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景认知理论基础及其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应用

情景认知理论基础及其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境认知理论体系是从1993年开始发展完善起来的并逐步走向成熟,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构建主义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研究上对学习的本质认识逐渐完善,情境认知与学习实践和理论研究模式探索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外对情境认知理论和实践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对情境认知理论的引入时间并不长,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的引进和介绍。

情景认知理论基础及其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继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后和建构主义大致同时出现的又一重要研究趋势,其形成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阶段,它试图纠正符号学说和刺激反应观点中的失误。1987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上瑞兹尼克的就职演说中谈到,学校学习情境和生活情境最主要的区别是学校情境是有计划、有意义且目的性很强的学习活动。随后,1989年,保尔·杜吉德与约翰·西利布朗、阿伦·科林斯在《教育研究者》杂志上发表的《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论文中提出了“情境认知”,又被称为“情境学习”,他们认为知识是文化产品、活动、背景的内容之一,重视在教学时以学生为中心,知识的习得是在情境中产生的,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成为课堂知识意义的建构者。

情境认知理论体系是从1993年开始发展完善起来的并逐步走向成熟,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构建主义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研究上对学习的本质认识逐渐完善,情境认知与学习实践和理论研究模式探索成为研究的热点

国外对情境认知理论和实践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对情境认知理论的引入时间并不长,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的引进和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情境认知理论开始对“如何学”“学什么”的分离状态提出挑战,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心理内部的表征,是物理情境或者社会和个人之间联系的属性和交互的产物,提倡学习和思维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才是有意义的。认为学习是教学活动和情境共同作用产生的,学习的过程需要和社会环境进行交互。倡导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施的环境和外界条件,为达到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在一定的背景和社会文化中实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情境认知理论已经成为一种将知识向真实生活环境转化的学习理论,书体的成型乃至笔法与审美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该书法作品的学习情境有密切关系。

情境认知理论为虚拟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信息化教学环境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在构建情境化学习环境和教学系统开发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习者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步骤方面,由于情境式教学还未完全被推广,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学者徐明志设计了一套情境式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环节如下:

第一阶段:教学设计、编写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发展教学策略、发展评价策略。

第二阶段:情境创设、语言情境、事物情境、视觉情境、真实情境。

第三阶段:动机激发、有利增强原理、分享学习经验、引导学习环境、说明预期结果。

第四阶段:教学实验、配合情境、科技运用、支架协助、双向沟通。

第五阶段:考核评价、真实评价、实作评价、卷宗评价、动态评价。

以上虽然清晰列出了每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但由于教学过程的不可控性,所以保留一定教学阶段的弹性,本套书法教学系统在设计时也借鉴了这种设计理念,在教学设计上结合教学内容的组织特点开发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在知识点的讲解上采用“微课”形式,更能体现对学习环节情境上的支持。

良好的情境化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与周围外界因素发生的组合,包括学习活动中涉及的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以及课堂上开展协作学习中的小组成员,如教师、同学等人力资源;还包括教学环境中涉及的心理情境和物理情境等。学习的隐喻应是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知识水平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个人经历从个体学习者到作为社会实践参与者的角度转变,通过参与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来提高动手能力,从而不断发展学习者的社会化水平。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情境化教学活动促进了课堂学习氛围,同时,也为学习者课下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持。本书法互动教学系统在设计时结合多种软件技术,试图为学习者创造一种真实有效的学习环境,提高书法学习效率。(www.xing528.com)

(二)思维可视化理论

思维可视化是指把抽象的思维结构、逻辑规律及思考方式以图表或者图示组合的形式呈现,达到更容易被理解、促进能力迁移的目的,给予人们深刻与意想不到的洞察力。通俗地讲,就是将大脑中的思维用图示画出来,使碎片知识系统化、抽象知识图形化、隐性思维显性化,并与我们大脑处理事务的自然方式相吻合,亦即思维过程和表达的可视化形式。

思维可视化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认知、意义建构、反思和创新的有力工具。软件技术是实现思维可视化的基本方法之一,思维培养和知识传授是紧密相连的,同时要将思维训练贯穿于书法学习过程之中,可视化主要分为思维、信息和知识的可视化。可视化分类及特点如下。

1.思维可视化

对象:逻辑概念。目的:抽象思维进行直观演示。方式:图像和动画。交互类型:人—机交互。

2.知识可视化

对象:具体概念存储内容。目的:利于知识传播的群体性。方式:技术性处理。交互类型:人—机交互。

3.信息可视化

对象:数据(非空间)。目的:将众多抽象数据总结出新的视觉。方式:图形图像。交互类型:人—机交互。

思维可视化是逻辑层面的概念,将零碎和不具象的知识方便归纳、整理、提炼和细化,达到“人人参与”课堂的目的,让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利用可视化技术以多媒体画面语言和相关技术作为支撑,使学习者的专注力和记忆力由点向线再向面的转变,最后才能将形成系统的网状逻辑结构。个体学习是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的,是通过与情境中人和物的互动获得知识,书法互动教学系统利用可视化技术,达到书法教育“数字化”的教学目的。

本平台在资源开发时应用可视化技术,让学习者更加直观了解书法笔墨线条的构成,使复杂的程序性和概念性知识具象化。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先将一个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整理成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内容框架,学生通过查找关键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快速建立概念间的层级联系,在头脑中建立出整个学习单元的知识框架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