析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前后环节的教学内容在逻辑上是层次深化关系的衔接。后一环节是对前一环节的进一步深化,表现出某种层次性。首先,讲清前一环节教学内容的基本思想和含义,这是进行分析衔接的前提。其次,向学生揭示该节的思想、含义和将要继续发展的方向,使学生有接下来的心理准备。最后,自然地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分析层层深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富有逻辑性和紧凑性。

②演绎性方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前后环节的教学内容在逻辑上是推论关系,具体应用关系的衔接。首先,讲前一个环节所得出的结论或定律,这是进行演绎性衔接的前提。其次,向学生揭示该节的结论或定律将要推论或应用的方面。最后,顺势引进下一个教学环节。

③启发性类比法

该方法适用于前后环节的教学内容,虽然性质不同,但具有类比关系的衔接。主要用于使学生顺着联想的思路,从一个教学环节进入另一个环节。首先,讲清前一个环节的特征,尤其要突出与下一个环节有可比之处的特征,以激发学生的类比联想。其次,揭示可类比的方面。最后,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④穿针引线法

上堂课中,如果所教学的内容由几个段落或几个层次组成,教师在段与段、层与层间的过渡可以根据整个教学内容的各段、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进行过渡。这种前后一贯的过渡形式有如裁缝穿针引线,如果技巧高超,过渡自然,会使人有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之感。

⑤激趣过渡法

该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一种过渡方法,尤其是在转换学习问题时,更须及时针对所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新的学习情境,使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⑥悬念过渡法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下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之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⑦激励过渡法

教材中有些知识较浅显,学习难度不大,还有些知识虽然有些难度,但在教材编写的程序上与前面学过的部分相同,学生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采用激励过渡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课要从“价值”到“交换价值”就可以这样过渡:“凡商品都有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商品的价值只有在市场上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交换价值。”如此过渡,自然和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给学生以知识的整体感。

(3)设置悬念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遵循这一认识规律,为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抓住事物的关键,巧妙设置疑问,用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设置悬念,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他们求知的心弦,从而导入新课。采用这种导入法需注意的是设置悬念应具有“新”“奇”的特点,要能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新编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新课最开始新添了一些材料、图片导入新课,在图片材料后都会设置一到两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每个知识点前面同样会呈现一些问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疑导入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为基础,按理说价格应与价值相符,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见到同一种商品有时卖得贵,有时卖得便宜,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商品的价格是人们随意确定的吗?

再如,在讲“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关系”时,教师可这样设疑导入:“自由”这是多么美好的字眼,令人无比向往。在日常生活中提到“自由”人们就会联想到马儿在草原上奔驰,鸟儿在天空中翱翔,鱼儿在大海中遨游,它们是多么自由自在,因此人们也向往这种“海阔天空”的生活,把“自由”理解为不受限制,随心所欲。在同学中也能听到这样的议论:课堂上要求太严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太多了,一点儿“自由”也没有。那么究竟什么是“自由”呢?人们为享受“自由”能不能不受纪律的约束和限制呢?世界上存不存在不受纪律约束和限制的绝对“自由”呢?这样的设疑可使学生从始而疑之,继而思之,到终而知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掀起高潮

所谓思想政治课教学高潮,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有经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教学,在成功地导课后,总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小高潮,并全力推向大高潮,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一般说来,处于教学高潮中,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或是因急于想知道结果而凝神思虑,或是因解决了某个重点难题而释然愉悦,或是为有了新发现而惊奇、欣喜,或是领悟到知识内蕴的情理而激动自豪……那么,如何在政治课中设计、制造教学高潮呢?

首先,讲究位置的把握。教学内容有详略、主次之分,高潮的掀起应是课文的主体部分,或重点,或难点,或热点。只有位置适宜,才能突出教学主题。否则,只能是喧宾夺主、得不偿失。

例如,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九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全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分析了“纳税人”的含义、“纳税人”意识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中学生在学校读书,与纳税无关。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教学高潮。因为学生一般认为,自己还没有挣钱,是个纯粹的消费者,不是纳税人,所以不用缴税。但是经过讨论后,学生才明白: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第一,从纳税人的角度,中学生依法可以成为纳税人,如中学生作为自行车的使用者,已成为纳税人,应依法纳税。第二,从消费者的角度讲,中学生间接地与纳税发生着关系,如中学生从商店里购买商品,成了税收的实际支付者。第三,从公民的角度讲,中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应具有“纳税人”意识,应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其次,讲究时间的把握。课堂上45分钟,何时掀起高潮,应灵活掌握、合理调控,既要避免过早,又要排除太晚。早则患平板冗长,晚则恐强弩之末。

例如,在讲“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时,教师不是一上来就给学生列出各种因素,而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自己想一下有哪些影响价格的因素。学生自己能想到的和能学会的,教师简单点评就可以了,重点讲那些学生想不到的和难以理解的问题。

学生能想到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①供求关系。同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买方竞争,推动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卖方竞争,促使价格下降。

②纸币发行量。当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③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如国家的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的调整等。

