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育,有效教学策略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育,有效教学策略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相对健全学生在学习上有共性,也有他们的特殊性,随班就读教学既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也有其特殊方面。发展性原则的含义。提出发展性原则的依据。贯彻发展性原则的要求。随班就读教学就是为促进残疾学生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随班就读教学工作,就是为残疾学生实现有效补偿的重要渠道。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育,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原则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总调节器,它一定程度上具体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

在随班就读班级,既要提高健全学生的教学质量,又要兼顾残疾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这就对随班就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相对健全学生在学习上有共性,也有他们的特殊性,随班就读教学既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也有其特殊方面。因此,随班就读教学除遵循一般教育原则外,还要特别强调遵循发展性原则、扬优性原则、补缺性原则、兼顾性原则、个别化原则、直观性原则。

1.发展性原则

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残疾儿童少年通过随班就读,其身心可以像普通儿童一样发展,教学的职能就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随班就读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的含义。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首先要体现发展观,并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开展全部教学活动。

(2)提出发展性原则的依据。

①残疾学生同样处在发展过程之中。残疾学生无论其残疾的程度如何,其身心发展规律与普通学生基本是一致的。一般来讲,残疾只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而不能使他们整个身心发展过程停止。在教学中绝不能因为他们有某些缺陷或障碍而得不到全面发展和正常待遇,或减少他们全面发展的条件、机会和方面,同时,还应在教学工作中尽可能缩小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发展上的差距,为追求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②教学是促进残疾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残疾学生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适当加快,发展水平适当提高。通过教学,对残疾学生产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不仅可以补偿残疾学生的缺陷,还可挖掘残疾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

(3)贯彻发展性原则的要求。

①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源于全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还要在教学中帮助残疾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时,应重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②引导残疾学生快速发展。残疾学生由于身心存在缺陷,给其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在客观上不能高估他们的发展,但在主观上又不能低估他们的发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看到残疾学生的发展潜能,不能经常停留在比较缓慢的教学速度上,而应寻找他们最佳的“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适度加快发展。

③引导残疾学生主动发展。有些残疾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有的甚至长时间地处在幼儿的心理发展层次上,加之他们的心理又极易疲劳,往往有意注意能力较差,学习动机不强,因此要引导他们主动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指导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特点,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2.扬优性原则

儿童发展基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是儿童发展的前提,社会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在这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残疾学生虽有自身缺陷,但也有优势和潜力。随班就读教学应促进残疾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潜在能力的开发。

(1)扬优性原则的含义。扬优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不断寻找和发现残疾学生的长处及亮点,在教学过程中继续挖掘并提炼,使其优势更优、以优补缺。

(2)扬优性原则提出的依据。残疾儿童的缺陷与不足是客观存在的,所谓的健全儿童实际上也不“健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不足。但是,健全儿童的优势与潜力往往较明显,残疾儿童的优势与潜力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每个儿童都有“优势”和“潜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那么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是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一大主题。

(3)贯彻扬优性原则的要求。

①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潜在能力简称潜能,即人体在生理、心理机能素质和功能方面发展的潜在可能。它包含两个不同层次,一是机械性潜能,二是功能性潜能。残疾学生潜能的开发取决于教育教学,重度智力残疾人舟舟经过教学训练成为著名的指挥家;重度听残儿童周婷婷,经过教学训练成为开口说话的神童、当代的聋人博士

②把扬优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在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扶植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如,盲童听觉能力特别灵敏,可以培养音乐方面的人才;聋人的视觉功能特别敏感,有利于培养美术方面的人才;智力残疾学生同样有某些特长和兴趣,可以培养成某专业的人才。个别智力残疾儿童的机械记忆特别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某些特点,扬长避短。当然,把优势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并不是可以忽视残疾学生的缺陷,而是在克服其缺陷的同时,特别注意其优势,使优势更优。

3.补缺性原则

残疾儿童在其出生前后的生长过程中,基于某些生物学和社会环境的因素,造成生理上的残缺。残疾学生的这些自身缺陷,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潜力开发,能得到有效的补偿。随班就读教学就是为促进残疾学生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补缺性原则的含义。补缺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根据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别,积极对其实施有效的缺陷补缺教学和训练活动。

