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拥有丰富的风物特产。尤其是在社会长期发展进步中,在生产技术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勤劳聪慧的遵义人民创造出的民间工艺品,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更具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反映遵义民间习俗、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的一面镜子。因材质与技艺的不同,这些工艺品也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其中那独具匠心文意的部分工艺特产,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更兼有生活实用价值,其双重属性通过衣食住行用服务于本地人民群众,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有的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最有代表性的有:
廖氏化风丹。化风丹是一种传统的中成药产品,清康熙年间,由时遵义县板桥镇廖氏家族按祖传秘方配制,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原名“廖仁和堂岩瓢化风丹”。相传廖氏族祖在当年开始制作时,遇见一游方老道化缘至此。老道将身边一只云游四海时携带的岩瓢借与廖氏制药,廖氏将制得的丹丸置于瓢中,按弄几下,病人食之,药到病除,于是声名远播,从此定名“岩瓢化风丹”,堂号“廖仁和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只有一个小作坊,生产制作规模很小,所用商标也有“二仙”“岩瓢”等。1958年公私合营,“化风丹”与其他几个单位合并,形成遵义市制药厂。化风丹由天麻、神砂、朱砂、冰片、薄荷、雄黄等30多味名贵中药合成。其丸小如胡椒,色如丹砂,光滑圆润,入口有薄荷味,清凉沁脾。功能止咳、化痰、止痛、镇痉。主治四时感冒,伤风咳嗽,忽发癫痫及中风,对小儿尤为见效。此药曾远销越南、缅甸、印度等地,在国外有一定声誉,是遵义一种传统的中成药名牌产品。
遵义通草堆画。通草,别名花草、大通草等,遵义俗称“泡桐”。通草髓片色白如云且有韧性、质地细腻软如棉、光洁透明等特质。以通草作画,工艺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唐宋。遵义的通草堆画,又称遵义通草素堆画,是左靖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改良传统通草画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堆画方式受“沈阳羽毛堆画”的影响,同时又在“广州通草水彩画”“苏州通草平贴画”和“苏州通草堆花”的结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将平贴改为堆贴、厚堆,彩绘变为素堆,运用贴、雕、堆、画、衬等手法,制成各种造型画。画面洁白如玉,结构精巧,有强烈的立体感和高浮雕风格。品种有人物、山水、虫鸟、花木等,栩栩如生,很有欣赏价值。遵义通草堆画不仅销往港澳,还远销英、美、日、法等国家。2005年遵义通草堆画凭着自身独特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扇与藤编。香扇,是赤水扇庄精心研制开发的新一代全竹系列工艺佳品,以其精巧玲珑,古朴清新,技艺精湛的独特风格,赢得中外客商和游人的青睐。该工艺已获国家专利。分精装礼品盒套扇和单盒香扇两大类,已开发了百余个花色品种,也可根据客户需要设画面。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港澳和全国各地,供不应求。藤编,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大娄山方竹为骨架,青藤为编织物。青藤经蒸煮去皮,漂洗晾干,用时再用刀修削,选择大小一致的青藤沿骨架编织。从采竹到制成成品,须经数十道工序。藤编产品有沙发、椅子、桌子、屏风、果盒、提箱等。工艺精巧,造型美观,式样高雅,舒适凉爽,轻巧耐用,是家具和饰品市场上天然、绿色、环保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遵义市人民政府已将藤编技艺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习风情,也叫风土人情,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草根部分。