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险购买攻略:避免夸大预期收益,考虑个人需求,选择互联网渠道

保险购买攻略:避免夸大预期收益,考虑个人需求,选择互联网渠道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加之部分销售保险的人员在销售分红保险时因急于销售,往往夸大产品的预期收益,结果产品到期时,因达不到预计收益水平而遭投保人质疑,甚至屡屡引发维权纠纷。除了上述人身保险外,还有一些即时相关的保险产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这是购买保险临门一脚的重点功夫。其四是互联网保险。这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保险的渠道。目前主要有蚂蚁金服、微保和第三方互联网销售平台,还有各保险公司的直销商城等。

目前的保险市场上,保险机构多、销售渠道繁杂,产品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办理保险过程中,还因为公司和销售人员的利益立场,使得保险的宣传和产品让消费者踩了很多的“坑”。

对消费者而言,面对这些问题需用理性积极的心态,提高自己对保险及其产品的认识与辨别能力,从而达到保险对个人和家庭高契合的配置。

那么,我们在具体购买保险时,应该如何按照家庭的资金预算安排,选择保险产品的时候分清轻重缓急呢?购买产品前,我们应该做足哪些功课,如何与保险销售人员沟通呢?购买保险后,我们还需要关注哪些事情,如何定期检视和补充?

在前面的章节,我们讨论了能救命的保险:社会保险、人身意外险、重大疾病险、商业医疗保险、定期寿险等基础类的保险。升级配置的保险:养老年金保险、终身寿险等。

哪些保险其实并“不保险”,你知道吗?

当保险变成一种投资行为时,保险产品就变得“不保险”了,这种被称为理财型保险的保险产品,是集保险的保障和投资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寿险产品,主要有分红型保险、投资连结险和万能保险。这类产品主要是通过保险公司的投资平台,在专业投资团队的运作下,实现较好的投资收益。

理财型保险希望实现的是保障+投资的双重管理目标,但需求多了,往往就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效果。

因为投资是需要一定的资金量才能推动的,为了实现保障+返本+投资收益(固定+分红),理财型保险一般都会呈现出保费高、保额低、保障弱的特点。保费约等于保额,那么其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力就几乎为零。其实它们更多赋予的是强制储蓄和保本、保一定收益的功能。正因如此,这类产品才得以大量地在银行销售,让很多不十分了解保险的人,误认为“买了保险就有了保障”。

由于保费高,投保人每期缴费负担重,投保理财类保险后,因财力有限,不能全面安排保障类保险的本末倒置现象时有所见。加之部分销售保险的人员在销售分红保险时因急于销售,往往夸大产品的预期收益,结果产品到期时,因达不到预计收益水平而遭投保人质疑,甚至屡屡引发维权纠纷。这种现象不仅让社会为之诟病,也引起了银保监会的关注。

2016年底,银保监会在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指出“保险姓保”,保障是保险业的根本,投资是辅助功能,并要求回归本源。为此,各保险机构开始了对以往保费规模扩张追求的调整。随着各保险机构的转型策略调整,市面上比较好的、满足普通大众的保障类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保险的信心和信任正在得以恢复和增强。

那么,理财类保险还有投保的价值吗?实际上,考虑到投保目的的多样性,这类保险产品的投保价值依然还是有的。

我们可以这样来安排保险: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主要购买消费型保障类产品,如人身意外险、商业医疗险、消费型重大疾病险、定期寿险等,暂缓对保本、返本、收益类保险产品的追求。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就应尽快补充一些返还型的重大疾病险、养老年金和终身寿险之类,来完成对一个生命周期的全覆盖。

在将这些保障安排妥帖后,如果手上还有闲钱,这时就可以考虑再购买一部分理财型保险,特别是那些收益还不错、又能实现保单现金价值传承的年金型产品——可以将其作为通过保险渠道去实现的投资安排。但我们更要牢记的是,保险只是我们理财规划渠道的其中之一,此外还有银行、证券、信托、公募私募基金以及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等渠道,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的使用安排计划,来做更好的分散投资安排。

除了上述人身保险外,还有一些即时相关的保险产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比如,我们还应该为自家的爱车买保险;外出旅游(特别是境外)时,给自己买旅游险;给自己房子买家财险;除保障房屋本身风险外,还需附加火灾、水管破裂损失等。在保障家庭的财险方面,给私家汽车买保险的意识人人都有,但对旅游险和家财险的配置却很少有人给予关注,但这些类型的保险,保费较低,其实也是非常有投保价值的。

怎样才能买到适合自己和家人的保险?