(2)提出补缺性原则的依据。健全儿童也同样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只是不易被发现,残疾儿童缺陷往往较明显、易被人们所发觉。残疾儿童的缺陷,一般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聋儿的以目代耳通过助听器的配备和功能性的训练,使听觉得到较大程度的补偿。其他有残疾的儿童,同样能通过各种教学和训练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随班就读教学工作,就是为残疾学生实现有效补偿的重要渠道。

(3)贯彻补缺性原则的要求。

①树立正确的缺陷补偿观。残疾,不仅是应该承认的发育中的差别,更重要的是需要补偿的缺陷。我们应树立缺陷补偿的信心。如盲生可以扩大听觉功能、触觉功能以补偿其视觉功能之不足;聋生则可以扩大视觉功能以补偿其听觉功能之不足;弱智学生是由于大脑损伤而造成智力缺陷,但人脑细胞具有异乎寻常的增生能力和代偿功能,如果环境刺激丰富,神经细胞就会得到充分利用,在某部位神经元损伤后,由邻近的神经元代偿,使丧失的功能得到恢复。

②掌握缺陷补偿的方法。在缺陷补偿教学中,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如借助各种设备,利用听觉、触觉、嗅觉等其他感知觉和残余视觉,帮助盲生获得较为完整,可靠的学习信息,以补偿盲生的视力缺陷,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又如,借助助听器,对聋生进行听觉训练,开发聋生的残余听力;借助于手势语和手指语,对聋生进行视觉训练,实现由声到光(形)的能量转换。

4.兼顾性原则(www.xing528.com)

“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平等参与”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随班就读课堂教学应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提高负责,不能顾此失彼。

(1)兼顾性原则的含义。兼顾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普通学生,又要兼顾残疾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2)兼顾性原则提出的依据。

①随班就读的实质在于“读”。随班就读,“随班”仅仅是对残疾儿童的安置形式,“读”才是实质。“读”就是使残疾学生得到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读”的问题解决不好,随班就读就会变成随班“混”读或随班就“坐”。要解决“读”的问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在面向普通学生的同时,必须兼顾残疾学生。

②两类学生有基本的共性,同时又有特殊性。残疾学生首先是学生,与健全儿童有同样的基本发展规律,普通班级的教学原则和规律大都适应于随班就读教学。但是残疾儿童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比如,盲童有视觉障碍,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视觉表象贫乏,更多地利用触觉、听觉认识外部世界。聋童有听觉障碍,在认知活动上缩小了反映外部世界的范围,对语言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弱智儿童的感知速度缓慢,感知范围狭窄,语言不发达,思维直观等。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机械照搬普通班级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对待残疾儿童,除采用一般教育教学措施和方法外,还应采取特殊的措施和方法,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以保证他们接受随班就读教育的效果。

(3)贯彻兼顾性原则的要求。

①教学中给随班就读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他们有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现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了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同居一室,但并没有使他们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作业,往往不能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需要,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教师首先要有兼顾不同学生需要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教师能创造出许多“兼顾”的方法。例如,在课堂提问中,按难易程度分别提问两类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时练习题与健全儿童相同,教师加以一定辅导;有时单独出题,使其练习速度与普通学生保持一致。

②处理好“随”与“被随”的关系。在随班就读教学中,要处理好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和被随的班集体教学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摆正“随”与“被随”的位置,即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关系是“随”与“被随”的关系,是为了给残疾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而不是让几十个普通学生陪着一两个残疾儿童学习。有的教师在这方面处理得很好,比如一位教师在语文课上,当领读字词时,老师不断用鼓励的眼光看着随班就读的智力残疾儿童,让他感到老师的注视和鼓励,努力地跟读;在提问时,该儿童常得到一些能顺利回答出来的最简单的提问,从而学习兴趣大增;少量稍复杂的问题,老师总是在周围同学都回答好了,才示意让该儿童再说一遍,他因已清晰地听到了周围同学的回答,大多能照样说出,如有困难,老师会很及时、很自然地递过去半句话,以保证不拖延时间;齐读课文时,老师巡视停留在该儿童身边,轻身细语地辅导矫正;课堂作业时,老师又悄然来到他跟前,轻轻比划着,叮嘱着……一切看似随意,实是有意。虽是有意,却很自然。既没有明显地突出这个残疾儿童,又在不占用公用时间和不分散其他学生注意力的情况下,使这个智力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受到特殊教育。整堂课特殊教育悄悄地融合在普通教育的过程中,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个别化原则

