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实践研究: 单元整组视阈下绘本资源开发利用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实践研究: 单元整组视阈下绘本资源开发利用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一直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系统,长期拘泥于固定的教材和既定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实现真正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必须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和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绘本作为优质的课程资源,其开发与利用正是符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

“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总和,是形成语文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同时,语文课程资源又是“富有语文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服务于语文课程实施的必要而直接的各种材料来源和条件的总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一直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系统,长期拘泥于固定的教材和既定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鲜活之水被堵塞,语文课堂教学成了按部就班的形式,严重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实现真正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必须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和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绘本作为优质的课程资源,其开发与利用正是符合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绘本作为课程资源的价值

王富仁先生曾说:“一个民族的儿童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世界,有能够养成自己梦想的适宜的土壤。”所谓适宜的土壤,便是人们所呼唤的儿童文学。绘本作为儿童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被认为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小学生阅读绘本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发展阅读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智力的发育,更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

1.激发阅读兴趣

若把阅读比喻成孩子健康成长的土壤,绘本就是一颗激发阅读兴趣的种子。对于识字量偏少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纯文字的图书只会令他们望而生畏,无字或是少量文字的绘本恰是其最好的读物选择。图画是儿童阅读的起点和入口。在无字或少字绘本中,文字语言的省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图画的表现力,画中的形象更加直观生动,他们的面貌、神情、动作、姿态都历历在目,这些鲜活的视觉信息可以最快地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色彩鲜明的图画连接在一起也可以诉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如“小老鼠无字书”系列,学生可以从图画中捕捉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这既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同时,小学生对图画的细节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寻找并探求到那些隐藏的细节,会让他们的阅读充满惊喜,激发阅读兴趣。对于具有一定识字量的中段学生来说,绘本中简洁精炼的文字已经不是他们阅读过程中的“拦路虎”。当他们如鱼得水地阅读绘本时,会发现绘本中文字叙述的故事和图画表达的内容并不是一致的。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一文,文字部分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出门散步,它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家吃晚饭;而图画显示的却是萝丝走过院子时,躲过了狐狸的袭击,狐狸扑向了萝丝身边的钉耙齿,并发生了一系列倒霉的事情。这种特殊的图文关系会吸引着读者参与到作品之中,与作品的文、图进行对话、互动,将作品的文图结合,主动追寻和建构故事的真实意义,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同时,绘本中设置的小机关以及绘本作者精心设计的小环节都会使阅读具有游戏的色彩,吸引着读者走进作品,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体现出读者对作品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性反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发展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作为人基本的学习能力,若缺失,则被称之为‘功能性文盲’。”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正是逐渐形成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包括多种基本能力,而其中在小学阶段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阅读理解能力。绝大多数人认为只要识字就会阅读,然而并非如此,“阅读能力不只是识字的能力,还包括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上下文信息的推论与文意联结等方法,发展理解线索,从阅读中解读信息、建构意义,精准获取作者的思想和用意,并加以灵活运用的完整能力”。

发展阅读能力的第一步便是学会从阅读材料中提取信息,对于绘本来说,最直观的信息就来自图画。通过对图画的解读,关注线条的粗细、颜色的搭配、人物的造型、页面的构图等,将外在具体的图像转化为内在抽象的思维,让阅读从表象走进内在,变成在大脑中想象与思考的思维活动。不管以哪种形式,都可以从中提取作者的创作意图,顺利发展为深度阅读,续航阅读能力。

3.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日本绘本大师松居直先生在《打开绘本之眼》一书中写道:“绘本是喷涌而出的语言世界,绘本让孩子感受生的快乐,给予孩子生的力量。”绘本中的语言往往较简单,且多重复性词语,文字的使用和呈现方式有着最大程度的自由、多元和个性,以精练而简约的文字传达尽可能丰富的意义。在如此轻松的阅读氛围中,这样的语言和文字时刻吸引着小学生反复阅读绘本,通过语言和图画的对照,两种符号系统相互促进,丰富语言积累,有效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绘本中的图画也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叙述功能的图画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以被理解的信息,却在文字上留白,这样一种落差就像山崖一样,小学生的语言之水流到这里,势必会形成瀑布,引导着他们进行肆意的语言表达。

此外,绘本一般取材于贴近儿童生活的事情。小学生在阅读绘本故事时,会不自觉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潜意识下产生倾诉的想法,并愿意去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小秘密。例如,阅读《我爸爸》《我妈妈》等作品时,学生会联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向身边的同伴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模仿运用作品中的语言炫耀他们的与众不同,表达自己的喜爱之心,这便成为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www.xing528.com)

4.促进智力的发育

阅读学习的终极目标为发展智力、丰富心灵。智力,也称认知能力,是人脑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等。在这里,小学生阅读绘本主要提高的是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绘本中,图画往往比文字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图画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然而,对图画的解读需要读者投注大量的注意力,对画面做整体和细节方面的关注,对图画做出细致的观察,更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究、分析、概括等各种思维活动,从而保证理解绘本所涉及的具体知识和故事内容。

