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是茶的原产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即被列为全国茶叶主产区之一。唐茶圣陆羽《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思州、播州、夷州今天都属遵义辖区。宋黄庭坚曾在作品《阮郞归》 《煎茶赋》中写了遵义务川的都濡高株茶。前篇描绘了采茶制茶的情景:“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园方,研膏人焙香。”后一篇则记述“都濡在刘氏时贡炮也,味殊厚”“苦口利病,解涤昏”。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载:茶类“平越茶、播州茶、永宁茶……”茶在遵义是每家必备的饮料,无论贫富,家家都有。客人临门,倒茶是礼节。好友小聚,砂灌煨茶,边熬边喝是风俗。旧时街上还开有专门的茶馆,平息争讼,商贸往来,皆可选在茶馆完成。
遵义传统茶主要有苦丁茶、老鹰茶、虫茶、翠片、毛峰等,多为自己制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茶渐成产业,各县陆续开发新产品,有名望、规划的有余庆的小叶苦丁茶,凤冈的锌硒茶,正安的白茶,湄潭的绿茶和红茶系列等。按照采摘时间,茶有明前茶、雨前茶、春茶、秋茶等称呼。明前茶是清明以前采摘刚发芽的嫩尖,叫“莲心”,因其产量小,也就珍贵价高;清明后至谷雨采的茶,叫“雨前茶”,嫩芽已成嫩叶伴芽,其一叶一芽的形状像鸟嘴,故称“雀舌”;谷雨至立夏间采的茶叫“三春茶”,嫩叶已变成两片,中包嫩芽,叫“丫口”;立夏至芒种期间采的茶是“四春茶”,也叫“梗片”,质量相对要差一些;六七月采即为夏茶,因此时气温高,有利于茶多酚的合成与积累,宜制红茶;秋初所采即为秋茶。按采摘部位,茶又分尖茶、边茶。尖茶即细芽,余者就是边茶。
采茶时节,家家户户都背着茶篓,在田边土角采摘茶叶,回家由女主人搓炒。将采回的茶叶放在锅里来回翻动,初时火力较大,称“杀青”;炒至萎软即以棉布团包起来反复搓揉,然后再用小火烘炒,直到有香灰色,揉成颗粒,叫“细茶”;边烘边搓就叫“红锅茶”;放入簸箕晾干收藏包装放一段时间,叫“倒汗”;然后再搓揉,放至锅中炒干,茶品即成。现在,种植茶树已产业化,制茶工艺也已机械化了。
长期以来,制茶、饮茶在遵义渐成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茶的精神不仅渗透社会各个阶层,还深入地方的诗词、绘画、书法、医学,这就是遵义特有的茶文化。遵义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只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品饮茶情的意趣。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得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其环境因素包含建筑物、园林、陈设、茶具等。上者则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修建亭阁,搭设茶室,这本身就有一种诗情画意。或临池小憩,或赁栏叙幽,或把盏御风,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遵义也是礼仪之区,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便有一定的通例,形成了独有的“茶风俗”。以茶等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兴文、以茶促贸、以茶歌吟等,逢年过节,结婚喜庆,普遍以茶酒为礼。茶的烹饮方式主要有煮、煎、点、泡四种。
