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课文:《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明白阅读的意义,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文本群:
1.《走遍天下书为侣》;
2.《五位名人的读书方法》。
建构意图:该文本群主要是聚焦式建构,指向于“习得读书的方法”这一单元教学目标。
在三个单元教学目标中,“习得读书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最有难度,也最具实践价值,因而以此为重点。课内文本《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总在讲述如何反复阅读一本书,课外文本《五位名人的读书方法》介绍了多种读书方法。学生在文本的比照阅读中,既能借助“把握主要内容”明确读书方法,又能在阅读过程中与实际链接,“阅读的兴趣与习惯”也随之落实。
第二单元:
课文:《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目标:
1.感知并习得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2.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恋与热爱。
文本群:
以“二十年前的家乡”为主题的学生优秀习作若干篇。
建构意图:该文本群主要是立体式建构,指向于“感知并习得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对家乡的情感”这一复合型单元教学目标。
在这一目标中,“感知并习得”的过程是由认知到运用的过程。该文本群的建构充分利用了生本资源,其建构点锁定在了该单元的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并对该习作进行了二度开发及利用:首先,将想象类习作转变为回忆纪实类习作,建议学生通过采访父母等长辈,了解二十年前的故事;接着,引导学生将采访所得整理成文,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展现二十年前的家乡,表达对家乡的情感;最后,选取优秀习作若干篇组合成文本群,通过集体品读、赏析、评议达成复合型教学目标。
第三单元:
课文:《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
单元目标:
1.了解科学知识;把握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介绍时用上了哪些说明方法。
2.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几个方面介绍说明对象,介绍时用上一定的说明方法;尝试运用科普性说明文或文艺性说明文的表达风格。
3.体会作者介绍时的情感;激发阅读说明文(科普读物)的兴趣。
文本群:
由课外读物《森林报》开发而成的《第一篇章:封面·年历·目录》《第二篇章:菌菇》《第三篇章:洪水·战争》。
建构意图:该文本群主要是立体式建构,指向于“在学习把握说明顺序、说明角度和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能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角度和方法介绍说明对象,并用上一定的说明方法”这一复合型单元教学目标。
该文本群是以《森林报》为建构点开发而成的,从课内外阅读来看,是科普读物的导读与推动,也是说明性文章顺序、结构及方法的进一步学习;就表达而言,既可以以口语交际的形式展开,又可以以写作练笔的形式深化。同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的学习活动,都能起到“了解知识激发兴趣”的作用。
第四单元:
课文:《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
单元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2.通过理解关键词句体会启示的内涵,学会将生活中得到的启示表达清楚、表达到位。
3.为文中的人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本群:(www.xing528.com)
1.《钓鱼的启示》课文结尾部分;
2.《钓鱼的启示》原文结尾部分;
3.《珍珠鸟》一文结尾部分;
4.典型学生习作若干篇。
建构意图:该文本群主要是链接式建构,指向于“通过理解关键词句体会启示的内涵”和“学会将生活中得到的启示表达清楚、表达到位”这两个有关联性的单元教学目标。
该单元的四篇课文均可视为“说理文”(小学阶段的“说理文”属于记叙文范畴,这里的“理”具体指启示、启发、感受、感悟、感想等)。而本单元的习作是要求记叙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并把从中得到的启示说清楚、说明白,让学生学会理解“理”、表达“理”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重难点。该文本群通过对《钓鱼的启示》课文结尾和原文结尾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知可以通过“列举”的方式将理表达清楚;通过对《珍珠鸟》结尾的研读引导学生感知可以通过“情境还原”的方式将“理”表达到位;通过对典型学生习作结尾的评析进行表达层面的案例探讨。因此,该文本群的建构意在打通读写壁垒,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技巧,在表达中深化阅读理解。
第五单元:
课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单元目标:
在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能力,加深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文本群:
学生围绕“汉字的来历”“汉字的起源”“汉字字体特点及变化”等主题搜集而来的相关资料,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构成了多个文本群。
建构意图:该文本群的建构主要是立体式建构,指向于“在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过程中能初步了解汉字特点及发展历史,能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能力,并加深对汉字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这一复合型单元教学目标。
该单元为综合性学习单元,文本群的建构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特点。构成文本群的文本主要来源于学生搜集整理而成的资料。文本群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学习展开的过程。建构而成的文本群既是学生学习的媒介,又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在此过程中相机进行的猜字谜、寻找错别字等活动,为学生活动计划和活动小结的撰写提供了具体丰富的内容支撑。
第六单元:
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
单元目标:
1.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品读文本。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文本群:
1.《学会看病》;
2.《剥豆》;
3.《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建构意图:该文本群主要是聚焦式建构,指向于“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品读文本,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单元教学目标。
该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单元内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父母之爱”。四篇课文中,《学会看病》一文从表达内容来看,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从表达方法来看,对学生的习作最具借鉴价值,尤其是文中的心理描写。而心理描写既是该单元习作的重要衡量标准,又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理解父母的爱。
因此,文本群的建构点放在了“心理描写”。单元内文本《学会看病》和本册选读课文中的《剥豆》一文,以及课外文本《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三篇文章都是毕淑敏写的,都有丰富细致的心理描写。将这三个文本组合成一个文本群,对“借助心理描写表现并感受父母的爱”这一教学要点加以重锤敲击,促成单元教学目标的深入落实。
第七单元: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
单元目标: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运用理解文意、揣摩写法、体会情感。
类型:
1.组合型文本。
2.生成型文本。
3.统整型文本。
建构意图:该文本群主要是立体式建构,指向于“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运用理解文意、揣摩写法、体会情感”这一复合型单元教学目标。
“资料”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是内容与目标,亦是过程与方法。因此,将“资料”确立为文本群的建构点建构文本群,是试图使“资料”在本组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得以充分发挥,促成本组教学目标的深入落实。该文本群整体而言,由三类文本组成。根据资料来源的不同,这三类文本可分别称为组合型文本、生成型文本、统整型文本。“组合型文本”主要用于《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是有关“颐和园”“故宫”的资料组合。借助这一文本,学生实践了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全过程。“生成型文本”来自学生的原创,是生成的教学结果,兼容了大量学生学习的原始信息。笔者在教学本单元的习作——学写读后感时,充分利用了“生成型文本”。“统整型文本”主要用于本单元中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依托“民族之光”专场展示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促使教学更为厚重。在这一文本中,既有资料的静态组合,又有资料的动态生成,更有“展示”形态的活动化呈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