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心发育
视力残疾儿童活动范围受限,又缺乏充分的视觉刺激激发运动动机和兴趣,导致其运动减少,他们在身高、体重、肩宽、骨盆宽度等身体发育方面滞后于普通同龄学生。失明对儿童躯体形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部分视力残疾儿童还存在一些异常的身体动作,称之为“盲态”,表现为低头、甩动手臂、摆弄头发、摇头、晃肩、面部肌肉不自主收缩等。
2.认知特点
(1)感知觉特点
由于视力残疾,视力残疾儿童难以获得对外界事物完整、丰富的视觉信息,很难从所获信息中形成有意义的视觉意向,其认知活动更多依赖于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其他感觉,因此在感知的速度、广度等方面落后于普通儿童。视力残疾儿童听觉灵敏且分辨力较强,听觉注意力较高、听觉记忆力发达,听觉对于他们具有重要意义。凭借听觉,他们可以了解空间位置与距离、模仿语言,但仅凭听觉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存在一定局限性,且难以形成完整准确的概念。
低视力儿童凭借助视设备可以补偿视力损失或通过听知觉补偿和残余功能性视力训练来认知事物。任何一种感知觉都能在实践过程逐步发展并得以增强。
(2)记忆特点
视力残疾儿童表象主要以听觉表象、触觉表象为主。先天全盲儿童缺乏视觉记忆表象,他们可以通过听觉、触觉等感觉补偿加强获得的事物表象,但记忆表象的数量和种类较少。低视力儿童视觉表象会因疾病的不同表现为模糊不清甚至扭曲变形。根据有关研究,视力残疾儿童短时记忆比普通儿童优越,同时他们的长时记忆也较好,这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过多依赖机械记忆有关。
在对视力残疾儿童记忆能力培养中,应充分利用多感官途径感知事物,并利用多种记忆策略来强化识记。
(3)想象特点(www.xing528.com)
视力残疾儿童对以视觉表象为材料的想象表现较为困难,如对色彩的感知。视力残疾儿童的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个人情感色彩。但他们能够凭借听觉、触觉对已有的事物表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鲜活的语言,充分调动视力残疾儿童多感官代偿作用,创造想象空间,培养其观察能力。
(4)言语与思维特点
视力残疾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更多依赖于听觉,其听觉模仿语言能力较强,但与表情神态、动作姿势的配合显得不足。在思维发展上,他们与普通儿童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同样要经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阶段,但视力残疾儿童由于缺乏对事物全面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活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概念的形成上表现为不完整、欠准确,其思维活动落后于普通儿童。
视力残疾儿童的语言及思维发展可以通过合理的教育干预随着年龄的增长得以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个性发展特点
视力残疾儿童由于视觉障碍及其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其个性发展亦呈现出明显的特点。根据有关研究,视力残疾儿童在自我意识方面易表现为退缩人格、依赖、焦虑、自卑、抑郁,他们情绪不稳较突出,独立意向较差,缺乏自信,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可见,由于视力残疾导致了个体与环境的不相适应,出现了心理适应、个体社会化方面的滞后性与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