由于差异的存在,因材施教是班级授课制教学普遍遵循的一个基本教学原则,个别化教学是因材施教的体现,随班就读教学所面临的差异性,赋予个别化教学新的职责。

(1)个别化原则的含义。个别化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儿童的个别差异的显著特点,为每一个儿童特别是残疾儿童提供他们所能完成的基本学习量,然后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

(2)个别化原则提出的依据。残疾儿童群体与普通儿童群体之间、不同类型残疾儿童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同类残疾儿童个体之间也因残疾程度、残疾原因、康复状况、个性心理特征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同一个残疾儿童,其内部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个体各项功能发展的不平等。儿童群体之间的差异、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个体内部的差异,构成了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此类残疾儿童与彼类残疾儿童、这个残疾儿童与那个残疾儿童、一名残疾儿童这个方面与那个方面的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只要差异存在,个别化教学亦存在。立足儿童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贯彻个别化原则的要求。

①认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残疾学生。个别化教学必须以了解教育对象为起点。残疾儿童个体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是个别化教学的出发点。了解残疾儿童重在了解残疾的原因、残疾的种类、残疾的程度、成长情况、家庭背景、潜在优势、兴趣指向、早期干预状况等,使个别化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

研究残疾儿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残疾儿童的测查,通过个别测查辨别出每个儿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并提供适合个体学习风格的处方。

②因材施教是特殊教育的天职和核心。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中的精华,也是普通的教育教学规律。特殊教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的显著性。因材施教源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残疾儿童的个性差异客观存在,某些教学内容、方法要求适合于甲,却不一定适合于乙,要使残疾儿童的身心获得最好的发展,就必须照顾个性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反过来讲,在随班就读教学中,如果对所有儿童按同一内容、同一进度、同一教学方法上课,就很难满足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只有依据残疾儿童实际,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实施个别化教学,才能使残疾儿童享受到符合其身心特点所需要的教学。

③加强针对性辅导。针对性辅导是贯彻实施个别化教学原则的重要环节和形式。残疾儿童由于其自身的障碍和缺陷,仅靠课堂教学,他们难以随班就读,必须加强针对性辅导。这种辅导是形成性的,具体包括:课前铺垫辅导,课中及时辅导,课后强化辅导,小单元针对辅导及必要的家庭辅导。

6.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理论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教学原则体系,大都有直观性教学原则,可见这条教学原则运用的普遍性。在随班就读教学中,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运用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1)直观性原则的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模型、语言的形象描述,使学生对要学习的事物形成清晰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2)直观性原则提出的依据。学生掌握知识必须以感性经验作基础。残疾儿童的生活经验贫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观教学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为残疾学生掌握知识奠定基础。

多数残疾儿童由于残疾的影响,往往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概念的掌握需要依靠直观形象的帮助。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概括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减少理解抽象知识的困难,为残疾儿童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

(3)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①针对不同残疾学生采用不同直观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手段一般可以分为四类:实物直观、模型直观、象征性直观、语言直观。实物直观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以及参观、实验、实习。模型直观是观察实物的模拟形象,如各种模型、图片、幻灯片电影、录像等。象征性直观包括图表、表格、图解等。语言直观就是教师用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具体表象。残疾学生由于其残疾的种类不同,对直观教学手段的选择应有所侧重。

②重视语言直观的作用。直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表象,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概念。因此,应重视语言直观的作用。当然,学生残疾的类别不同,语言直观使用的目的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智力残疾学生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脱节,运用直观教学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引导智力残疾学生感知直观对象时,不仅要帮助他们形成鲜明准确的事物形象,掌握其主要特征,而且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讲解,使他们掌握表达这些特征的词语,建立起相应的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巩固联系。把与事物形象统一起来,提高智力残疾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

以上所述的教学原则,是随班就读教学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它们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的,有的是从随班就读教学的目的、任务提出的,有的是从随班就读教学的特殊性提出的,也有的是从随班就读残疾儿童认识过程和意向过程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的。但是这些原则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互为条件、紧密联系的,并与普通教学原则一同构成了一个随班就读教学原则的完整体系。在随班就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按照这些教学原则的基本精神来指导教学工作。一般地说,一个完善的随班就读教学过程,应该是全面贯彻随班就读教学原则。当然,对随班就读教学原则并不应有静止的观点,随班就读就教学的发展,其教学原则体系也一定会不断丰富和发展并日趋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