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它的实用性不是体现在企业管理、价格制订、经济运行等具体操作层面上,而主要是体现在党的经济建设大政方针的制订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就是“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表明党中央确实认识到社会生产关系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当然也就决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促进经济发展上的极其重要地位。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二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的地位和职能;三是分配关系;这些方面的内容正是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首要问题,在每次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都占据最突出的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党中央关注的第一位的问题,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最初的农村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包产到户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分配到户,其他生产资料归农民私有,并据此建立起相应的分配制度。这种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农村经济在几年时间里就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快时期。随后,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首要的问题仍然是所有制问题,包括所有制实现形式和所有制结构改革。
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对所有制关系重要性的这种认识。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更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所有制经济间的关系和地位,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里显示出一种新的观念,即不再从消极方面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坚持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把它也视作发展经济的积极力量。实践证明,党抓所有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得了快速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都得到加强,与此同时,私营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
政治经济学应当对这种所有制改革实践做出理论上的总结和判断,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释疑解惑,还应注意到研究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量的比重上的平衡点问题,既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又要确保经济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说,所有制问题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不应停留在诠释政策上,应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方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以在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重要的是因为它决定着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动机,这对经济发展显然有重大作用,但现在的政治经济学普遍忽视对此的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党中央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方针,但理论界并未重视这一点。什么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必须有量化的分析,过去很多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实现这一生产目的,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重要原因在于缺乏深入的量化研究,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个人消费不足,妨碍了经济的健康增长也是与对生产目的的模糊认识有关。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直接决定生产过程中人们的职能和地位。在国有经济中,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全体职工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都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但在管理方面,由于尚存在着旧的社会分工,因而仍然存在着管理者与直接生产者、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间的固定分工,从业者在管理权限上还存在着实际上的不平等,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理论界对此尚未给予应有关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关系,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各自的分配方式活动,个体经济实行按创造的价值分配,私营经济按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分配,但在这个直接涉及人们经济利益的分配方式问题上,当前经济学界也缺乏深入的研究。(www.xing528.com)
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还包含很多理论问题,需要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并提供政策建议;国有经济究竟如何实现它的全民性,这是要由政治经济学做出回答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此外还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都涉及所有制如何实现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处理好全民所有制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这都是所有制应当阐明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关于科学发展和节约能源等关于发展的一些重大政策难以得到落实的情况,实际上都是与在经济利益关系方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客观规律的实现机制有关。当前经济理论界在所有制方面的研究遭到削弱,只是复述“基本经济制度”概念是不够的,应给予深入的理论论证,说出新话,否则,政治经济学就起不到它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应起的作用,其论述就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既难以说服主张私有化偏见的人,也难以解除对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的人的忧虑。可是现有的大部分政治经济学教材中,关于所有制的叙述只是附属于市场经济章节中的一小部分,这种体系形式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相结合,但对这个问题还缺少深刻的理论论证,只靠实践成功提供的材料来证明二者可以结合还很不够,因为人们还能举出很多相反的事例证明这是不可行的。特别是马克思强调了商品经济是处于社会分工中私有生产者之间特有的生产关系,那它为什么能够与公有制经济兼容呢?回避这样的问题不行,牵强附会的解释不具有说服力,实践上的成功只能说明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发展理论,而不能把成功的实践等同于理论论证。这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只有得到理论论证的实践,才能使人确信实践是正确的理论检验。
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都是中国政治经济学应当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当然绝不只是这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国家政策的制定、经济的发展起重大的推动作用。要建立的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着重点应是回答我国经济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新问题。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即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体系。把握了社会的基本结构,也就有了建立中国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基础,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不过是该社会生产关系体系的反映。
中国经济学应当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它的发展不可能从现代西方经济学那里获取灵感,因为作为基本理论,西方经济学完全是为维护、巩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服务,它敌视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根本出发点是“经济人”的假设,在那里可资借鉴的只是与一般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一般相联系的某些具体管理方法和制度。在中国经济学建立过程中,“老祖宗不能丢”,就体现在必须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的理论;从实际出发就是尊重和深入研究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遵循这个原则,中国经济学建设任务将会获得更大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