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遵义文化十讲:土司遗存与海龙传说

遵义文化十讲:土司遗存与海龙传说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言被驾虎车巡游游至此的播州第十二代土官杨轸看中,遂用软磨硬驱之法挤走了穆氏子孙,将土司府衙迁到这里,从此开创了老城建城的历史。狮子指石狮,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墓群共有墓4座,均为夫妇合壕,分别为杨氏第十五代土官杨文、第二十二代土官杨昇、第二十三代土官杨纲、第二十五代土官杨爱之墓,时间跨宋元明三个朝代。现该墓群已被列入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二,新蒲杨氏土司墓群,在新蒲新区仁江河西岸。

遵义文化十讲:土司遗存与海龙传说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国家体制下为治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推行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它对维护国家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边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也深远而广泛。遵义从宋嘉熙间(1237年-1240年)始置播州安抚司,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宣抚司,到明洪武六年(1373年)升为宣慰司,一直都由杨氏家族据有掌控。鼎盛时的播州杨氏土司辖地约占黔省一半,就而今国内研究土司问题的专家学者都知道“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说,说明杨氏土司在全国土司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谓显赫一时。在遵义,可以说不了解杨氏土司文化,就难以全面认识唐至明的遵义文化。杨氏土司在经过七百多年与当地人民的融合后,在价值观审美观、风情习俗等方面已趋一致,形成了一套被既被当权者认可又被当地民众接受的理念及行为,这就是播州土司文化。它有着非常丰富、深广的内涵,然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保留至今的也已不甚了了。唯物质层面的一批遗存,还能让我们感受彼时的辉煌。

海龙屯。作为杨氏家族维护其在播州统治的军事营垒,始建于南宋,跨越宋元明三百多年时空,凝集杨氏十五代的经营。而今石砌的雄关、古墙仍傲然屹立在群山之中,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中世纪城堡,其宫殿建筑与军事营垒直观反映着遵义的土司文化。为此,1982年和2001年,分别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龙屯主山龙岩山山体四面陡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季的“平播之役”,虽把屯上所有的城池、殿宇、衙房、仓库、家庙等建筑全部夷为平地。然从那些穿越时空留存下来的印迹里,我们仍然能想见其时的繁华。在剩下的关隘、残缺的城墙和考古挖掘出来的一些建筑遗存中,我们能够辨识的有九大关隘,新老“王宫”,以及被称为埋没英雄纪念碑的海潮寺。

老城。在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以前,老城的原住民是穆氏家族,故称穆家川。其地背靠大龙山,傍依红花冈,面临湘江水,膏沃十里,位置重要。传言被驾虎车巡游游至此的播州第十二代土官杨轸看中,遂用软磨硬驱之法挤走了穆氏子孙,将土司府衙迁到这里,从此开创了老城建城的历史。老城成为播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后,杨氏十三世杨粲继位,他大力发展生产,修桥筑路,招纳贤才,营造播州盛世。经过百年努力,老城渐成街市。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已建成三街六巷、九狮子景观。三街即梧桐街、杨柳街、朝天街;六巷为捞沙巷、狗头巷、尚家巷、何家巷、姚家巷、丁家巷。狮子指石狮,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土司衙门、庙宇,均有石狮相配,因玉皇观只有一只,故留下九狮子的笑谈。其中何家巷口的三官楼,跨街而建,是时遵城最高建筑,称“危楼百尺,耸入天际,称胜遵城”。后经不断修葺加固城墙,城区范围逐渐扩延,至清最大规模时。南至碧云路、东至湘江沿岸、北至宾馆后门、西至大龙山、老鸦山脊。城内行政建置已有十卡、七党、二十坊。

杨氏土司墓群。从现在已经发掘的杨氏土司墓葬的情况看,除杨粲墓之外,杨氏土司的墓主要两个较大的墓群。其一,高坪杨氏土司墓葬群,在汇川区高坪广福寺后,1972年政府对其进行发掘清理。墓群共有墓4座,均为夫妇合壕,分别为杨氏第十五代土官杨文、第二十二代土官杨昇、第二十三代土官杨纲、第二十五代土官杨爱之墓,时间跨宋元明三个朝代。墓群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墓室为2—4个,其中有大量的神道碑、圹志铭、墓志铭和修墓题记碑刻,这些文物对于研究杨氏家族以及播州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现该墓群已被列入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二,新蒲杨氏土司墓群,在新蒲新区仁江河西岸。墓群有墓9座,主要的有杨烈墓、杨铿墓和杨价墓。其中杨烈墓于1982年被发掘清理,杨铿和杨价墓均系2013年新发现。这个墓群,丰富和完善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的序列,且墓主跨越了杨氏统领播州、授封播州土司和即将覆灭的主要时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杨氏从宋代封建领主到元明土司的演变过程,对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特性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现杨烈墓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于位于红花岗区深溪皇坟嘴的杨粲夫妇墓,发掘于20世纪50年代,该墓结构为平顶双室,是一座用白砂岩条石砌筑的大型石室墓。墓内遍雕文官武士、人物花卉、龙床龙椅等,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被誉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津梁庄园。在今遵义,杨氏土司的物质遗存还有养马城、养鸡城、养鸭城以及一些亭台楼榭庙观等,这里仅选介几种。其一,桥梁。杨氏土司修建的较为有名的桥梁莫过于普济桥,该桥又名后川桥、高桥。该桥为南宋中叶播州安抚使杨粲始建,因附近有普济寺,故名。元代杨汉英重建,明弘治元年(1488年)里人石永安、杨忠修葺;嘉靖七年(1528年)毁于洪水,嘉靖三十年(1551年)任恩等重葺,崇祯十四年(1641年)乡人陈启呜复建。桥为敞肩单拱,红砂石砌建,桥面两侧有青石护栏。全长14米,宽6米,高5米,净跨7米。该桥地处川黔古道,为今遵义最古老的石拱桥。1985年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二,庄园。杨氏土司的庄园,有田庄、茶园、菜园、蜡崖、猪场、渔场、渔潭以及银场、铝场、铁冶场、采木场等。其中位于海龙新场的播州杨氏庄园遗址十分有名,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前后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为其爱妾田惜玉(雌风)修建的,易名茅衙寺,后毁于“平播之役”。该庄园占地10余亩,今已大部分辟为耕地,仅存寨墙、房舍遗基、荷花池及石浴池,从其亦可想见当年的宏伟规模。其三,水库。现播州区龙坑街道的共青湖(大水田),史上有“郡之西湖”“播雅天池”“黔北明珠”的美誉。《遵义府志》载:“大水田堰,周九里七分,绝山而堤,其东通二孔以蓄池水,可灌田万亩。”著名学者莫友芝有诗赞曰:“众山环苍池,九里蓄清境。讶然峥嵘间,趣与江湖水。”此外,杨氏土司还有一些公馆、别墅、花园、亭榭的残垣断壁,不赘述。(www.xing528.com)

