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遵义文化:村居亲族往来

遵义文化:村居亲族往来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村落的理想环境既要满足村民的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又要避免自然灾害的影响,还要防御外敌,有利后代的扩延、家族发展和子孙繁衍。村落既是独立体,同时也是社会的构成单元,其行政经济受社会的约束。其二,以族群姓氏命名。在遵义,往往是通过特定的组织和村规民约来保障生活的正常开展的。遵义的村落多为宗族聚居,宗族势力极强。同一姓氏的族群,主要靠“字辈”来确定族属。这一流行于汉族的习俗,在遵义几乎同化了少数民族。

遵义文化:村居亲族往来

遵义人在村落选址方面,大多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枕山、环水、面屏,并且有广阔的耕作腹地,主要以寻龙、测水、点穴、察沙等四种方法进行。建筑村落的理想环境既要满足村民的生活和生产的需求,又要避免自然灾害的影响,还要防御外敌,有利后代的扩延、家族发展和子孙繁衍

遵义各民族对村落一般都以汉语统称为“寨子”,各村落建筑一般都由民居和公共建筑及设施构成。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村落的自然环境选择、组织与结构以及信仰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和习惯。遵义特殊的地形和多样地貌,还决定了村落类型的多样性。有较稳定的稻作区的地方,村落的规模较大,分布也较密集,山地则较为分散,有的甚至只住一代两代就搬迁了。从地形条件划分,村落可分三种。

溪边村落。这种村落类型多处于山脚,背靠山脉、面朝河流是它们的外在特征。这种村落在遵义各民族中都有,因受地理条件限制,有的村落发展到一定限度,又会分化出新的村落。

平地村落。遵义虽然多山,而在群山之中也有小盆地、小平原,俗称“坝子”,比如绥阳、湄潭、余庆都有号称万亩的大坝存在。村寨一般建在平地中地势较高的地方,布局相对较为规整。因经济地理条件优越,历史一般较长,规模较大,分布也就较为密集,往往形成庞大的村寨群落。

山地村落。这类村落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坐落在半山腰或山坳,二是处于山顶或由下而上地延伸分布。村落形成的时间大多偏晚,规模也比较小。

村落既是独立体,同时也是社会的构成单元,其行政经济受社会的约束。作为一种远古风习的遗留,很多村落(特别是少数民族村落)还保留有公共设施。有的是山林风水树,有的是楼阁台榭,有的则是宗庙,等等。

在遵义,对村落的称谓,通常并没有特定的表征符号。如从命名的规则来看,比较典型的有两种情况。其一,以地理环境、风物景观等命名。湄潭(因县治有两水交合形成深潭,且弯环如眉)、习水(因县治临古鳛部水)、桐梓(因多桐树梓树)、娄山关(村落位于关隘)、高桥(居处有古迹)、董公寺(村落有古寺)、石堡(村落民居多由石头构成)等,无不切合村落的环境景观特征。其二,以族群姓氏命名。如刘家湾、马家湾、穆家川等。除这种直接的命名外,还有把姓氏与地理环境特征结合起来的命名,如杨家坪、穆家川、冉家坝、张家湾等。

此外,还有反映村落变迁时序或居住方位的称谓。如旧城、新州、蒲老场、新店子之类的地名也较为常见。反映居住方位的如头寨、塘坎上、中坝等即是。村落的称谓,有其自身的灵活性、多样性、复杂性,并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今天为村寨命名的方式也在改变,比如在一些称谓中,就反映了社会变迁的内容。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安居乐业、共庆和平的地名,如朝阳、幸福、光明等。(www.xing528.com)

村落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它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在遵义,往往是通过特定的组织和村规民约来保障生活的正常开展的。其特定的组织一般是指宗族与家族,在当代则指村民委员会。这些组织在村落中起到了重要的联结作用,村落事务往往通过这些组织得以解决或实施。

