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游记1982版拍摄档案:集体智慧的结晶!

西游记1982版拍摄档案:集体智慧的结晶!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拍电视剧是合作的事业,需要大家共同完成,82版《西游记》是全体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此时拍的是第一集中“猴子穿长袍众人围观”的镜头。那次航拍以失败告终,不过也不是所有镜头都“作废”了,第一集中“千里眼”向下界看孙悟空的那个俯镜头,就是这一次拍摄的。此外,其他美工人员也来自高水平的艺术团体。正在给小白龙化装的是化装组的主要负责人崔洁。续集化装组的负责人是吕小平。剧中的部分声效是通过这些“道具”做出来的。

西游记1982版拍摄档案:集体智慧的结晶!

电视剧是合作的事业,需要大家共同完成,82版《西游记》是全体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除了前台的演员,幕后的导演,还有摄像美术、造型、音乐服装设计、特技、武打设计、道具等广大人员的辛苦工作。整个剧组就是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不可或缺,大家都为这部大戏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摄像:一台摄像机 六年取经路

对于拍摄《西游记》的摄像任务来说,有八个字,叫“情景交融、千变万化”。怎么能让镜头“活”起来,是我时时要想的问题。只有一台摄像机这件事,当时确实给我出了不少难题。很多配套设备的缺失,更是让拍摄难上加难。无奈之下,土办法上马。我知道这里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镜头,而观众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宽容。

拍摄《三打白骨精》,在张家界的溪水边“瞄准”奇幻的山峰。

泉州古街道,房上房下挤满了人,连我的梯子旁都站满了围观的群众。此时拍的是第一集中“猴子穿长袍众人围观”的镜头。

在云南石林,剧组好不容易得到了一次航拍的机会,这就是我在飞机上向下拍摄的情景,摄像助理唐继全在身后把着我。那次航拍以失败告终,不过也不是所有镜头都“作废”了,第一集中“千里眼”向下界看孙悟空的那个俯镜头,就是这一次拍摄的。

这是我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拍摄“嫦娥跳舞”俯镜头的情景。演播大厅里专门维修灯光的升降机也被我们找来用了。

演播大厅内,场记马丽珠推着移动轨,助我拍摄烟雾缭绕的天宫。

《把神奇的故事和神奇的景色相结合——谈西游记的虚实结合和气氛营造》。在拍摄的六年中,我写了一些拍摄心得和体会。

在八一厂拍摄续集里的龙宫戏。

“今天的疲劳达到极限,我已是第二天发烧,自来这儿嗓子直发炎……”搞摄像不仅是个艺术活儿,还是个力气活儿。(摘自“王崇秋日记”)

拍前25集时爬梯子,拍续集还得爬梯子!可能天生就是爬梯子的命!

美术设计:巧手制造 神话世界

与现代剧相比,神话剧对于美术设计这个工种的要求是更高的。天上、龙宫、地府,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景色,美术设计人员要有充分的想象力,把这些人间不存在的场景展示出来。当时全国还没有一家影视基地,所有的场景都要现场搭建。由于对这一工种的要求比较高,我们特意请来了中央芭蕾舞团的两位美术师,一位叫马运洪,一位叫郑曰洋,他们各带一队,分组完成美工任务。还有天津京剧团的舞美设计李相铎、央视的美术师彭曼丽。此外,其他美工人员也来自高水平的艺术团体。

当年拍戏时媒体对马运洪的报道。马运洪是20世纪50年代留苏(俄罗斯)的艺术家油画专业。回国后任中央芭蕾舞团首席舞台美术设计,设计作品包括《天鹅湖》《红色娘子军》《唐·吉诃德》《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大型舞剧。

美术师马运洪与杨导演在“大雷音寺”合影。在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搭建的大雷音寺内景金碧辉煌,马运洪带领他的美工队伍连续“奋战”了20天。