相对于物化遗址带给的满目沧桑,土司时代也为后人留下了另一份财富,即那些带有神话和传奇色彩、具有地域和时代特征的传说。在这些试图对非常事件和非常人物进行解读的故事里,既有神化杨应龙的“赶山鞭”“打土地菩萨”“巴掌按出大水田”的故事,也有神秘海龙屯的“飞凤关”“杀人沟”“绣花楼”的传说。在林林总总的民间流传中,最让后人玄想的,是那一段悬崖上柔美的爱情传说。

在戒备森严的海龙屯,两两相望的腰带岩与绣花楼是最柔情的地方。绣花楼为杨应龙二小姐的阁楼,这里杜鹃簇拥,古树森森,下临深谷,风景幽幽。二小姐杨真瑞生得貌若天仙,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上天的赋予既是她的幸运也成了她的不幸,显赫的地位,决定了锁在深闺的命运。她每天只能在丫鬟的陪伴下流连于深闺,然而再难的关隘也抵挡不了青春的气息,播州青年纷纷慕名而来,争相在绣花楼对面的山上踯躅,只为一睹杨二小姐的芳容。但峡涧相隔,只能山歌传情。久而久之,来对歌的青年们把对面山腰上踩出了一块约有二三十平方米大小的平地。这块至今还十分醒目的平地,人们赐名“望仙台”。其中有一个放羊的小伙不从间断,天天对歌如初,一连49天歌不重调。聪明英俊的小伙用才华打动了杨二小姐的芳心,她在山歌里告诉小伙考取功名后才能来向她提亲。于是,小伙便告别“望仙台”,回去发奋攻读,三年后如愿回到播州,而时序已指向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因杨应龙的兵败,海龙屯已是四面楚歌。怀着喜悦之心来到望仙台的年轻人面对疯狂的围城大军忧心如焚,看着可望而不可及的绣花楼,小伙仍执着地高歌:“望仙台,望仙台,千里迢迢望仙来,今生不见仙人面,变鬼也守望仙台。”歌声伴着攻城官兵的呐喊声传到杨二小姐的耳朵里。杨二小姐既悲又喜,喜的是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如此险恶的境地中仍然如约前来,情重如山,想此生能有人与自己如此相爱,足矣;悲的是她如今已大难临头,和心上人相聚已是难上加难。想到自己堂堂小姐之身,到屯破之日落入如狼似虎的官军之手,将生不如死,一时肝肠寸断,万念俱灰,写下一封绢书藏于袖口,趁丫鬟不备从绣花楼上纵身跳下万丈深渊。小伙见状惊呼着小姐的芳名,急急忙忙猿攀猱附下到谷底,但二小姐已然香消玉殒,小伙悲愤地将小姐抱在怀中,捡起从小姐袖中飘落出的绢书,只见上写道:“绣花楼,绣花楼,佳人楼上泪长流,今生不能随君走,来生再世任君逑。”小伙看后大脑里一片空白,抱起杨二小姐的尸体,大喊一声“二妹!”砰的一声,一头撞死在崖壁上。渐渐地,杨二小姐与小伙子的尸体变成了两条长石,相依相偎。如今,从绣花楼往下看,依旧能看见有两石相依。人们都说,那就是杨二小姐与小伙子的化身。

佳人香消玉殒可悲可叹,所幸传奇不死,这个凄美的故事,并未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相反还有多种异文的存在。如今,绣花楼虽已不复存在,但满地的瓦砾和砖屑,亦是绣花楼存在过的明证。七百多年的风雨苍黄,海龙屯给我们留下了太多传说,行走在这庞大的遗址中,宛若穿行在时光隧道。在那些残垣断壁间、砖石瓦砾处,一定还有许多或凄美、或悲壮、或缠绵、或忧伤的故事,在岁月里静静沉淀,等我们去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