④季节变化、购销地区、质量优劣、流通环节的多少等。

这些方面,学生不但能想到,而且还能列举现实生活的例证,如反季节蔬菜和水果了,国家提高存贷款利率了,高精尖端电子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昂贵了等。教师可要求学生积极发言,适当点评和肯定,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小高潮。而下面这几点因素就是学生想不到的了。

①商品的价值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地说,价格高低与价值大小成正比。

②货币自身的价值(即生产金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当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上升,则商品价格下降;货币价值下降,则商品价格上升。

对于这两点因素,教师一定要领着学生先复习课本前面的与问题有关的旧知识,如什么是商品的价值量?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是什么?货币是商品吗?货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复习了旧的知识,对于新的理论,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也能掀起本节课的教学高潮。但要注意这个内容不要安排在课堂最后,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会很难集中,另一方面到了最后需要控制时间就会加快速度讲不清楚,所以掀起高潮的时间也要掌控好。

最后,还讲究方法的处理。教学目标相异,课文内容不同,高潮的处理方法就应有所区别: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或设置台阶,步步登高;或展现情境,启迪思维;或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等等。

例如,在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六课“债券和商业保险”一框关于“债券与股票的异同”的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层次进行讲述。

首先,分析债券的含义。笔者先提问以引入本节内容:“债券”中的“债”是什么含义?“债”就是欠别人的钱。“筹资者”就是“债务人”,“投资者”就是债权人。“债券”中的“券”又是什么含义?“券”是票据或作为凭证的纸片。所以,债券体现的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其次,分析债券与股票的相同点。先引导学生回忆股票的含义,然后从债券与股票含义的对比中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再次,分析债券与股票的相异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债券与股票在其性质、受益权、偿还方法等各方面的区别。

最后,投影展示。归纳分析债券与股票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债券的特征:从性质上说,它具有“债务性”;从受益权上说,它具有“安全性”;从偿还方法上说,它具有收益的“稳定性”。

这样层层分析,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学生听得轻松,理解得深刻,从而把教学逐步推向了高潮。

(5)留有空白

一般意义的“空白”艺术是指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中国画讲究“空白”艺术,强调的是“卷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中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观者去思考和想象,以便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进而把艺术创作者的精神感受与内核价值更好地传递给鉴赏者。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信息互动的过程,而且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制约下的互动与沟通。为了便于教师控制好课堂节奏,也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教师就应该学习这种“空白”的艺术。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精神感受和思维波动为向导,尽可能多地留些“空白”给学生。教师在知识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可以适当调配一下知识的容量和难度,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空白艺术在课堂教学节奏调控中的具体运用方法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①利用学生情绪巧设“空白”

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节奏的重要因素,学生有时情绪涣散低落、烦躁沉闷,有时又积极热情、欢快喜悦。教师要想有良好的课堂节奏,必须对学生的情绪进行驾驭,利用情绪巧设“空白”。在学习高一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民主监督”的知识时,学生在讨论“通过‘阳光网’来监督学校管理上的一些疏忽”这一问题时出现了抵触、埋怨、起哄的不良情绪,教师在这时要及时予以引导,不能强制他们不讨论,而是应给他们一点空间,让他们“空白”一下。教师注意收集、归纳他们的一些不正确甚至是极端的观点,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加以积极的引导,这样才能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运用课堂知识加以合理地解决,以达到良好的思想引导的效果。

②利用教材妙设“空白”

空白艺术要想遵循求实的原则,就必须充分利用教材。首先,教师要实现教材内容的“空白”。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应明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作大胆取舍和调整,对学生可以自行理解的知识不讲或少讲,把空出的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和思考,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理解、消化和吸收教学知识的机会。其次,要实现讲授内容的“空白”。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方法,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也应把重点或难点有意地留给学生,让学生“愤”,让学生“悱”,然后再帮助学生将重难点知识研究透彻。这样的“空白”手法不仅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可以让学生养成坚韧的探究精神,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矫正了他们不良的学习方法。总之,对教材巧妙的设立“空白”,可以让教师更为从容地调控课堂节奏,把握学生思维动向;可以让学生更自主、更快乐地接受知识的传播,享受教育的乐趣。

③利用教学时间合理设立“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新课开始时,总是巧妙地将原有的知识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链接起来,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这种方式一下子就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的地位中拔出来,引导他们主动地思索探究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初引导学生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做一个复习,设几个问题。例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有哪些?通过这样的“空白”处理,基础好的学生立刻就可以进入独立思考的状态,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凭借这样的“空白”再次打通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

新课引入之后,教师在继续讲课的过程中不要精耕细作,把问题分析得过于细致和透彻往往会限制学生开放式思维的发挥。教师不妨在讲到关键处时有意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对一些问题的答案,教师也不要全盘灌输给学生,应该设置一些半成品答案,引导学生独立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师应该授之于“渔”,而不应该授之于“鱼”,多点“空白”更有助于达到这样的目标。如在讲“政府权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空白”:有人认为只要依法行政就能树立政府权威,也有人认为要树立政府权威就要不惜一切代价。针对这样的观点,你如何看待?教师在这时就应放缓课堂节奏,给足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

最后就是在课堂结尾时,不要虎头蛇尾,要利用问题造成的“空白”为课堂节奏画上圆满的句号。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或几个与政治课学习有关、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集体、关注他人的道德情操,锻炼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