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书法教学研究:笔画规律与影响内部空间的因素

小学书法教学研究:笔画规律与影响内部空间的因素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内部空间的因素有这样几个:笔画的长短变化、笔画之间距离的变化、笔画角度的变化以及字形的大小变化。

小学书法教学研究:笔画规律与影响内部空间的因素

笔画书写准确只是硬笔字书写的第一步,接下来应该把重点放在结构上,从书法的角度讲,字与字的主要区别在于每个字不同的结构。其审美规律如下:

第一,内部空间方面要做到比例匀称。关于空间匀称,欧阳询在《三十六法》中提出:“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窄……《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这一规律的含义是笔画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大小比例匀称得当,既体现规整性,又突出丰富性的审美意味。

第二,外部体势方面要达到参差错落。这一规律是相对于汉字上下左右四条边的均齐而言的。姜夔云:“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居平正?”(续书谱)可见从“生动”审美意味来说,字的四围形态应该有序而多样,不可均齐。[1]

第三,章法方面要表现出变化统一的效果。章法是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是通篇书写时所运用的规律,通篇就意味着字型之间的差异很大,面对这样的差异,我们要写出和谐统一的感受,却又不能将所有的字写成一样大小。费瀛《大书长语》中提出“以不称为称”“尽字之真态”的主张。米芾云:“余尝书天庆之观,‘天’‘之’字皆四笔,‘度’‘观’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飞动之势也。”(《海岳名言》)这些论述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即字与字之间组合关系既要体现统一性,又要根据不同的字形突出字与字之间形态的变化性。

为了表现上述审美规律,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下列技法规律作为训练内容:首先,内部空间方面要对笔画之间关系进行长短、距离、角度训练,对字形进行大小训练;其次,外部体势方面要对笔画之间关系进行参差、转侧、向背、仰俯训练;最后,章法方面要对字与字之间进行“合理占格”“行气贯通”的训练。

(一)结构教学的不合规律现状

绝大部分教学仍然单纯靠背字帖写字,教师并没有将审美要求、技法规律贯穿教学各环节的书写要领和范字讲解,没有运用典型范字讲法则、学规律,所以造成绝大部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失举一反三运用规律的能力。缺乏规律性的教学也引发了学生审美、感知、思考、个性表达等能力的缺失,不符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常见的结构问题表现在:其一,内部空间混乱或均等,缺乏规整性和丰富性;其二,外部体势均齐或无序,缺乏生动性和有序性;其三,章法杂乱或呆板,缺乏统一性和变化性。学生常见的问题如下:

第一,内部空间混乱或均等,缺乏规整性和丰富性。楷书是书法中最晚成熟的书体,借助千余年汉字结构的发展,内部空间的规整性与丰富性已经相当成熟,产生了比例匀称的高层次审美效果,对于内部空间来说规整性和丰富性二者缺一不可。空间混乱直接影响楷书的规整性,这样的现象是由于学生缺乏规律性训练导致的,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学生写字的过程往往缺乏思考与感受,随意处理笔画之间长短、距离、角度和不同字形之间的大小关系,如果任由发展会明显削弱学生对书写的兴趣和效能感。空间均等是笔画的均等排布,会造成内部空间缺乏丰富性,给观者的视觉造成单调的感受,这种现象源于学生对空间比例匀称的错误理解,匀称不是空间的均等,而是“大而不松散、小而不局促”的疏密得当。出现这类现象的学生稍加规律训练便可有明显改善。

第二,外部体势均齐或无序,缺乏生动性和有序性。楷书、篆书、隶书同属于正书体系,但楷书在体势上较之另两种书体更多了参差错落之感,这样的审美感受之中蕴含了生动性和有序性。生动性是指体势的多样化,有序性是指体势依照一定的技法规律产生变化,此二者严密结合才会产生参差错落的高层次审美效果。学生的外部体势如果出现了“均齐”的现象,势必使字产生僵化呆板的感受,而“无序”的现象带来的是杂乱无章的视觉效果。这两种现象产生原因是缺乏审美意识和规律化体势训练。

第三,章法杂乱或呆板,缺乏统一性和变化性。学生通篇书写时的“杂乱”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通篇书写意识和素养。而另一种“呆板”往往呈现出“字与字一样大”“字与字底边对齐”等现象,主要是片面强调“统一性”所造成的。当下的章法规律训练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唯有加强研究与实施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综合分析结构教学的现状,规律性教学理念和训练方法的缺失是造成这些现状的根源。表面上看,这样的现状所带来的后果是小学生楷书结构的不美观,但从深远意义上讲,会大大削弱小学生的写字兴趣,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影响其审美、感知、思考、表达能力的提升。(www.xing528.com)

