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乃至贵州古代史上,远古新旧石器时代属史前文明,确难考证;公元前8至5世纪的春秋部族时期,也籍籍无名;最早声名远播、被载入史籍的人是战国至两汉间活动于这块地方的竹王、夜郎侯、夜郎王。关于竹王其人,曾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传说,《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有竹王者,兴于遯水。有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这个故事虽非信史,但它却告诉我们,早在战国以前,竹王生活的地方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甚至可能是奴隶制社会。这里的居民已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其首领被称为“王”。同时,传说中通过对竹王一生简要的叙述,生动曲折地反映出有一个氏族在遯水崛起的历史事实,并且这一氏族以“竹”为图腾。联系而今的民族调查,在道真、正安一带的仡佬族,依然以竹为神灵加以崇拜。综上,大致可推知,“竹王”的部落当包含今遵义地域,故而称“竹王”为遵义原住民的先祖,恐怕也不无道理。
再后的历史,因史料湮没,佐证不足,历来史家语焉不详。为此,我们借助其他民族传说,将彝文献《益那悲歌》与东晋时汉文献《华阳国志》、范晔《后汉书》、郦道元《水经注》相互参照,再以《太平广记》卷八十六引《野人闲话》补证,姑且对遵义的那段历史做出推演并梳理。
相传在很早以前,现遵义市域土地上曾经诞生过一个称为“鄨”的国家,它依附名叫牂牁的大国。牂牁国以其国内有“牂牁江”而得名。这条江即今之北盘江,发源于云南,经贵州、广西、广东流入南海。后来鄨为楚所灭,成为其属下的鄨县。要说清这个楚国,还得从蜀国说起。众所周知,蜀为蚕丛所建。据彝文文献说,蚕丛就是“武洛撮”(译音转讹),时夷人与中原不同,传位于幼而不传长。“武洛撮”的哥哥们就往四处发展,分别建立了巴、蜀、楚、僰道、且兰,以及后来的夜郎等几十个国家。楚为其一,原本也是个蕞尔小国,到楚庄王时北攻申、蔡、陈、宋,更兼南下,拓地三千里。至楚威王时已占有巴之一部,并从涪陵沿乌江溯流而上,占领鄨国并治鄨县,再后来鄨又为夜郎所灭。夜郎也是“武洛撮”的众兄弟当中发展起来的一支,它起源于竹王世系。
竹王的起源故事见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其实在彝文献《益那悲歌》中交代得更为详尽。竹儿是僰雅夜与恒米诺斯在竹林交合一年后所生。僰雅夜听到竹林中有婴儿啼哭声,“声大应苍天”,声发于竹,剖开见一婴儿,左眼像太阳,右眼像月亮,以为不祥之物,于是丢进大河,被叫作毕待鲁阿买的洗线女发现救起。取名为僰阿蒙,他便是竹王始祖。僰阿蒙的孙子夜郎朵创建了夜郎国,开始在滇东、黔西北发展,经几代努力消灭了牂牁大国和许多小国。大致有了今滇东、贵州全境、湖南一部、广西大部,甚至交趾(今越南)一部。故“夜郎”在彝语中亦作“液那” “益那”“杨老”“羊老”,意思为“黑且深的大水”。(www.xing528.com)
时夜郎面积虽广,却不能与中原抗衡,不久便在楚国强大的攻势下投降。楚顷襄王时楚将庄蹻西征,灭且兰(福泉)、降夜郎、攻下滇国,势如破竹。公元前223年楚亡,秦在夜郎、且兰、鄨等国都实行郡县制。秦国灭亡后夜郎又复国,遵义等地域复入部族时代。至汉武帝前,夜郎与中原相安无事。汉武帝时唐蒙出使南越,知夜郎与南越相邻,且有精兵十万,便密奏朝廷借夜郎兵攻南越。汉武帝大喜,派唐蒙通夜郎。当时夜郎国王是竹王始祖第24代孙多同,多同盛情款待汉朝使者唐蒙,同意在夜郎设郡置县,从此夜郎归汉。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于夜郎下置鄨邑,辖地相当今遵义中心城区及桐梓、湄潭等地,遵义地域进入了郡县时代。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将郡治从僰(宜宾)移至夜郎境内的鄨(遵义)。时唐蒙任犍为都尉,在夜郎境内大修国道,为征讨南越做准备。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老臣吕嘉叛乱,杀南越王赵兴、太后及汉使。汉武帝调动五路大军前往征讨,其中包括夜郎与且兰。且兰对汉朝修国道本就不合作,如今还要其出兵,更是推托不应。汉使见且兰抗旨,准备回犍为上奏朝廷。不料刚进入鄨邑,且兰大军攻入城内,杀了犍为太守及汉使。汉武帝大怒,集中兵力猛攻且兰。且兰破,斩首万余,且兰侯也被杀。次年(公元前111年)南越平定,汉将郭昌、卫广引兵归还巴蜀,顺便灭掉了参与且兰叛乱的诸多小国,这意味着大夜郎时代结束。以夜郎地置牂牁郡,鄨邑属之。魏晋南北朝时,复为蜀汉和南朝属地。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分牂牁郡置平夷郡,鄨邑仍从。隋代,置郎州,鄨县为其辖地之一。入唐后,遵义地域历史事变始有籍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