遵义现存的众多民风习俗,都是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逐步孕育形成的,虽然肇始何时不可考,然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中有的和历史事件有关,有的和农事生产有关,有的和先民的生活习气有关。庆幸的是,遵义这块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为我们保留了许多这样的习俗,其中风情尤浓者,当推仡佬族的一些体育游戏,如打篾鸡蛋、打花龙、打鸡毛球、赛马、牛筋舞等。在这些古老而又璀璨的地域民俗活动中,我们选择两种活动习俗,进行简单描述。(www.xing528.com)
打篾鸡蛋。又称“打篾球”“打竹球”“打竹绣球”,是仡佬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民族体育竞技游戏。据传它是夜郎古国时期仡佬先民的一种练兵形式,后演变为一种体育运动项目流传至今,常在山间和田野举行。每逢春节等节日,仡家的男女老幼,便携带着各色各式的篾鸡蛋,穿戴节日的盛装,汇聚在山间空阔的草坪上,开展打篾鸡蛋的活动,直至尽兴尽欢方散。作为一种娱乐项目,最早的记载是在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说仡佬“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紽”。飞紽,即“篾鸡蛋”。篾鸡蛋通常用斑竹编织,也可用楠竹、金竹织就,小的如拳头,大的如足球。分为实心、空心两种。实心用稻草、棉花、破布、纸团充实球内。还有的放入二三粒石子,打时叮当作响。篾鸡蛋编成后,涂上红、绿诸颜色,宛如彩球。因其外形酷似鸡蛋,故名之为篾鸡蛋。打篾鸡蛋是一种既具对抗性又有游戏性的体育活动,技法有扣、推、拍、托等形式,总的要求是快速灵巧,稳准熟练。打时双方都全神贯注,紧张而又快乐。打到激烈时,此来彼往,疾如流星闪电,令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因其朴实粗犷、清新健康、简便易行的风格和特色,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在2006年被列入了遵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在贵阳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成为表演项目。
打秋千。秋千是仡佬族的一种很古老的群众体育、娱乐活动,不少古书都有打秋千的记载。如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七日为人日……又为打球、秋千之戏。”《黔书》记载:“春日立木于野,曰鬼竿。男女旋跃以择偶。” 《天下郡国利病书》也记述少数民族“春节竖长竿,设横木,左右各坐一人,以互落互起为戏”。遵义仡佬人打秋千游戏共三种。一种是高秋,又叫甩甩秋。场地通常是平坦有树,人家较集中的地方。选择两株相距四五米左右的中等直树,在距地八九米处置一木质横担,其两端用绳索绑在树上,再在横担上拴系两根用篾条棕丝混搓的粗绳,在垂离地面二尺处系上一尺左右的踏板即成。打秋千方式分单人打、双人打、四人打等。另一种称磨磨秋,又叫打磨秋、磨担秋,因其运动时颇类推磨而得名。这种秋千呈十字。是将一根碗口来粗,长3米左右的木棒的一端植入土内,另一端露出地面1至2米左右,并将其顶端削成磨心轴形状,再置一根3米左右的横木杆,中间凿一圆形孔眼,俗称磨眼,然后将有磨眼的横套在立木顶端的磨心上,制成一种可活动的榫卯结构。它既可像跷跷板那样能上下升降,又可像石磨那样能水平循环旋转。还有一种名曰转转秋,又称纺车秋、风车秋,因它颇类纺车、风车的旋转而得名。这种秋千是先植两根木柱于地,上端各开一孔以容横木。横木左右两端各凿交错之两孔,贯四木于孔,呈辐射状。又于此四木之两端各架横木,并垂两直木如荡秋之绳,用以架坐板。有的是在两根立柱间横贯的木棒上,挂上两个用木棒或木条做成的十字叉连的秋千架,十字的每头挂着一副秋千坐板。运动时4人各坐秋千板上,先由他人助之转动,然后利用转到下面的一人蹬地的力量和其余3人空中下坐、下拉的力量及惯性,使之反复起落,不停在空中旋转。
其实,作为民族风情,“打篾鸡蛋”背后也伴有一个传说。说仡佬人非常崇拜宝王和山王,宝王原是采丹砂的领头人,在开荒辟草中挖出一个“圆宝”,当得知是朱砂后进献给周武王,武王便封他为“宝王”。山王则起于仡佬族对自然的崇拜,认为山有灵性。因“篾鸡蛋”形似朱砂宝,故以“打篾鸡蛋”亲近自然,保佑人们事事顺心、万事大吉。至于“打秋千”游戏,民谚做了最好诠释,谚曰“悠一悠,不长秋”,意思是说春天打了秋千,秋天不招瘟疫。以此,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踊跃“悠一悠”,并因循成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