(二)结构教学的规律性现状

1.内部空间要比例匀称

字的内部空间结构相当于房屋的内部格局,具体指的是笔画之间所形成的空白。比例匀称并不是笔画之间的空白一样大,而是空白之间大小比例匀称得当,要做到大而不松散,小而不局促。影响内部空间的因素有这样几个:笔画的长短变化、笔画之间距离的变化、笔画角度的变化以及字形的大小变化。第一,笔画越长其周围所产生的空白就越大,相反笔画越短,周围所产生的空间也就越小。第二,笔画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所产生的空白就越大,笔画之间的距离越近,它们之间所产生的空白就越小。第三,笔画书写角度的变化也会与其周围的笔画之间产生大小空白的变化。“大”字中的撇的角度变化对字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需要书写合适的角度产生比例匀称的空间。第四,不同的字形也会决定内部空间的大小。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指出:“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齐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笔画多的字或部件内部空间要小一些,但字或部件需要写得大一些;笔画少的字或部件内部空间要稍大一些,但字或部件需要写得小一点。“藏”和“乃”笔画数量相差较多,“藏”的内部空间较小,但要写得大一些,“乃”的内部空间较大,但要写得小一些。其原因就在于人眼感受字的体量并不是依据字的大小,而是空间的大小,要做到字与字之间的空间比例匀称势必要控制好空间的体量感。内部空间的比例匀称既要处理好单个字内部的空间,也要兼顾到字与字之间的空间体量。学生应合理运用这四种方法以达到内部空间结构比例匀称的目的,训练时教师可以运用“长短、距离、角度、大小、比例匀称”的简洁规律术语进行提示。

2.楷书的外部体势参差错落

外部体势是字呈现给人的姿态,书法中常用人性的美来比喻作品,体势合理的字便具备了人一样的精、气、神。体势处理上常见的技法规律是:参差、转侧、向背和仰俯。第一,参差是借助相邻笔画之间长短不同的变化以达到字的上下两边的笔画高低不同,左右两边宽窄有别的参差效果。第二,转侧指书写左右对应的纵向笔画、偏旁和部件时,向左和向右“反向斜”的结构规律。通过左边向左而右边向右或左边向右而右边向左的倾斜书写,达到斜中取正的平衡效果。这样的关系可以避免由于左右两侧竖的垂直所造成的字外边缘平整。第三,向背是指左右对应的纵向笔画的相向和相背关系。借助对应的纵向笔画间弧度的相反变化以达到增强体势张力、避免外边缘平整的目的。第四,仰俯是指上下笔画、部件右端之间仰俯对应的结构规律。通过上仰和下俯或上俯下仰的结构处理,达到斜中取正的动态平衡效果,避免了字上下边缘的平整。训练时教师可以运用“参差、转侧、向背、仰俯、参差错落”的简洁规律术语进行提示。

3.章法的变化统一

章法规律分为:方格的章法和横向无格章法两大类。

第一,方格的章法是在通篇有方格的情况下,把字与字排布成变化统一的效果。需借助“合理占格”的技法规律。“合理占格”是每个字合理分割所在方格里面的空白。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提出:“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因为方格中字与字之间是否相称,并不是因为字与字一样大,而是在于每个方格里面的空间是不是被分割成同一类型,都应该是“中心小、四周大”。要想合理地分割每个方格里面的空白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字要写在方格的中心部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方格内的空白稳定得当。其二,每个字不要把方格撑满,否则就会造成方格内部空白“中心大、四周小”,产生憋闷之感。其三,根据字形的不同,每个字和边框的距离也不尽相同,笔画多的字距边框稍近,笔画少的字距边框稍远。

第二,横向无格的书写也是当下小学生通用的书写形式,这种横向形式有别于古代纵向的书写,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进行“贯通行气”的技法训练。“行气贯通”指的是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紧密、气息连贯。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提出:“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论述的是行气贯通后所呈现的变化统一的效果。“贯通行气”需要把一行字的中心写成一条线;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稍近,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稍远。训练时教师可以运用“合理占格、行气贯通、变化统一”的简洁规律术语进行提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