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遵义文化十讲:探索耕牧樗茧,特色农业!

遵义文化十讲:探索耕牧樗茧,特色农业!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陈玉壂、徐阶平的大力推导下,遵义的桑蚕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开始。一时间,桑蚕业成为遵义农民最好的选择。至此,遵义农业完成了从单一农耕向农桑并辔的过渡。遵义人民传统的农耕生活孕育了厚实的农耕文化,并最终积淀成深厚的农耕文明。而今,在新的历史时期,遵义山区农业的典型特征正在被打破,特色农业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遵义大地上,辣椒产业、茶产业、竹产业、中药业、果蔬业等特色产业布局已基本成形。

遵义文化十讲:探索耕牧樗茧,特色农业!

遵义区域内地貌多样,既有高山丛集,又有丘陵河谷,分布其间的汉、苗、仡佬等族人民在与其地域环境的相互调适中,整合出了适宜自身的生态发展方式。具体是:山干之地通行山地耕牧型农业,特征是以锄类农具垦殖山田,坡地林间种植玉米小麦红薯、豆类等耐寒耐旱作物,负载重物多用背篼,农闲通行狩猎;临河近谷的地方大多归属丘陵稻作型农耕,行走在山间,随处可见丘陵梯田及沿河稻田;穿行于河流,随时可见传统水车;漫步于村寨,随处都是耕牛满圈;徜徉于田间地头,随时可见水牛觅食或耕作。星罗棋布的山村小寨,是承载遵义农耕文明的基因库。

在很长的时间里,遵义人一直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这种农作模式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农桑并举、耕织并重”国策相较,明显存在偏废。几千年来中国人“帝亲耕、后亲蚕、男子亩、女子桑”这一经久不息的传统,在遵义长时间没能得到落实体现。当中华大地他方已是桑麻遍地之时,遵义各族人民对栽桑养蚕、缫丝织布几可说是闻所未闻。直到清乾隆年间,在地方官的大力推广下,遵义蚕桑迅速崛起,并以此在贵州实现了经济的后发赶超。

转机源于一次官员的调任。乾隆三年(1738年),山东历城人陈玉壂出任遵义知府,他“日夕思所以利民,事无大小具举”,千方百计寻找富民之路。在巡行中见到许多槲树(青),因不中用,当地人只做薪炭之用,陈玉壂见此则称:“此青、莱间树也,吾得以富吾民矣。”乾隆四年,他始派人到山东历城购买山蚕种,历经几次失败,终于乾隆六年(1741年),将蚕种织师,引入遵义,并大获成功。之后,陈玉壂派蚕师4人分别到各乡推广,又在距离府城东边三里的白田坝建房舍,派织师2人在此向民众公开教授缫煮、络导、牵织等技艺。经其孜孜不倦的推广,出现了“民争趋若取异宝”的养蚕热潮。不到数十年,柞蚕山场发展到“百余所”。乾隆八年(1743年)底,陈玉壂离任,民众蜂拥前往为其送别,后来又在城内及尚稽、苟江等地建生祠对其奉祭,“春秋蚕功成,酒食歌舞,乐陈公如此,不忘惠也”。

在遵义中心城区柞蚕业取得成功之际,乾隆十三年(1748 年),浙江嘉善人徐阶平任正安州吏目。见当地虽然地瘠民贫,但柞、柘树很多,且有桑树存在,气候土壤非常合适桑树的生长,是发展桑蚕的理想之地。“悯州贫无蚕桑利”,于是从浙江购买桑蚕种,教民种桑、养蚕、缫丝等技术。生产的蚕茧“色美质精,不下中州之产,而价昂于山丝,缫丝昔皆以手洴澼,故质粗而织毛”。为改进技术,提高丝绸质量,徐阶平“自以携来织具,织成绸匹令民制织具,而令其妻教之,其地遂成市集,大获其利,至今所谓川绸者皆由贵州而来,土人名曰徐婆绸”。 《续修遵义府志》载:“正安每逢春季,红男绿女携筐而采桑这触目皆是,黄丝之剩,甲与各县。”在陈玉壂、徐阶平的大力推导下,遵义的桑蚕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开始。蚕户如雨后春笋,几乎户户种桑,家家养蚕,民间流传《竹之词》曰:“家家门外种青,家家虔拜马头娘,大姑络丝小姑理,蚕事忙于农事忙。”这是蚕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贵州巡抚周人冀奏请在仁怀厅等处放养山蚕,“结茧数万,试织茧绸,各属效行”。经过数十年发展,养蚕之风“遂谕乡里”,遍及黔北。道光十九年(1839 年)遵义知府黄乐之,连续三年颁发告示“权民种桑”,并刻印《桑蚕要宝》和《种桑捷法》教民植桑,奖掖桑农。同时,郡人郑珍著《樗茧谱》,以简洁的语言介绍柞蚕养殖,蚕病预防,缫丝纺织及遵绸选定的技术。一时间,桑蚕业成为遵义农民最好的选择。

