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本是黔北政洽、文化中心,教育事业较为发达。抗日时的大量人口内迁,学生数亦剧增。当时整个遵义区域范围内仅有浙大附中,遵义县中、省立桐梓中学、省立赤水中学等四所公办学校设有高中班级,每期招收新生最多也就二百余人,实不能满足广大初中毕业生升学的需要,在遵义设立省立高级中学,刻不容缓。1942年秋,遵义地方知名人土牟贡三、陈秉忠、朱穆伯等十余人联名呈文省府,恳请在遵义创设“贵州省立遵义高级中学”,当时遵义县县长主持召开创设筹备会,1943年3月,省政府教育厅正式委派傅梦秋为省高筹备处主任,主持筹建工作。1944年秋,在遵义北门外汇川坝修建的省立遵义高级中学新校舍落成,遵义县立中学的高中班级并入省立遵义高级中学校,初中班级则留在原校址(城隍庙),学校再更名为“遵义县立初级中学”。
这期间,遵义县立初级中学的经费较过去有所增加,班级也逐年增多。县初毕业的学生,多数升入省立遵师、省立遵高及其他高级中学。为了培育小学师资,县初还附设“简易师范班”。据《贵州省三十三年度公私(中等)学校一览表》记载,1944年遵义县立初级中学共八个班,有学生男149人,女101人,共250人,应届毕业生34人,教职工31人。据民国三十五年的《贵州省行政会议义县政报告》,1946年遵义县立初级中学有初中十一班,简师一班,教师待遇高于一般公立中学。这时的县初,无论在经费开支、人员编制及教师待遇上,均相当或高于省立学校,遵义教育界称县立初级中学为“天之骄子”。
遵义县立初级中学的机构设置,校长之下设三处:即教务处、训育处、事务处。体童教师属训育处。三处各有职员二至三人。各班设班级导师一人,由专任教师兼任,设女生指导一人,图书管理一人。全校除1944年为八个班外,1945年-1949年均保持在十一个班至十二个班之间。学生无论住校或走读均到校晚自习,早读已成为风气。1946年曾一度规定全体学生一律住校食宿。在教学管理上制定《教室日志》,由各班学生填写,授课教师签字,每天由教务处收阅。通过《教室日志》一了解学生出勤情况,二了解课堂纪律情况,三了解各科教学进度与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遵义的中学大多沿用这种做法。
当时遵义县立初级中学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常举行班级球赛。在遵义城区举行的各种体育竞赛中常居初级组前列。各班常举行文娱晚会,如歌咏、京剧等。师资方面保留了原县中的多数教师,在浙江大学迁回原地后,继而补充进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历年的升学率,在当时来说是较高的。(www.xing528.com)
1948年县立初级中学迁校舍于老城府衙门(现遵义军分区),1949年11月,遵义解放,在中共遵义地委文教委接管处的领导下,学校按相关政策得以及时复课。
表4 遵义县立初级中学历任校长姓名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