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敏感自卑的心理和对他人的依赖感并存。肢体残疾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行动不便,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他自己的障碍比较敏感,容易怀疑别人嘲笑其肢体残疾。比较严重的肢体残疾儿童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饮食起居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因此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依赖感,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因而会严重压抑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2.因肢体残疾导致的挫折感。大多数肢体残疾儿童从小受到挫折。对挫折心理的研究表明,遭受挫折的人一般采取下列几种不同的方法来维护自尊:一是退缩行为,畏避公开的场合,习惯于孤僻独居,在幻想中寻找精神上的满足;二是反抗行为,以攻击他人泄愤;三是防卫森严,唯恐自我贬值,靠扭曲现实来自欺欺人,严防别人察知自己生理或心理上的虚弱之处;四是补偿行为,竭尽全力克服障碍,为达到某种成功,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一般采用退缩、反抗、防卫和补偿自己的缺陷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3.行动不便导致的多重孤立状态。肢体残疾儿童因为行动不便,加上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到哪去都不方便,造成了行动空间的孤立。行动空间的孤立造成他们与外界的交往减少,也因此形成心理空间的孤立,即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认为别人歧视自己。也由于他们的行动不便导致同龄人对他们的孤立,和其他小朋友玩时,动作慢或不方便,可能会遭到他人的排斥。(www.xing528.com)
4.对前途的忧虑。一方面是对身体健康状态的忧虑,另一方面是由此产生的对未来前途的忧虑,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到自身肢体的障碍对自己投入社会工作造成的巨大障碍。
但是,面对肢体残疾儿童我们要积极主动采取措施,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孩子。众所周知的高位截瘫的女青年张海迪,靠顽强的毅力不仅自学并精通了英语,而且自学了中医针灸,为许多人解除了疾病的痛苦,把“能给他人带来快乐”视为最大的幸福。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因伤全身瘫痪以后,硬是靠超人的坚强意志,写下了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北师大附中高三北辰班的“玻璃娃娃”刘大铭同学2013年在完成一次大型脊椎重组手术后半年,他回到了校园,利用每日的空隙,创作完成了17.5万字的长篇个人自传《命运之上》。他入围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也是我省唯一一位候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