人们总爱说买保险的“坑”多,那该如何擦亮眼睛,买到最适合你和家人的保险呢?这是购买保险临门一脚的重点功夫。

我们先来看看,保险该在哪儿买?

以往大家买保险,通常是保险业务员找到我们,和我们聊买保险怎么重要,现在有款多么划算的产品,大家都在买……于是我们很容易在从众心理的暗示下跟着买了,结果是保险业务员推什么产品,我们就买什么产品。我们没有对自身贴切需要保障的风险做筹划,有时就会造成“没有买到点子上”的情况,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一些遗憾。

因此,我们对购买保险这事,应该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对保险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来建立正确的保险意识,当明确自己和家人需要什么时,主动找保险销售渠道购买。

那么,保险销售到底又有哪些渠道呢?它们靠谱吗?

如果我们要开户存钱什么的,我们可能立马想到的是去银行。银行实名审核开户后,还可以帮我们开通注册电子银行,我们以后需要转账、理财在家就能完成,方便快捷、全程无忧。如果你的资金量比较大,那么就有专门的银行客户经理为你提供服务。

那如果是买保险,又该去找谁?

有种感觉是保险无处不在,但又不特别直接。其实,保险公司是保险产品的出品机构,保险发展到今天,在产品的销售端又拥有非常丰富的代理销售渠道,主要为保险代理人、经纪代理人、银行保险(代理)、互联网保险等,这些主渠道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劣势,同时也适应了不同的人群。

先来说保险代理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销售群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都一直是保险销售的主力军,主要为各自的保险公司销售其自家的保险产品。和保险代理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专业又值得信赖的人,这很重要。

其次是经纪代理人。这些是保险中介公司,它们一般代理销售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如果是一家比较有实力的经纪公司,产品线相应会比较丰富,有比较优势,更能站在客户的角度来配置产品。(www.xing528.com)

其三是银行保险(代理)。因银行有最为广泛的客户基础,客户在银行办理金融业务的同时,也可通过银行的理财经理或线上平台购买银行代销的多家保险的产品,但银行代理的多为理财类保险产品。

其四是互联网保险。这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保险的渠道。目前主要有蚂蚁金服、微保和第三方互联网销售平台,还有各保险公司的直销商城等。互联网平台是一个正在不断成长发展的渠道,具有信息公开透明、方便投保人做产品比较和购买的优点。但在互联网上投保的前提是投保人要具有一定的保险认知基础,再加上与客服电话咨询的互动,也能实现比较理想的产品选择与购买。

上面提到的各个销售渠道,各有千秋,可以适应不同人群的投保选择,投保人也可以多渠道地去咨询、比较,找到我们相对熟悉、方便的渠道,买到适合你和家庭的保险保障产品。

接下来的问题是,该怎样来买保险?

买保险和做其他投资一样,作为决策者,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很多人愿意花时间研究股票、基金,其实保险也一样,也是需要花时间去学习的。通过学习让自己具备较好的保险意识、认知和鉴别能力。另一方面,保险机构那么多,保险产品更是繁杂多样,同样的产品也在不停地更新迭代,因此我们也还需要和专业的业务人员咨询、沟通,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才可能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选择。

在和保险业务人员沟通时,首先要判断这个业务员对产品的销售立场,如果销售人员把他即将推给我们的产品说得完美无比,诸如保障高、保费低,又有多重保障等,对此我们就要加以提防了。如果是一个比较小心谨慎的业务员,若对我们提出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不能爽快、明白地回复,甚至还要电话问询后再作答,这样的销售员显然在业务上还不够熟练,那最好换人。当然,如果能遇到那种业务熟练、对条款解释清楚合理又能客观提示客户需考虑(或能否接受)的问题点、提示核保、退保、理赔等各项流程时,这个销售员就是比较可信任的。