桑蚕业在中心城区和正安等地兴起之后,迅速向遵义境内其他地方扩展。《黔南识略》载:桐梓“育蚕织丝”;仁怀“树多青……资以养蚕”“结茧数万,试织茧绸”;务川“种橡育蚕有成效”。蚕事渐兴,纺织贸易增多,出现了“处处机杼兴,人人衣食纪”的局面。至此,遵义农业完成了从单一农耕向农桑并辔的过渡。

之后的遵义,经济几乎成为贵州一省的担当。莫友芝曾感叹说:“贵州府十二,直厅州四,属州县四十八,遵义疆域广袤三四百里,户口二十万零,赋税几敌全省半,岁科乡会人氏亦居十有四五,乌乎盛矣!”

咸同年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咸同起义,遵义不能独完,人民流离失所,城墟周围榛莽丛丛。加之西学东渐,国外织造之业勃兴的影响,遵义桑蚕之业渐向末路。(www.xing528.com)

囿于地理条件,遵义农业一直无法在耕作方式上取得较大的进步,只能在其他方面谋求发展。如:施肥技术,生产工具改良,作物多样性选择等。施肥技术方面。《增修仁怀厅志》根据不同性质的田土总结出不同的粪便施用策略。 “大粪、豕粪,皆性凉,黄土、红沙地,高燥者,宜之;马粪,性热,冷水、冷沙地之卑湿者,宜之……”同时,还发明了将菜油饼、牛粪、柴草灰等用作农肥的技术。农具改良方面。道光时,遵义已普遍使用秧马。《遵义府志》说:“吾乡治秧田,刈戎菽等密布田内,用秧马践入泥,俟烂,则播种,其力倍于粪,且不蠹……”此时,从外传入遵义的农耕具如龙骨车、牛打脚、蒲辊、犁辕等也得以广泛使用。农作物选种方面。农作物种类不断增加,最典型的是棉花、苞谷、甘薯的传入。 《遵义府志》载:“岁视此(苞谷)为丰歉,此丰,稻不大熟亦无损。价视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可见,苞谷当时已成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粮食之一。

也正得益于这批高产耐旱的农作物传入,遵义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解决了人民饮食问题,养活了更多人口,促进了人口的增长。这为后来遵义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遵义人民传统的农耕生活孕育了厚实的农耕文化,并最终积淀成深厚的农耕文明。而今,在新的历史时期,遵义山区农业的典型特征正在被打破,特色农业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以山地的立体利用和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实现田地增效、人口增收的业态正在形成。按照政府规划,全市遵循“东茶、西竹、南药、北蔬、中辣椒”的区域化布局,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通过产旅一体化、促使农业产业结构逐步由传统低效向优质高效转变。在遵义大地上,辣椒产业、茶产业、竹产业、中药业、果蔬业等特色产业布局已基本成形。

茶产业以湄潭为代表。茶叶的种植加工已成为湄潭的富民产业,它的发展模式被农业部归纳为“湄潭模式”。立足于茶产业,使茶园收益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同时,在发展产业中,以创新思维发展优秀文化,加大文化与科技投入,组织摄影家、书画家、文学家采风,开展茶艺传承人评选活动等,提高地方知名度,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目前,湄潭已成功跻身全国茶叶百强县的第二位。

辣椒产业以新蒲新区、播州区为代表。辣椒已成为区域内种植业中继粮食、烤烟后的又一支柱产业,主栽品种为遵椒系列、遵辣系列、绥阳团籽椒、艳椒系列等。虾子镇建有中国西南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围绕虾子辣椒市场而形成的产地市场,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干辣椒集散地之一,也是中国农业部农产品定点市场。

竹产业以赤水为代表。赤水竹林总面积、人均占有竹林面积分别位居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第二、第一位。赤水之竹,得天独厚,集土地肥沃、水热充沛、生态环境多样性为一体,孕育了种类繁多、蕴藏丰富的竹类资源。凭借着丰富的竹类资源,赤水人以竹为业、以竹为生,已形成以生态竹产业为支撑的种植、加工、旅游等全产业链结构。

烤烟种植在遵义范围较广。烟草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贵州是全国重要的烤烟产区,而遵义是贵州较大的主产区之一。在其特殊地理环境及生态环境下生产的烟叶,已经在湖南中烟等工业企业大品牌卷烟产品叶组配方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其中形成特色烟气风格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