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是人脑,人所有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以及情感活动、意志活动都以人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认知神经科学兴起以后,教育界将人脑的各种心理行为加工机制与教育现象合并研究,为教育与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一)从镜像神经元角度看当下教育的不足
我国目前总体基础教育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母思维”的作用,过早且一味侧重培养儿童的“子思维”,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接触的感性活动比较贫乏,视觉意象明显不足,甚至六七岁就开始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等主要依靠抽象推理的学科学习。而审美教育这样一种以感性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形式,本来可以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提供直接的美感获得途径,但是,因为我们过去研究强调美感的后天生成和社会属性,忽略了社会性赖以生成的生物学平台,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多地重视艺术技巧美、语言意义美、社会道德美,这些更依赖于抽象化了的“子思维”,忽视了“母思维”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审美教育的首要教育途径,在于审美体验的激发与审美情感的培养。因此,充分利用“母思维”的第一教育效果,将丰富感性体验、实现审美情感激发作为开展小学审美教育的核心手段,未尝不是未来审美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目标。
(二)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看书法学习方式与书法美育功能的实现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和艺术形式,兼具艺术知识与文化学习、艺术技能与审美的多重功能。镜像神经元的有关理论对书法学习方式和书法美育功能的实现都有着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启示。
1.书法学习中隐性学习方式的实现
根据镜像神经元理论,小学生在正常的课堂教学情境下进行接受学习的同时,其母思维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正如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言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此时学生一般为主动地显性学习;“身教”则往往是学生不知不觉受教师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引起学生的模仿的影响。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权威作用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影响明显,学生更喜欢模仿教学方式新颖、教学效果好、有个人魅力、知识和技能水平较高的教师。镜像神经元理论强调儿童的“视觉思维”与“自动模仿”,也就是突出课堂之外的学生的隐性学习方式,有时候,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学习反而影响更深远。
在具体的书法教学中,第一,教师在讲授书写技能的同时,应当重视给学生的书写动作示范要尽量地正规、准确,对小学生来说,书写动作技能学习方面,用语言讲述的形式虽然可以详细地解释清楚要点,但是,直接的、经常性的动作展示供学生模仿,会自动地刺激其镜像神经元,久而久之,学生在看到教师书写时即会在脑中形成自动的“书写”状态,并产生强烈的动笔欲望,这种潜移默化形成的动作学习往往印象深刻,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书写技巧是否合适、是否有不良的书写习惯,还要经常性地给学生展示书写动作,或者通过播放名家书法教学视频展示书写动作供学生模仿。例如,笔者对小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当给五年级小学生播放书法名家的书写视频时(毛笔楷书),小学生自动模仿有明显手动的占69%;通过图片呈现,“选择你最喜欢的书法作品”这一问题中,54%的学生选择了“兰亭序”。因此,在书法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以书法技能和审美知识为基础,采用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呈现名家书写过程,提供历代书法名家名作引导学生欣赏,是发挥镜像神经元原始思维的作用,既有镜像的自动模仿过程,又有书法美的感性体验过程。
第二,传统的学科教学比较侧重教师的“教”的过程,书法教学虽然也有知识与文化的传授,也需要“言传”,但是在此借用镜像神经元的启示,应当更加突出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隐性学习,除了动作的模仿学习,还要注意书法文化与思想传授中教师的以身作则、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毕竟书法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它还有传播书法文化、提升学生审美趣味、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功能,这些方面已经超越了知识性,更接近于学生的感性和“母思维”,因此,这些功能的实现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还要注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与模仿,注重学生感性经验的获得,这种隐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审美的标准、优良的性格,更有利于学生内化成自己的特点而受益终生。
2.书法美育功能实现的隐性途径(www.xing528.com)
书法教育是小学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法学习中,小学生能够体会到字体的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和意境美,精神上受到美的熏陶。书法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陶冶情操,发展其审美创造力等。因此小学美育的各种依据和途径也同样适合书法教育。
依据镜像神经元理论,小学生的视觉经验不是简单的感觉,还有视觉发生瞬间的思维加工与内模仿,可能感性材料的视觉输入比理性的语言更能直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小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中,应选择能发挥书法美育功能的环境布置,例如学校的橱窗、墙壁、走廊等地方可以悬挂书法名家作品供学生欣赏,也可以用名家介绍、名家故事或者以励志内容书写的书法作品等素材做装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置校内滚动大屏幕,选择合适的时间段,给学生播放名家作品、名胜石刻等配以音乐、画面的动态资料,这些视觉刺激可以使小学生在不断地接受各种书法美的熏陶的同时接受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逐渐形成对美的事物的思考与领悟,进而提升审美能力。教材方面,书法教材的设计与内容编写应具有小学生喜欢的审美特点,从各个角度给学生提供“美”感享受,即教材本身成为审美对象。根据镜像神经元理论,美的教材本身已给学生“学习美”的预思维,那么,学生在接受审美知识时已经有了预先的审美熏陶和情感准备,这就更利于调动其学习兴趣和模仿动机,更利于培养其审美情感。
总之,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出现提醒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施中不能只看重理性思维的作用,也不能只依赖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尤其在与美育这种以情感教育、个性培养相关的教育课程中,更应重视传统心理加工模式之外的学习方式。书法教育即是如此,不光要学习书法技能和知识,还要考虑有合适的培养书法审美情趣的途径,虽然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启示尚不足以指挥成熟而系统的学习方式,但至少指出了一条蹊径的方向,未来或许有更明确的结论和指导。
【注释】
[1]汤静婧.小学生书法教育的心理效应及其应用[D].成都:成都大学,2020.
[2]苏远芳.信息技术让小学书法课堂教学更具魅力[J].教育观察,2021,10(03):123—125.
[3]陈振濂.书法学学科研究[M].连云港: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
[4]姜晓芳.小学生书法学习心理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