当然,当我们进入购买保险的环节时,首先该做的就是产品比较。即使面对的是保险公司,也不要简单只看这家公司是否是大品牌、大公司,我们还可以通过线上查询和线下咨询,对我们选中投保的机构和产品进行比较。如果是经纪人公司,他们自身就有条件提供同类的多家产品,那这时就要弄清楚业务人员主推的产品有哪些实在的好处和优势。

其次是要善于提问,这需要我们在了解产品主险、附加险以及多重保障的基础上,向销售人员提问,了解哪些是我们最需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有哪些单独投保可能会更好。

此外还要强调的就是,必须认真阅读保险合同条款。

通常保险条款的内容多而繁杂,人们大多不愿意去仔细阅读。不过,购买保险和购买其他商品是有很大差异的,购买一件衣服时,穿上身马上就能感受到是否合适或是否喜欢,但购买的保险是否能真正合适是眼下无法看到的,有些“后果”我们是无法即知或预知的,因此,在投保前一定要读完保险合同条款,且重点阅读、理解那些有关保险责任的条款,了解享有的权益和承保的范围,特别是各个保险责任的给付时间、条件、金额的条款描述,了解保险的责任免除条款以及发生保险事故后的理赔流程、材料和单证要求等。如有不明白的,还应及时向业务人员询问,弄明白。

投保后还有哪些事需要做?

购买保险前,我们把生活中可能出现风险的问题都梳理了一遍,把需要抵御风险的保障都尽可能考虑到位了,这个时候我们往往长舒一口大气,觉得没什么问题了。其实不然,投保后仍有一些需要做的事,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今后遇到问题时保险的补偿兑现。

投保后的保单管理。投保后,我们要认真管理保险合同,即保单,无论是纸质保单还是电子保单,都详尽地约定了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故对投保人而言是一本很重要的法律文书。

按被保险人分类,给家庭的每一位成员建档,并按纸质保单和电子保单进行分类。纸质保单收集到一起,专门存放在一个地方。电子保单则应在电脑里建一个专门的文件夹来保管。

由于保单记载和约定的内容很多,通常都是十多页以上的小册子或电子文档内容。为了方便定期检视投保方案,我们可以做一个家庭成员保险配置清单表,以方便我们检查保险配置的情况和缴费资金的准备,以及今后保险的再次购买。

家庭成员保险配置清单

做好保单和清单管理后,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为投保资料找共同管理人,如配偶、父母、子女等,预防万一发生不幸,会有另一保管人知晓投保保单资料,及时向保险公司申请,顺利得到身故赔偿金。投保后的动态再调整和做其他资产配置一样,也是需要定期检视并动态调整的。

这时我们就需要每年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在整理补充家庭投保清单后,看哪些是即将到期续保的产品,如人身意外险通常保障期一年,因保费不高、保障大,往往会被我们在不经意之间给忽略掉了。又如医疗险,虽然投保时选择了可以连续续保的产品,也捆绑了银行卡,但需要关注银行卡上是否留有足够的缴费资金;如果在本年内出现过住院报账,更需要关注后期的投保是否能续保或者被要求提高费用。

此外,对与身体健康相关的重疾险、医疗险、寿险等,最需要关注其投保的连续性,如医疗险、定期重疾险一旦出现投保中断,就会面临因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而被保险公司拒之门外。

在开篇的第一章,就和大家聊到了关于通货膨胀率的事情。据有关统计,大概每7年至10年,通货膨胀率会在7%~11%之间浮动上升,因此我们投保的那些长期乃至保终身的重疾险和寿险之类,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了其应有的保障能力。如20年前购买的保险额度为10万的重疾保险,拿到今天来看,就只算一个起步的保障。因而对期限较长的保险,我们要确认投保的保额是否足够,并根据家庭财务实力水平的提高及时增加保障功能更优的保险产品。

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充满了很多变数,如家庭成员、婚姻状况,还有职场变迁、收入水平等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带来新的保险和补充购买保险的需求,如:20多岁刚工作时购买定期寿险,主要面对的是上有父母需要关怀与照顾的责任,而30多岁成家立业后,面对的大多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还有房贷和车贷等多重责任,这时购买定期寿险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加。

再就是保单内容的重新调整,购买保险后,随着家庭成员的变化,可以根据需要向保险公司申请调整缴费年限、受益人、投保人等。特别是婚姻关系的变化,夫妻双方在确定好保单归属后,随之而来的是投保人或受益人的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