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历史跨越。国有企业和工人阶级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不实行国有化,发展国有经济,我们是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可是有一些人和干部在国有企业暂时遇到前进中困难的时候,却立即把它归罪于国有经济本身,怀疑它存在的必然性,失去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并且要求变革国家所有制关系,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是什么原因影响这些人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它失去信心了呢?
信心是搞好工作的根本前提。江泽民同志从1993年以来每年在对各地国企改革的调查研究会议上的多次讲话中,都一再强调要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实践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上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国有经济的巨大优越性也得到了实践的证明,广大干部在这方面的信心大增。当然,也应看到,国有经济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还会遇到新的困难,不断提高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信心,在多变的情况下能够判断是非,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搞好国有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归根结底根源于理论上的正确认识,必须从理论上弄清楚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只能建立在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规律,基于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得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结论,并且还进一步指出了公有制最初必然会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因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是代表全社会的一个有形的组织,社会主义需要利用这个现成的形式。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以实行“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1]。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要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企业,发展国有经济,其根本出发点是把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消除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的巨大浪费和破坏,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共同富裕。(www.xing528.com)
但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理论某一时期在某些人心目中模糊了,甚至被否定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不加分析地大量输入的西方经济学多种流派的影响。一些人由于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而越来越习惯于按照资产阶级政治家和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影响了正确观察和处理我国改革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的思路,如何看待国有企业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例如,有人说,国有经济或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都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资本主义也有国有经济或其他公有经济形式,这种看法表明他只看到事物的形式,而没有从事物的本质上看问题,没有看到国有企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定位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有极大区别的。曾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说:“私人企业在我们现在的国家制度下,应当是我们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基础,这是我们对抗共产主义的唯一抉择,国家只应生产私人企业所不能生产的东西。”这里表述了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一是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决不能削弱、动摇;二是搞一些国有企业是不得已的,因为有一些经济部门是私人企业不愿搞或不能搞的;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范围必须限制在最必要的限度。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重复着同样的说法,它们都是用市场失灵来解释政府干预和某些企业国有化的必要性的,其任务只是维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为巩固和发展私人企业服务。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国有经济不只是从经济运行的角度上来考虑,而是从根本制度上来确定为什么实行国有化的,即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公有制优于私有制,能促进社会经济更快发展,我们发展国有经济就是着眼于它最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保证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有的人由于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失去了观察问题的正确立足点,完全按照它们的观点讲话,例如,有人说,我们的所有制改革应这样进行:缩小国有企业的存在范围,使其仅仅作为矫正市场失效的工具而存在于公共物品生产领域、自然垄断行业和其他私人企业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有人甚至说,政府的基本职能,说到底就是一句话: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这些观点都是直接来自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远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用这种理论指导思考问题,怎么能谈得到树立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