“龙宫戏”是《西游记》内景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摄影棚内的地面上铺了一层钢化玻璃,玻璃下面还铺了一层墨绿色的布,展现出海底的感觉。珊瑚礁是必不可少的,水草是用尼龙丝做的。最重要的一步是从八一厂借来了一个大玻璃水箱。用聚光灯打一束光、用一种小水泵吹出气泡,再把编好的镜头和水箱进行特技合成,就出现了一个玲珑剔透的龙宫。

灵霄宝殿上的仙鹤格外惹眼。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就使用了这个灵霄宝殿做背景。

脂粉气十足的女儿国宫殿。

彭曼丽(左)与杨导演合影,水帘洞月宫等场景的美术设计者就是她。

水帘洞的洞口是美工设计出来的。为了出现水流的效果,在洞口铺上了一层透明的塑料布,再从上面向下浇水。

水帘洞洞口。

美工气氛图设计图

这10张美工气氛图、设计图,是由郑曰洋、李相铎设计并保存至今的。

《三打白骨精》里的茅草屋

宝象国宫殿

陈光蕊赴任官船

虎力大仙求雨坛

乌鸡国宝林寺

乌鸡国大殿

乌鸡国后花园

五庄观

灵山须弥座台、香炉

天宫汉白玉栏、木矮栏

造型化装:一手“缔造”妖魔鬼怪

一个“美猴王”的形象,是在逐渐的摸索中形成的。为了便于脸部的表演,尽量做“零件”,不做全脸。造型大师王希钟为每个班底演员都制作了若干个脸模子。六年中一共用了石膏粉1500公斤至2000公斤。是化装人员们一手“缔造”了《西游记》中的各种人物造型。

“1至25集人物造型工作的初步统计”:悟空脸做了95个左右,模子改过4次;八戒脸做了 40个,模子改过6次;六年中一共用了石膏粉1500公斤至2000公斤,橡皮泥近3100斤。

(摘自“王崇秋日记”)

王希钟是《西游记》前25集和续集的造型师。正是通过他的一双巧手,我们才看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神仙佛道、妖魔鬼怪。

续集中,化装师杨云正在给孙悟空化装。

正在给小白龙化装的是化装组的主要负责人崔洁。

胡朝红正在为汪粤化装。

续集化装组的负责人是吕小平。

配音音乐:充满奇幻的“声音世界”

很多人都知道《西游记》里有一个特殊的“班子”,叫“班底演员”,一人分饰多角。大家不一定知道的是,一人“分饰”多角的不仅是台前人员,还有幕后人员。有些工种当时的剧组里并没有专门设,比如“拟音”“动效”,就是由音乐编辑王文华和录音师冯景山共同完成的,配音演员的阵容也是“超级豪华”。(www.xing528.com)

《西游记》的音乐今天听来仍不过时,尤其是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片头曲,流传了30余年。著名作曲家王立平、李海晖、彭修文、张福全、张殿英、牛畅、石夫等曾先后为《西游记》作曲。最终,阎肃的词、许镜清的曲,成了82版《西游记》闪亮的印记。片头曲中的女高音,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著名歌唱家邓韵。

李文玲是《西游记》里的主要配音演员,为剧中很多分集的主角配了音(前右);李扬(后排右一)是孙悟空的配音演员;张云明(后排右二)是唐僧的配音演员;里坡(后排左一)是猪八戒的配音演员。

在鼓山拍摄《祸起观音院》时,录音师冯景山、张建民与杨导演及配音演员们在一起

1982年夏,在扬州拍摄试集《除妖乌鸡国》时,李扬和第一任唐僧扮演者汪粤“即时配音”。

1984年,拍摄《偷吃人参果》时,录音师冯景山、六小龄童、李扬、王羊在一起配音。(从左至右)

录音师冯景山主要负责配音演员们的录音工作。

剧中的部分声效是通过这些“道具”做出来的。

2014年12月,央视《影视名堂》录制现场,杨洁导演与许镜清、蒋大为一起谈《西游记》的音乐创作

姚明将自己的画作送给杨导演。续集的词、曲作者都是姚明。

音乐编辑王文华,剧中的拟音、动效也都是由他做出来的。为了寻找合适的作词作曲,王文华四处奔走,找来了很多音乐界的“大腕儿”,为《西游记》的音乐付出了很多心血。

作曲家许镜清创作的《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等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

