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克服了离开国情和客观经济条件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左”的倾向,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但是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理论认识和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不解决这些问题,这一正确方针的贯彻会受到影响。因此十五大报告提出“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2]。
为了完善所有制结构,首要的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这一点是丝毫不能动摇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速度上超过公有制经济,公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上升,这引起一些人的担心,这样发展下去,社会主义制度是否还能坚持住?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公有制经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有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但是不应认为只有纯粹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才属于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不同所有制经济相互联合和交融的现象,产生了多种样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像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这些形式的企业里都有公有部分存在。现在工业领域中外合资企业的比重虽然已占1/3,但是这些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国家和集体控股的,过去把这些企业都排除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应当说其中的公有部分仍然应被看作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在计算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时,应当把混合经济中的公有部分包括进去。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目前混合经济中公有部分的比重约占1/3,这部分公有成分占全国经济总量7个百分点,若把它们包括进来,那么情况是这样的:199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6.9万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为5.2万亿元,占76%,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上述统计表明,尽管非公有制经济有了相对高速的发展,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
其次,我们应弄清楚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大是怎样造成的。必须看到我国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不是像某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化,大量出卖公有财产造成的,正相反,我们的公有制经济在这一时期不仅没有减少,而是以很快的速度在发展。仅以国有经济来看,国有资产在稳步增长,截至1996年年底国有资产总量达658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1978年至1995年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平均每年递增15.5%,其中国有资本1980年以来平均每年递增14.5%,1990年以来平均每年递增17.9%,国有企业仍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见,非公有制经济由于原来基数低,虽然增长速度相对快一些,但丝毫没有威胁到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再次,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对快速增长也不是由于公有制经济不如私有制优越造成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如下原因:一是它们的基数低,几乎是从无到有。另外,也是由于过去我国片面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多样化、消费品的生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条件下,政策一旦放开,非公有制经济在这些领域里就获得了迅速发展的机遇,它们在这些生产领域里由于更靠近市场,表现出了一定优势;而且这些生产领域都是那些需要投资少、规模小、资金周转快、利润率高的行业,所以,在一定阶段内它们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是难以避免的。
但不能从这一现象得出结论说国有经济不如私有制经济优越。国有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建立的,从根本上说它比私有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即使处于体制转轨时期,仍然获得快速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如果通过深化改革,国有经济的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逐步摆脱过重的债务包袱和历史上形成的社会负担,处于市场上公平竞争的环境,它对其他所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将会更鲜明地表现出来。还应说明的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实际上是国有经济发挥着巨大的支撑作用的结果,这里包括多种优惠政策、廉价的能源和交通运输费用、重要原材料的提供等,这里体现了国有经济的雄厚的实力地位。(www.xing528.com)
最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对快速发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还是不利呢?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归根结底它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是适应生产力状况符合客观规律的必然现象。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总体上讲还是相对低下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行业、有的地区,社会化大规模生产多一些,技术设备较先进;有的行业和地区社会化大规模生产还很少,在这些行业和地区,目前还不适合发展国有制经济。特别是从生产力的数量上看,生产设备数量少是制约着公有经济、国有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在很多地区和某些行业,国家无力投资兴建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企业,如果只是等待公有制、国有制投入先进生产力来发展,那就会在相当长时期里造成大量的劳动力闲置,不能参加劳动,资源得不到利用,这些劳动力将只能在闲散的晒太阳的贫穷状态下度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去发展,那就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现象对社会主义制度肯定是极不利的,会削弱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信念,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生产力的这种状况迫使我们必须更多地依靠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去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必须重视鼓励和支持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原因。
十五大报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恰当的评价,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3],这是对经济发展现实的反映和确认,对非公有制经济作用的充分肯定,把它说成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表明这不是我们暂时的政策选择,而是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已是不能忽视的现实。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前进的一条腿,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加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和引导的前提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条腿走路会比一条腿走路更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总量。这不仅不会削弱社会主义制度,还能从根本上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