松居直先生认为:“对于图画书而言,读书就是读故事,通过图画读懂故事……如果想象力丰富,人就能看到看不见的东西。图画书与想象力有很大的关系。”可见,绘本是一个想象的世界,阅读绘本就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未知的世界。但是,想象力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所得,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逐渐形成。如上所言,读者必须在观察和探究的基础上理解作品大致的内容,但若要进一步拓展,就需要从眼前看见的东西中,引发自己独特的联想,甚至做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建构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在进行大量的绘本阅读之后,由量变引起质变,读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5.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

曹文轩先生把文学的意义定位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其中包含道义感、审美意义和悲悯情怀。绘本是帮助孩子打精神底子的书,之所以被人们普遍认同和喜爱,最重要的就是其包容的人文情怀,即为道义感和悲悯情怀,它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蕴含着积极的人生价值追求,如自信、善良、感恩、宽容、爱等。绘本中既有温情脉脉、暖意融融的故事,也有恐惧、死亡之类的沉重话题。当你面前展现的是脉脉温情,它就如涓涓细流般感悟着你的感情,在你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滋润你的心灵世界;当你面对的是生离死别,它便教会你敢于直视这惨淡淋漓的人生百态,轰轰烈烈地活出自己的精彩。

绘本也能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生活中很多道理和原则是大人说给孩子听的,可大人的苦口婆心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馈。然而,绘本中蕴含着很多引导孩子成长的道理,孩子阅读时就会和绘本中被教育的人物产生共鸣,会在作品人物的身上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地方。当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被否定时,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之处。比如,第一学段所选的习惯养成主题,当看到作品中角色做出一系列不符合常规的行为时,孩子会置身其中,将角色与自己进行对照,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绘本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是指语文所富含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工具性是指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字词句段篇等语文知识。简而言之,语文教学就是使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懂得这个世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读写,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不仅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和基础,也是开阔视野、培养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涵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则重点突出培养阅读能力,教授阅读方法,强调通过阅读,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意识的境界。

绘本是一种深受孩子喜爱的儿童文学特殊题材,其极强的画面感、言简意赅的文字、丰富的画面和细节等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这些在以上内容中都有所提及。在小学阶段,选择合适的绘本进行教学,深入研究绘本的价值内涵,把绘本所要表达的东西融入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在色彩斑斓的童年中爱上阅读;在美好的故事情节中,在富含意蕴的图画中,情感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心灵获得成长。这也有助于达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设定的基本目标。进而,对于绘本这一课程资源,应立足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开发利用。迄今为止,绘本作品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基本是采取课本以主体、绘本为辅助的形式。

首先是巧用绘本导入。众所周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环节通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新性的导入能在课堂一开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在很大程度上使其保持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当可选择的绘本与教学内容相关时,教师可以借助图文并茂的绘本来进行导入,借绘本中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色彩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动机。例如,在进行母爱主题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借用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或《爱心树》等有关母爱的作品,让学生通过绘本中传达的母爱感知自己的母亲所给予的爱,从而创设教学情境。

其次是借用绘本教学。教学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极受教学工作者的重视。由于低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而绘本又具备形象生动、充满新奇感的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用绘本教学。例如,在绘本《花婆婆》中,“海边的花婆婆”这张图片里有很多人物描写,而人物描写最关键的就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绘本直观、生动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了解应该怎样描写人物。除此之外,在绘本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当老年的爱丽丝因为背部的伤痛只能躺在床上的时候,当她看见无心撒下的鲁冰花种子已经漫山遍野、姹紫嫣红的时候,当她心平气和地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天真的小女孩的时候,她的内心是有怎样的声音。”这些都是典型的心理描写,并且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以此为素材,让学生有选择地去想象、去仿写。

最后是妙用绘本拓展。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妙用绘本进行课外的拓展是很好的办法。我们都知道绘本是表达一定的真情实感的故事,那么,在进行完情感主题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涉猎表达情感的绘本,并且引导学生分析绘本中所表达情感的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绘本《我爸爸》中,由于爸爸长期在外工作,所以小女孩不能和爸爸朝夕相处,她只能把自己对爸爸深切的爱化为饺子中象征幸运的硬币,当爸爸吃到那枚硬币时,其中的亲情顿时突破绘本传达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显然,如此的自然情感流露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内化为丰富的感情积累,当学生在进行写作中有抒发自己的情感需要时,就可以依照绘本中小女孩对父亲爱的表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创作,这样的文章才能自然而不落俗套。

然而,这并不是彻底地物尽其用,以上所举事例仅仅是把绘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时的辅助手段,从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教学环节,以及拓展资源的选择方面利用绘本资源,绘本所体现出来的教学价值并未完全发挥出来。若要尽可能地发挥绘本的价值,要求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应该把绘本作品看作阅读教学文本,以课程标准中对课堂阅读教学设置的目标为教学目标,以此开发绘本资源,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这才是真正地把绘本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有关绘本阅读的具体教学设计,会依据低年级每个学段的不同特点在以下内容中进行详细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