服装设计:瑰丽多彩的“奇装异服”

《西游记》中人物服装的设计,多借鉴于戏曲舞台上的戏服,设计图画了近千张。由于有特技抠像等要求,所以对服装色彩的要求也比较多。最早期的服装设计是鄢修民和戈宝栋,后来王蕴琦一直设计到25集结束,是他们制作了《西游记》中瑰丽多彩的“奇装异服”。

王蕴琦为《西游记》设计了上千套服装,这些是由她绘制并保存下来的部分服装设计图。1972年她调入中央芭蕾舞团任服装设计,舞台美术服装设计作品包括芭蕾舞剧《天鹅湖》《黛玉之死》等。

孙悟空

沙僧

女儿国国王

黎山老母

怜怜

羊力大仙

黑狐精

蝎子精

车迟国王后

一张续集的服装预算。续集的服装设计是王蕙君,中国铁路文工团的国家一级服装设计师。

孔雀公主

特技武打:上天入地 腾云驾雾

前25集的特技比较“尴尬”,我们了解的一知半解,设备也不专业,人员也不专业,有些画面还看得见钢丝。续集时,在这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专业的设备、专业的人员,再没有出现过事故。刘绍春的特技团队,是国内一流的特技团队。拍摄是虚实结合,武打也是虚实结合。武打动作的设计,也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剧情的基调。是他们,创造了《西游记》中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的世界。

在蓝幕前抠像,是特技制作最主要的内容。通天河老鼋驮着师徒三人过河,就是这样拍出来的。

由于吊人技术掌握的一知半解,所以拍摄过程中时常出现问题。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都曾从高空掉下来。这次,过江龙的大钢绳断了,九头虫的替身演员从空中摔了下来。

(摘自“王崇秋日记”)

香港导演徐小明热情接待了我们。那一次考察收获不小,尽管没有掌握十足的要领,但对吊人技术的使用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拍摄前25集时,吊威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刘绍春托起猪八戒。

拍摄续集《大闹披香殿》“猪八戒吃米山”的镜头时,现场特技人员在镜头外不停地拉拽、吊起猪八戒。

绍兴拍摄《真假美猴王》,大吊车吊起“两只猴”。续集的拍摄使用了两套班子,文戏班子和武戏班子。文戏武戏同时拍,所以每组都有两个孙悟空。文戏组的两个孙悟空是由六小龄童和丁健饰演的,武戏组的两个孙悟空是由两名武术演员饰演的。近景全部给的是六小龄童的镜头。

在青芝山拍摄《祸起观音院》时,武打设计林志谦带领大家操练武打动作。

林志谦写的《祸起观音院》武打设计分镜头

道具制作:细节之处见功力

《西游记》在道具制作方面花了不少钱,比如“五行山”“小白龙”都是花了近千元,“灵霄宝殿”“观音院”“宝塔”等不少模型费用也不低,但这是必须要花的钱,省不了。类似“铙钹”“金箍棒”这类道具,都要做上四五个不同大小的,才能充分表现出它们的变化。“真牛”“老虎”“鹭鸶”这类“动物道具”,寻找起来也是费尽了千辛万苦。在细节之处,处处可见道具制作人员的功力。

“定海神针这件道具,没想到做得太小了点,只得通过透视的办法进行大小对比……”一共制作了四个大小不一的金箍棒进行变化。(摘自“王崇秋日记”)

拍摄续集《绝域变通途》,蟒蛇精洞里,工作人员抓住了道具蛇的尾巴。

在镇江拍摄了“陈光蕊携妻乘舟赴任”这组戏。一开始找的并不是现在这条船,很小,没有气魄。后来郑曰洋他们组才找到这条大船,并进行了“豪华”装饰。

河南嵖岈山,拍摄续集时,剧组为当地百姓演出,几千人围观。由于人太多,怕出危险,演出被迫取消。这张图是由现场特技组的刘绍春拍摄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