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证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实践证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十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始终都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为重点,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其原因就在这里。实践表明,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看法束缚了国有企业的手脚,制约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应当有多种实现形式,是为了克服以上思想障碍,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实践证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贡献突出体现在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4]这表明,充分发挥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

价值规律不是像一件工具那样独立于人们的活动之外而存在,它是人们本身活动的规律,离开由一定利益支配的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价值规律。因此,要真正使价值规律发挥作用,首要的前提是在国有企业之间建立起商品交换的价值关系,建立起实现这一利益关系的合理的价格体系,即反映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的价格体系,建立起由市场决定价格的价格形成机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企业之间的竞争机制。只要使企业之间建立起这种关系,价值规律就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处在这种关系中的企业自然就感到市场经常性的压力,迫使它们去研究市场,适应市场,适应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利用市场来发展自己。

为了建立与价值相关的利益关系,就必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就是说,要发挥市场的作用,首先就要有进入市场的主体,即以价值为直接生产目的的企业;没有这样的市场主体,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也就不会发生作用。我国十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始终都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为重点,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其原因就在这里。

尽管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主体的形式还在不断探索中,但由于企业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已经初步确立,面向市场的自主经营权在逐步落实,与此相联系的利益关系也在逐步建立,这已使得国有企业的活力大大增强,不少企业领导人已经在观念上摆脱了旧的计划体制的束缚,以主动精神参与市场竞争,使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不少企业既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优越性,又积极参与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掌握了利用市场的主动权,企业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它们的经验为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出新的具体形式,从实践中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公有制应当有多种实现形式,这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具体形式探索的继续。报告中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5]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即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其内涵包括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过去公有制实现形式比较单一,拿国有制来说,只是国有国营这样一种形式。改革开放过程中已陆续出现了一些新形式,例如,扩大企业自主权、租赁制、承包制等。但它们都仍保持着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完全归国家独有这样一种形式,改变这一点,这些企业就会被认为不再是公有制经济。实践表明,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看法束缚了国有企业的手脚,制约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应当有多种实现形式,是为了克服以上思想障碍,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公有制实现形式包括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个方面。这里只谈谈国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股份制问题。人们在问,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利用股份制这种形式呢?

首先要弄清股份制的性质。有人说股份制就是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股份公司也是公有制,这种看法当然是不对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行股份制,私人资本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这一发展适应了生产力社会化的性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这里所说的“社会资本”,只是在形式上是社会的,资产归全体股东所有,但它是私人资本的联合,股权分别属于私人所有,本质上还是私有财产,所以这里的股份制仍然是私有制,不是公有制。

另外一种看法是认为股份制是在资本主义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最好的实现形式,它使得少数大资本得以控制大量的小资本和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因而股份制只能为资本主义服务,特别是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股份化出卖国有资产,实行私有化,这一现实更使人们担心利用股份制会导向私有化。这种看法也不够全面。股份化的确是一些国家实行私有化的一种方式,它也的确有导向私有化的危险,但它本身并不等于私有化,所以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股份制的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筹集资金和平滑地进行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概言之,它是集中资本的一种方法,是一种资本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是充分地利用了这种方法,增强了大资本的支配力量,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是否也可以加以利用,以一定量的国有资本支配更大量的非国有资本,增强国有经济的力量呢?十五大报告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6]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也是意义重大的。

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处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资金,企业需要更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但因缺乏资金而迈不开发展的步伐;一些大规模的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缺乏而难以启动;这些资金只靠国家来提供是不可能的。可是另一方面,分散在居民手里的货币数量是很大的,存款余额目前(1998年)已达4万多亿元,许多人想通过投资获得比存款利息更高的回报。这样,通过股份制这种直接融资方式把这部分钱动员出来,用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上就有了基础,这对改善国有企业的资金状况显然是有好处的。实践证明,一些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筹集到了急需的资金,引进了先进设备,使企业起死回生;有的企业利用筹集的资金用于还贷,解除了还利息的包袱,得以轻装上阵;有的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增强了企业的后劲。

向社会上私人筹集的资金作为企业的资本用于生产,其性质应属于私人性质的,这会不会改变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呢?关键看控股权在谁手里。股份制的特点是掌握了最多股权的人就可以控制这个企业,如果掌握了51%的股权,他就控制着人事权、重大问题决策权和收益分配权,他就可以像支配自己的企业那样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如果股份制企业是由国家掌握控股权,除了按期付给持股人红利外,它可以像过去一样对企业发展方向起支配作用,这样的企业仍然具有明显的国有性质,它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归它支配的资本数量却增加了,扩大了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能力。所以,只要国家牢牢地掌握着控股权,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由于担心企业性质改变而不争取利用这笔资金,一些国有企业将处于停滞、萎缩状态,甚至濒临破产,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可以利用社会闲散资金解决国有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利用它筹集资金的功能是我们采用股份制形式的根本出发点。

解决了资金问题有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但采用股份制形式并不会直接导致企业改革的深化,它不能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其他问题。在我国,由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生产力水平等种种因素的差别,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或者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不同国有企业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使企业陷于困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必须对症下药,分类进行,不可能用一个股份制形式来解决所有企业的困难问题。绝不能大轰大嗡刮“股份化”风,不能采取“一刀切”的错误办法,这种做法必将走向事情的反面。(www.xing528.com)

股份制只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即资本的集中问题,企业是否由此真正能获得发展,那要看筹集来的资金如何使用、如何经营,这是股份制形式所不能解决的。有人认为股份制的重要作用不是筹集资金,而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这种看法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讲,都难以成立。从理论上说,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表明资本是怎么去组织,而企业经营机制所要回答的是资本的运用问题,二者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从实践上看,有的未实行股份制的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得很好,例如邯钢;有的国有企业建立了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经营机制并未很好转换,以致经济效益连年下滑,例如马钢,从1993年实行股份制以来,效益滑坡严重,到1996年年底,从一个利税大户降为亏损大户。

因此,一定要克服“一股就灵”的不切实际的妄想,实事求是地根据不同企业面临的具体困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股份制不可能是搞好企业的“万能灵药”。为搞好国有企业,青岛双星集团的一位总裁总结得很好,即“眼睛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管理上”,前一句话说的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后一句话说的是必须加强管理,这是一切搞得好的企业的共同经验。想用采取股份制办法来解决企业改革的一切问题不太现实,反而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损害。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应当只是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更应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我国目前在经营困难的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存量资产不能发挥作用,据某大工业城市的调查,这类资产约占全部存量资产的1/5。与此并存的是一批优势企业因得不到必需的生产设备、场地和其他生产要素而难以扩大规模,特别是由于条块分割,一些大企业在搞大而全的重复建设,未能实行联合组成大的企业集团。因此,为了在整体上提高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必要对现有企业进行改组,对庞大的存量资产进行有效的重组;通过改组推动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引导国有资产向高效益的领域转移;对现有的低水平、分散、重复的企业,实行兼并、联合,进行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在这方面股份制形式也可以发挥作用,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和政府行政手段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国家投资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把资金不是用在铺新摊子上,而是要用在老工业基地和现有大中型企业的改组和技术改造上,用较少的增量调动较多的存量,这样的改组会更快、更有效、更节约地使国有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十五大报告提出:“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7]人们把这一方针简称为“三改一加强”,这是一个实在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方针。坚持“三改一加强”,就能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统一,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

【注释】

[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载《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载《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

[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载《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

[4]《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载《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

[6]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载《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

[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载《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