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共同利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动力

社会共同利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动力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除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从社会生产整体上说,不可能再存在其他的目的和内在动力。有的人认为社会共同利益是抽象的,把它看作是生产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是过分看重社会主义经济中人们利益的一致性,而看轻了人们利益的差别性,产生这种看法是有其认识上的根源的。以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动力,这不仅在理论上得到了论证,也已经成为活生生的实践。

社会共同利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动力

这里所说的“动力”是指推动人们参与生产、发展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每一个社会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1]一定社会里不同阶级、集团和个人不同的经济利益是由他们在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但成为一定社会的生产发展的根本的内在动力的,总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利益就成为生产的推动因素。”[2]

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特别是由于全民所有制在公有制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了,也就消灭了少数人的特殊经济利益存在的基础,不同的对立的利益集团也不复存在了。同时,由于消灭了剥削,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为了剥削者,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社会。劳动也不再是一部分人的事情,而是普遍化了,成为人们对社会贡献并决定其社会地位的根本因素。这一切就决定了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在这种一致性基础上的相互依赖。在这种条件下,共同的(全民的)经济利益理所当然地成为主导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利益,必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的根本动力。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动机只能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除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从社会生产整体上说,不可能再存在其他的目的和内在动力。这种新的生产的内在动力不是由理论家或某些社会领导者出于善良愿望规定的,也不是由劳动者的主观愿望决定的,它客观地产生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本身。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3]这里所说的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道德标准,就是由公有制决定的为了全体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利益这样的内在动力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

有的人认为社会共同利益是抽象的,把它看作是生产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是过分看重社会主义经济中人们利益的一致性,而看轻了人们利益的差别性,产生这种看法是有其认识上的根源的。(1)作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的利益实质,往往不是直接呈现在社会的表面上,而需要科学研究加以揭示和阐发,才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2)在社会主义阶段,虽然全体人民的利益是共同的、一致的,但毕竟还是存在差别的。在经济上还存在人们之间劳动上的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上的差别,这种利益上的差别性往往会掩盖人们之间利益上的共同性。

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动机,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和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的地位决定的。我们不能否认参与生产和组织生产的不同的人会有各种不同的具体目的和动机,但是,我们的任务不是简单地描绘和反映这种现象,把表面呈现出来的现象直接当作社会运动的规律。我们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考察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揭示工人阶级在此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由这种体系所决定的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和人们参与生产的根本动力。

以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动力,这不仅在理论上得到了论证,也已经成为活生生的实践。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作番调查,我们将会发现,即使经过了十年内乱和这几年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影响,同时在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削弱的情况下,先进人物和劳动英雄模范在各条战线仍在大量涌现,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是如此。据全国总工会1983年统计,全国厂级以上的先进模范人物有1100万人,占全国职工的十分之一。这些先进人物,把全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的关系,为全体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既非“空话”“大话”,也非“左”的影响,而是一种自觉的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伟大、高尚的实践。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建立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内在的根本动力,这是我们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也应当成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根据和基本出发点。这是使改革工作不偏离正确轨道的重要保证。(www.xing528.com)

科学的使命,不仅要在经济规律的抽象表现中研究经济规律,而且要阐明这些规律的作用机制,说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在具体经济形式中表现出来的,经济管理体制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具体形式和作用机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生产的内在根本动力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与这种动力相适应的也就有它特有的作用机制。显然,这不能是企业之间为了各自的私利而斗争,由于生产的根本动力和出发点是全民共同利益,自然就要求生产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安排。这就决定了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以及监督企业执行计划的各种手段,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所特有的作用机制。这种机制同经济规律本身一样具有客观必然性,不是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的。

为了保证生产迅速地按比例地发展,并使之服从于社会共同利益,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应抓住计划体制的改革。这种改革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能保证制定出有科学根据的,符合全体人民利益的,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以及保证正确贯彻执行这一计划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国家有关机关必须对社会需要做深入细致的经济调查,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计算和预测,充分发扬民主,自下而上地来制定计划。其次,要有实现这一计划的具体办法。国家代表全社会制定和采取行政的和经济的办法指导企业的经济活动,同时,为了发挥企业实现计划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在计划不符合实际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的修正和补充,重要的一环就是给企业以必要的自主权,并实行一种与这种自主权相适应的利益原则。

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所决定的客观的社会共同利益,总会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成为支配他们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但人们意识到这种社会共同利益会有早有晚,自觉程度也会有差别,因此,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机制,不能只限于纯经济范围,还要重视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因素等在这个机制中的重大作用。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无论怎样好的政策、制度和改革方案,如果不“为全体人民利益而奋斗”放在首位,不发扬人们自觉地为共同利益奋斗的主人翁精神,只是片面地用个人的和小集团的利益去刺激,就会导致破坏社会共同利益。例如,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有的同志只从利益分配的角度考虑,不能正确地阐述扩大企业自主权这一必要的正确的措施,结果导致企业与国家争利和向消费者转嫁负担,以及超过利润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幅度滥发奖金、实物,甚至达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4],这是完全正确的。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机制中,只有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才能正常地发生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