煮(煎)茶是遵义乡间最常见的饮用方式。在农村每家火炉上都有一罐茶,有客至,主人先是倒茶,双手递与客人,客人亦需双手接杯。通常茶礼为:倒茶不能满,“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喝茶不能光,要留一分为底;主人再续,可放一边,不必喝完。上山农作,也带上一罐茶,通常是“苦丁茶”“老鹰茶”,一两天不变质。冲泡也简单,主要是用砂罐煨。
城镇家居多采用泡茶方式饮用。就是将开水直接倒入茶壶泡成然后倒入杯中喝饮;讲究一点就喝盖碗茶,是用一种特制的上有盖、下有托、中为碗的茶具来冲泡,其泡制方法和一般泡茶并无二制,泡好后,用碗盖盖上,喝时,若要茶汤浓些,可用碗盖在茶汤面上刮一刮,整碗茶水上下翻滚,轻刮则淡,重刮则浓。
在遵义城乡,节庆时还有喝“油茶”的习惯,其中湄、凤、道、务等县尤盛。油茶按质量和制作过程分为简易和精制两种。简制主要是农村农忙时,女主人煮饭留下滤出的米汤,然后将茶叶放油锅炒焦,倒入米汤,再舀少量半生半熟的米进行熬制,这通常也被当成早餐,既经济又实惠。精制油茶一般是待客,以炒青茶为原料,先将黄豆、米炒熟,将花生米和油放进锅中,等花生米快熟时放入茶叶、黄豆、米、猪油渣一起炒,然后舀少量水一起熬制,待黄豆、米煮烂时,用木瓢在锅中研磨成茶羹。食时,取茶羹少许,在锅中煮沸后加盐、油渣、香葱、椒面、芝麻一类佐料,油而不腻,余香绵长。(www.xing528.com)
在遵义还有一种叫“吃茶”的婚俗。旧时择偶选媳,主要看女方是否能烧茶煮饭,挑水拿柴,其过程通常以茶为礼,久而成俗流传至今,形成婚俗过程,至今乡村仍在使用。若一男生看中一女生,需请媒人带上礼品去女方家试探,叫“问茶”;若女方同意可谈婚事,则会来男方家了解情况,称为“看人”,又叫“放信茶”;若女方无意见,男方即下聘,多称“下茶”,亦称“茶银”;媒人将男方家的布匹、衣服之类东西带到女方家,叫“吃头道茶”;如此至少三次,第二道茶附“允书”,第三道茶讨“庚书”;如女方不给生辰八字,男方还需“催茶”。这种民间谈婚论嫁的“三回九转”过程,每次都统称“吃茶”。
来到遵义,无论城乡,只要你走进人家,一杯热腾腾的“开水”便到了客人手中。“开水”是地方语言,一杯“开水”便是一杯“茶”的意思。尤其是在节庆,有客来访,总要沏上一杯香茗,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重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
生活中长期的与茶与伴,在遵义凤冈一带还由茶事发展出了一种独立的剧种——茶灯戏。在正安一带也形成了一种以敬茶和饮茶的茶事活动为主题、人体舞姿模拟茶事茶情的艺术——茶舞蹈。
茶灯,风冈当地也叫红灯,是花灯戏的一种,相传,该灯起源于唐代。唐王李世民之母患眼疾,久治不愈,便许下三百六十盏红灯大愿。后其母痊愈,唐王李世民于是亲演丑角,跳红灯戏还愿,并调集皇家乐班、宫娥、皇家茶园管茶大臣参与。在唐王的亲力亲为和大力倡导下,红灯戏得以丰富和广泛传播,并逐渐发展成为集唱茶调、跳茶舞、斗茶趣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形成。由于表演中有十二花园姊妹角色的参与和大量茶事内容的出现,红灯又有茶灯和花灯的别称。
凤冈茶灯,稳定传承的历史已上百年。据传在清朝乾隆年间,该堂茶灯已极为盛行。扎灯主要用竹篾、白大纸、彩纸、粑粑红纸扎牌灯和花灯笼;耍灯前要立牌灯,对茶灯开光点像,敬灯封神,然后就是选黄道吉日出灯了。
茶灯戏角色有丑角、旦角、春官、上香娘子、茶头大仙、堂二仙官、采茶娘子等。情节以“采茶”“倒茶”“散茶”“团茶”为主题,有开财门、丑角念白、丑角旦角走游台、春官说春、请上香娘子、请茶头大仙和堂二仙官、请采茶娘子、辞神收灯等剧幕。化灯当晚还要追加送圣化灯环节。表演以马锣子、手鼓、钩锣、锣、钹等打击乐器为主。茶灯调唱腔高飘婉转,茶舞动作多样。表演中插科打诨、逗趣斗智,通过道茶灯庚生、道茶的庚生、道说春庚生,来调侃百姓爱情婚姻,言说日常生活趣事。唱词古朴诙谐、唱腔起转丰富、人物扮相生动、剧情环环相扣。整个茶灯充满百姓智慧,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通过这种耍灯,借众神之力,来消灾除秽、还愿祈福、送财送宝,丰富活跃百姓的农闲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