宗族组织。遵义的村落多为宗族聚居,宗族势力极强。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同一个父系祖先繁衍下来的子孙都采用同一个姓,因此姓氏成了区别是否同一宗族的重要标志之一。遵义的各少数民族几乎都采用汉姓,因而姓氏也成了各民族区分是否同属一个宗族的重要标志。出门在外,若遇同姓者,互称“家门”。在遵义各民族宗族文化机制中,都严禁同宗结婚,特别讲究宗族内长幼有序,在遇到同姓者却又无法确定是否有共同的血缘祖先的情况下,最保险的办法莫过于先认同,然后根据年龄明确长幼次序,以此作为交往过程中遵循社会伦理道德原则的依据。宗族在不同民族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社会功能。最基本的有:维护族内成员的利益,处理成员间的矛盾纠纷,以集体的方式开展祭祖、上坟以及与姻亲的礼尚往来,等等。为便于发挥社会功能,对外形成统一力量,必须有宗族首领,相应地还有一定的家“法”。这样的宗族首领,汉语通称为“族长”,一般情况下由长房的男性长者担任。

家族认同。一个家族下往往有“家”和“房”两个层级。 “家”是家族的基本构成单元。遵义的各民族对“家”的理解大同小异,大约有以下特征:住所和财产(即一个家庭应该有单独的住所,有生产和生活用具以及粮食、衣物等生活用品。常年在一个灶房吃饭。如果不在一个灶房吃饭,即使是父母和兄弟姐妹,也不被视为一家)、家要有家名(家名不用通过命名,一般以“户主姓名+家”的形式称谓)、通常一个“家”由父母和其未婚子女构成。

“房”,即房族。由同一父系祖先繁衍下来的子孙,就是一“房”。遵义各民族有一个简单的辨识方法,同“公”。即同一个祖父的人们,由叔伯兄弟组成,虽包括多个家庭,然却是同一“房”。房族是由同一个大家庭中分离出来的,其规模并非一成不变。实际上,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最小的房族,而一旦把血缘关系往前追溯,房族的范围即进一步扩大,血缘亲疏也由亲而疏。在遵义,人们更似乎更认同把“家族”解释为“由一个父系血缘祖先繁衍下来的各男权主导的家庭群体”。这里强调“男权主导”,是因为在遵义女性一旦出嫁,就不再是父兄家族的成员,而成了丈夫家族的成员。基于这样的认识,亲族之间就形成了一套称谓的习俗,这种习俗以父系家族为中心,将关系人分“自家” “本家”和“亲戚”。一般来说,血缘关系隔得越近,认同感和凝聚力就越强,比如,五服以内的房族和五服以外的房族,肯定前者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比后者强。

同一姓氏的族群,主要靠“字辈”来确定族属。字辈,也称谱牒。为了避免取名与先辈重复,每个宗族都用一首汉语五言四句(或八句)或七言四句诗为每一辈人取名(书名或叫大名),每辈只取诗句中的一个字,这就是“字辈”的来源。这一流行于汉族的习俗,在遵义几乎同化了少数民族。字辈是有一定的内容的,旧时的字辈诗,有的是宣扬忠君爱国思想的,有的是回顾本宗族光辉历史的,有的是勉励子孙发扬优良传统,再创辉煌的。好的字辈诗实际也是一种家训家风,会对宗族成员起潜移默化作用,对优良家风的形成、继承和发扬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的角色定位来源于父母。由血缘发展出血亲,由姻缘发展出姻亲。由一个父系祖先繁衍而成的血缘群体是家族,因联姻形成的家族联合体,则叫亲族。由于联姻,原来两个也许并不相干的家族就变成了亲族的关系。一男一女结成夫妻后,双方的家长互称对方的家长为“亲家”。婚后,夫妻均把对方的亲人视为自己的亲人。

遵义对亲属称谓方式大致有分类式和“类别+说明”式两种。分类式称谓:在家族的同辈成员中,不分直系旁系,均以兄弟姊妹相称;对父辈,均以叔父伯父称呼;对祖父辈,均以祖父祖母称呼;对子孙辈,一般是直呼其名。“类别+说明”式称谓:对父亲同辈的男性,无论血缘远近,年纪长于父亲的,通称为“伯伯”,对他们的配偶,通称为“伯妈”或“伯娘”;年纪比父亲小的男性,通称为“叔叔”,对他们的配偶,通称为“叔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