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抗日战争的不断扩大,华中华北一片疮痍,沦陷区机关学校、厂矿企业相继内迁。遵义这一川黔重镇,不仅是西南交通枢纽,也是抗战大后方。随着陆军大学、步兵学校、浙江大学等院校陆续来遵复校上课,人口骤增。其中尤以浙江大学的迁临遵义,给遵义文教事业的振兴增添了生气,也给遵义县中增设高中提供了师资和一定的物质条件。
1939年冬,遵义县立初级女子中学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招收了男生班,进入了男女同校不同班的新时期,1940年后,开始男女混合编班,学校名也更为遵义县立中学,增设高中班,招收第一期新生,成为三三制的完全中学,也是当时全省唯一的县级完全中学。
遵义县立中学的首任校长是傅梦秋,由于班级的增多,学校除将原女中校舍培修扩建外,还将礼堂的菩萨搬走,将校舍延伸至附近的祝厘寺,以作该校四乡及外地学生宿舍。学校按《中等学校行政组织补充办法》的规定设置教务、训导两处负责学生的教学与训育工作。此时的学生来自黔北各县,浙江大学住遵家属子女多在学校上读书。学校除将“尊师重道,敬业乐群”校训一以贯之外,浙大带来的科学民主和求是精神直接渗入师生之中,沾溉影响学校文化,对其办学历史及良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0年秋,花寿全接任遵义县中校长,国民党加强对遵义文化教育的控制,对学生施行奴化教育,导致该年十月学生强烈抗议和反对,曾一度自发罢课,花寿全被迫离职。1941年春,曹鹏翔继任校长。1942年夏,刘植培继任校长。1943年秋,张有民继任校长。
遵义县立中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是县府下拨,其次是学生所交学杂费。据《遵义县政》记载,学校1940春年有高中一班,初中五班(含简易师范一班);1940年秋有高中两班,初中六班,学生628人,教职员工48人;从1941年到1944年,学校发展为高中四个班,初中八个班,全校共十二个班的规模。从1940年春起到1944年秋止,高中部共毕业三期,初中毕业十一班,毕业生498人。学校高初中课程开设有公民、体育、童子军(初中)、军事看护(高中)、国文、英文、数学、生理卫生(初中)、植物(初中)、动物(初中)、生物(高中、)化学、物理、中外史地、伦理学(高中)、劳作(初中)、图画、音乐等,每周为28—31课时,高中部学生在学年内要受一次集中的军事训练。(www.xing528.com)
据1941年的相关统计,遵义县立中学有专任教师35人。本着广招名贤的原则,学校师资来源主要有:一是遵义著名的老教师,如赵乃康先生(前清廪贡生)、朱穆伯先生(北京大学早期毕业生)等;一是抗日战争内迁来遵义的,如乔剑秋(交通大学)、夏征杞(国立北京大学毕业)、李相因(国立北京大学毕业)等;一是内迁来遵的高等院校生,如浙江大学毕业的胡光惠、赵梦寰、蔡壬侯、戎文言等,外语斑的许葆钧(任物理课),步兵学校的崔玉璠(任历史课)等;其他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的如岳五六(任体育课)、张岳崇等。教师们绝大多数是学有专长,业有专攻的。
在遵义县立中学短短的五年办学期间,还兼负了筹建省立遵义高级中学的工作。1944年秋,学校将高中部三个班并入省立遵义高级中学,保留原初中部,再次更名为遵义县立初级中学。
表3 遵义县立中学校历任校长姓名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